谢鲜花
(舟曲县峰迭新区小学,甘肃 舟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样也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应用题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采取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其思维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采取一定的策略进行应用题教学。
一道应用题包括了已知条件以及需要解答的问题。但是,有些小学生在理解应用题的文字内涵时经常会因为多余信息的影响,导致对应用题的理解不透彻。如多余信息、隐含条件都会增加小学生解题的难度。一些小学生难以用自己的话来正确复述应用题的题意,因此不能明确其中的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
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错误率高,是因为很难准确分析问题。由于缺乏逻辑思维,一些学生难以结合题意来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部分小学生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所采用的策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解题策略的选择、对计算结果的检验等方面。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所采用的相关策略还存在较大问题,具体表现为思维不清晰、不能准确认知题意。
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虽然会做应用题,但是在运用计算公式时出错,也有些学生因为书写不规范而在计算中出错。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应用题大多是现实生活的表达,是通过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的,即通过生活场景或者是采用文字、图表的方式来展现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一环境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数学应用题的内涵,激发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兴趣,确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应用题不像算式问题那样简单易懂。在实际解决方案中,有必要详细思考相关问题的意义,并将其转变为数学算式题,这样能够提高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小学数学应用题与实际生活有着很大的相关性,而且在描述相关事件的时候,也具有抽象、复杂的特点。在此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分析应用题,并教授学生阅读和转化应用题的技巧,确保学生能够围绕数学应用题的本质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例如,A 和B 两地之间的距离是60 千米,红红以每小时30 千米的速度从A 地开车到B 地。另外,小李骑自行车从B 地到A 地,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5 千米,求两人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对这道应用题,教师在讲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按照速度、距离、时间、数学公式和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将关系简化成数学公式,这样可保证解题时的高效。在解题时,两地之间的距离可以转化为数学距离,汽车的速度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理解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情况,即大多数学生在解题时更喜欢按照老师的思路来做题,但只要做一点改变,就会变得无从下手。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说,学习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获得相关的结果,也不是死板地套用公式,而应该实现举一反三。基于此,数学教师在布置应用题相关作业时,有必要注意题型的变换,采取多种方式确保学生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高。
例如,在一个盒子中有20 个红球,30 个蓝球,那么蓝球比红球多多少?针对这道应用题,教师在进行改编时可以变成以下几个:(1)一个盒子中有20 个红球,30个蓝球,蓝球比红球多百分之几?(2)盒子里有20 个红球和30 个蓝球,红球比蓝球少百分之多少?(3)一个盒子里有20 个红球,红球比蓝球少,那么有多少个蓝球?(4)一个盒子里有20 个红球,蓝球比红球多,求有多少个蓝球?以上应用题进行了多次改编,虽然看似相同,但是解题思路却不同。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举一反三。
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多媒体开始被广泛地应用到了课堂中。正确地运用多媒体,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必须保证多媒体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入视频或画面来创设相关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可以专门为学生播放一个关于旅游的视频,然后给出数据,如组织学校的800 名师生去某地旅游,每辆校车可乘坐45 人,门票50 元。一年级有100 名学生,学校到游乐场的距离是20 千米等。通过这个视频,学生可以将自己融入整个情境中,不仅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能根据教材内容编出不同类型的应用题。这样可以确保枯燥的数学题变得更加生动,学生在接受时也会更加容易。
在小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大多数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都可以做对,但是让其描述解题思路时却难以清楚地说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满足于学生的作答,而忽略了学生叙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显然是不够的。与优秀的学生相比可知,学习上稍差的学生不能准确地分析出应用题中的隐含条件以及存在的中间状态,这也反映出学优生与学困生在分析问题时存在的差距。解决应用题的关键点就是从中发现具体的解答方式,这实际上就是在问题、条件上找到存在的隐含关系,通过分析这些隐含条件来解决最终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观察和测量的方式,保证应用题的教学更加高效,让学生真正感知思维发展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
例如,“10%的盐水有4 千克,而你需要20%的盐水,需要多少千克盐?”对于这个应用题,学生要把握的关键点是水的质量没有变化。要解决最后的问题,还需要知道水的质量。在找到水的质量之后,那么解决其他的问题就会容易很多。
再如,“鸡兔同笼”问题:笼子中总共有10 个头、28条腿,问此时笼子中总共有几只鸡、几只兔?解决这道“鸡兔同笼”问题,可以将这个问题放入理想的状态下展开研究,如果都是鸡,那么总共有20 条腿,这样就比实际腿数少了8 条,为何会少呢?这是因为将兔也看成了鸡。将一只兔看成一只鸡的时候,就会少两条腿,因此,在8 里面就有4 只兔,此时鸡就是6 只。在解答该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应用题的核心点,这样在解答时会简便很多,但是如果抓不住重点,那么就会无从下手。
小学生只有对应用题产生兴趣,他们的思维才会变得活跃,最终思考出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如果只进行口头讲解,学生在进行理解时也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如果可以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那么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使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此时要求应用题的素材都是学生熟悉的或者是自己经历过的,与小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关联性。这种方式必定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也会对应用题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在具体的呈现方式方面,也需要打破以往单纯文字输出的方式,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数形结合思想,而且可以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到了收玉米的季节,家里的玉米丰收了,此时家里有一张长55.8 米,宽3.27 米的铁皮,家长想要用这张铁皮制作出一个粮囤,想要确保装最多的玉米,你认为应该怎样进行设计呢?在这道应用题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动手做一下,思考怎样才能确保圆柱的体积达到最大。
再如,教师可以列出一些例子针对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有一天,回家拜访亲戚,亲戚家里有两个孩子,亲戚根据年龄出了一道题:哥哥在这么大的时候,妹妹才9 岁;当妹妹和哥哥现在一样大的时候,哥哥24 岁,他们之间的年龄差是多少?在这道应用题中,条件似乎不充分,很难清楚地理解哥哥和妹妹之间的年龄关系,此时可以借助画线段图的方式进行理解,从中找到哥哥、妹妹年龄之间存在的联系。妹妹今年的年龄减去9 岁就等于哥哥现在的年龄减去妹妹现在的年龄,实际上就是24 减去哥哥现在的年龄,其中最短的线段所代表的就是妹妹的年龄,最长的线段所代表的就是哥哥的年龄,此时计算出哥哥是19 岁,妹妹现在是14 岁。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教师的引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并没有足够多解决应用题的经验,而且受到思维能力的限制,在学习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大多数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由于缺少正确的解题策略,导致在解答时存在一些困难,此时教师要善于研究、归纳,然后结合不同的题型提出相应的策略,恰当地引导学生。对于一些应用题,学生之所以存在疑惑,是因为受到了思维定式的影响,此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思维,确保整个思维更加清晰。
例如,学校的图书馆总共买来了4400 本儿童读物,并且这比科普读物的4 倍还多400 本,问总共买来科普读物一共多少本?一些学生的思维先定向,认为多的就应该用加法,但是解决这道应用题却应该进行逆向思考。此时,教师有必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结合题意写出等量关系,最终想到解答的具体办法。
一些题目的解答过程会较为复杂,如果采取常规性的方法进行思考,那么可能会感觉无从下手。针对这一类型的应用题,教师需要转换学生的思维,站在全局的角度,观察各个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并且从中寻找到问题的关键,这样解题会有明显的效果。如五个数字的平均数是8,如果将其中一个数字改为12,这五个数的平均数就变为10。问之前更改的数是多少?看完这道应用题,大部分学生可能都想知道这五个数字是什么,也都在忙着找这五个数字,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只看某一个数字。在解答这道题时需要知道的第一件事是这五个数的和是50,变化前的和是40,变化后的和比之前增加了10,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什么数在增加了10 以后变成了12 呢?这样再解答问题就会容易很多。
想要准确地解答应用题,学生必须认真审题,了解题意。所以,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问题表面结合解题要求寻找直接和间接的条件,最终建立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量与量的关系。为了更方便地分析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教师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已知量和未知量,这样学生对整个应用题会有清晰的认知,解答时就会容易很多。
如,(1)图书室中总共有300 册科技书,是故事书的3 倍,那么故事书有多少?
(2)图书室中总共有300 册科技书,故事书是科技书的3 倍,那么故事书有多少?
这两道题目最后的问题都是求故事书有多少,要引导学生明确:在第一道应用题中,科技书是故事书的3倍;在第二道应用题中,故事书是科技书的3 倍。经常练习这一类型的题目,学生在审题时会更加认真。
数学学习就是一个积累学习经验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应用题中保持清晰的头脑,从中探寻解答问题的技巧,重视教师的引导,那么应用题教学必定能够有计划地展开,并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