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建琨,黄秀峰,李雪斌
(右江民族医学院 广西 百色 533000)
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该文件从政策上吹响了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号角。在2020年5月14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 “我们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之前的教与学状态,因为融合了‘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1]
本研究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尝试探讨在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之下,欠发达地区教师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寻求专业发展之路。
2002年《教育部关于 “十五” 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 “教师专业发展” 的概念,2003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著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三方面[2]。这意味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包含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三方面。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信息化社会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逐步提升,教师须用敞开的胸怀迎接这种挑战,努力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技术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学者们(张婷婷,欧阳修俊)[3-4]发现教师的专业思维必须从原来的封闭、权威向开放、共享、平等的方向转变。在互联网+背景下,改变教师思维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1.2.1 多维度夯实专业知识基础
教师知识的研究由来已久。随着研究者的陆续加入、研究的系统性逐步加强和研究深入性的不断提高,在20世纪80年代初初步形成将教师知识建立分类框架开展研究的局面。结合互联网+背景,本研究采纳伯利纳对教师专业知识的三类分法,即为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5]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学生可随时随地从各大网络平台获取学科知识,甚至会在课堂上挑战教师传授的知识观点,这给教师专业知识的权威性带来挑战。因此,其一,教师必须具备更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和更敏锐的学科知识动态 “嗅觉” 。其二,教师必须从权威知识的传授者向引导者或疑问解答者等角色的转变;互联网上承载的知识并不全部是成体系的、合理的、科学的,在课堂上教师须给学生答惑解疑,引导学生构建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体系。其三,教师必须掌握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知识,主动迎接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以适应学生泛在学习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特别是当前仍在疫情的影响下,具备以上知识是保障教育教学基本有序开展的前提。
1.2.2 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水平
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表现形式,与专业知识相匹配的既有专业学科知识能力,也有专门学科的教学能力和一般教学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在互联网+时代,教师需要不断钻研教学问题,将互联网+手段适度引用到教学中,以适应 “00后” 这些 “数字原住民” 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1.2.3 时常保证专业态度的开放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的教学形态必将产生新的变化。教师是对其 “视而不见” ,还是主动接纳,将成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是否获得长足专业发展的关键。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往往和动机结合在一起讨论,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可从最初的从教动机不断延伸到从教态度。如果教师并未保持专业态度的开放性,那么就要从从教动机开始深挖原因,予以纠正。
1.2.4 注重塑造专业思维的灵魂
专业思维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它需要教师对各种教学手段保持敞开的胸怀和态度,接纳新兴教学手段和方法,摒弃定势思维的影响,结合任教学科的特点、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教与学的特点,重新梳理教学内容,重构教学状态,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效率,从而塑造专业思维的灵魂。
从组织管理的角度而言,应对互联网+浪潮的到来,学校需要一个专门组织机构应对各种发展形势,对教师发展提出新要求,并做出相应举措以提升教师发展。从构建教师共同体角度而言,专门促进教师发展的组织机构,以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方向。为保证教师专业发展,右江民族医学院自2014年起专门设立有关教师教学发展管理机构为教师教学发展保驾护航,机构名称从最初的教师发展中心到现如今的教育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
依托该中心,学校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如2018―2020年期间结合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需求,分别实施名师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和育苗计划,为各个发展阶段的教师提供发展平台。长期实施青年导师制,面向40岁以下青年教师配备相应教学导师,切实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依托该中心,学校为教师发展提供良好平台。中心根据学校教师的学科特点组织教学培训、举行教学竞赛、遴选教学名师、举办名师工作坊、开展公开课示范课教学活动等,为教师发展搭建对话交流的学习发展平台。
依托该中心,学校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考核评价。李政涛指出 “评价是一种生长方式,评价的过程就是生长的过程。怎么评价就怎么长,评价促生长,促进学生生长,促进教师生长,促进家长生长。”[6]因此,学校如何评价教师,教师就如何生长。依托该中心,学校每年对教师的教育学分进行考核,每年在职称评审中负责微格授课能力考核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推动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钻研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结合学校的学科发展需要,教师的层次、能力和水平,适当采用纯线上、纯线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相关培训,以牢牢夯实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
一是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组织开展相应培训。如针对学校每年招收新入职的专任教师主要是医学、药学等学科的老师,学校主要采用纯线下或线上线下混合的形式举办新入职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培训班。培训内容围绕教育教学规章制度、教育教学法知识、职业生涯规划等,以带领新入职教师更好地从学生身份向教师身份转变。2019年―2021年每年分别举办专题培训10余场,受益教师共计3700余人。针对年资较长的教师,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利用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网站资源组织开展高校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等专题网络培训班,让教师有机会接触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是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培训优势。通过学校名师示范、专题培训引领,切实保证新入职教师懂得如何书写教案、开展教学设计,充分发挥线下培训的沉浸式教学功能。针对国家全面铺开课程思政等政策要求,邀请校外专家到校举办专场讲座,为教师们指点迷津。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香柏树教师发展平台等资源组织开展线上培训班,引入外界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开放性、共享性,优化教师教育理念。
三是主动对接上级安排,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每年遴选教师代表参加广西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等国家级、自治区级培训项目,为教师更新教学知识注入活水。同时组织50周岁以下教师参加广西本科高校教师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能力提升行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教学竞赛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快速发展期。教学竞赛发挥出展示教学风采、促进教研相长、示范教研活动、推动教学改革等示范效应。”[7]教师教学竞赛是融教育理念于具体教学操作中,并将课堂教学的真实过程反映于竞赛中。因此,为了保证在教学竞赛过程中取得佳绩,参与竞赛的选手往往需要重新梳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反复思考授课对象特征和选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在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引领下,各省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也展开了激烈角逐,为准备好该竞赛,选手需要准备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20个教案(教学设计)和课件,准备20个教学演示。
竞赛选手争先融入信息技术手段,以契合时代需求。因此学校组织开展了校级/院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以参赛选手为突破口,教研室团队对教学问题的研究,推广教学竞赛的辐射效应,促进课堂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此外,学校举办相应的教育信息化大赛,融入信息化技术指标的校级教案/课件比赛、教学案例比赛,也成为学校领航教师钻研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专业态度是指教师专业行为的心理倾向,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构成”[8]要保障教师的专业态度,必须要从教师对职业的认知入手。而选树优秀教师、典型教学案例,并加大对其先进事迹的宣传,能够让教师从身边可触及的先进范例中,提升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并从中获得情感认同,升华专业态度。
结合互联网+的背景,学校2020年组织开展线上教学典型案例比赛,遴选并表彰了36份优秀案例,2021年学校开展了线上教学及混合式教学案例征集比赛,遴选优秀线上教学及混合式教学案例并表彰18份优秀案例。通过优秀案例比赛,推动教师加大对互联网+教育的认识,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选用信息化技术。同时结合每年有大批开展混合式教学研究的教改课题获厅级教改工程课题立项的情况,学校每年均组织开展申报经验分享会,提升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研究的认识,加深其对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认识,为其在日常教学中主动采用信息化手段做准备。
一是虚:积极推动虚拟教研室构建。利用虚拟教研室的构建过程,逐步推动教师互联网+思维中合作、开放、共享思维的形成;另外通过虚拟教研室成员的相互研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二为实:建立线上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右江民族医学院线上教学质量多元综合评价表(试用)》《右江民族医学院直播授课质量多元综合评价表(试用)》应运而生,成为对教师采用信息化手段融入教学的建设和检查标准。通过 “虚” “实” 牵引,既保障了教学质量,也进一步淬炼了教师的专业思维。
2019年―2021年间,以教育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为依托,教师教学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学能力得到较好的提升。
3.1.1 教学竞赛获奖取佳绩
2019―2021年间共荣获全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3项;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1项。
3.1.2 教研课题立项率高
2019―2021年,获立项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60项,每年的立项率均高出广西平均水平。同时获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9项,广西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22项,表现出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方面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
3.1.3 教学成果丰硕
在每两年一届的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中获得了累累硕果;其中,2019年共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6项,获奖率为75%,不仅高出全区平均获奖率,且为全广西本科医学院校最高;2021年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5项,高于全广西各本科院校的获奖率。
3.1.4 名师示范效果好
在学校遴选和培养校级名师基础上,学校积极申报各种自治区级及以上教师荣誉称号,2019年―2021年间,获广西教学名师称号1人,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广西优秀教师1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其中广西教学名师称号的获得为学校近十年来之最。
在具体实际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解决:
第一,应进一步加大中心的功能与内涵建设,并推动二级学院教师发展相关科室的建设。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应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功能,特别是在教师职业生涯指导上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其次,全校如果仅依托一个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俨然不足以保障全校教师的发展。应在各二级学院中增设或完善相关教师发展管理科室职能,以结合本学院教师学科特征和教学安排特点适时开展教学发展业务培训、竞赛等工作。构建校院两级教师发展管理模式。
第二,注重甄别网络培训资源的优劣和针对性。受疫情影响,教师的线上培训信息铺天盖地,教师的线下培训较多地被线上培训取代。其主要原因是和以往纯线下的培训相比,纯线上的教师培训组织工作更为便捷。但并不是所有的培训都符合学校教师的需求,符合学校发展需要;因此,要注意甄别网络培训资源的优劣,甄选有利于学校发展方向和符合教师需求的资源,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第三,注重引导构建教师团队建设。尽管在疫情的助推下,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得到较好的提升,但是线上教学过程中仍然出现部分教师因对教学平台、教学手段使用不熟练,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校应组建具备老中青梯队的教师团队,由年轻教师带动老教师迅速掌握信息化手段,年资长的教师则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指导年轻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梳理,双方互相进步。
当前,互联网+仍然在以势不可挡的速度深入影响各行各业,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服务于教书育人的本质,仍需要教育同行们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