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时期党领导卫生防疫的渊源、特点与价值*

2022-02-27 02:46杨亚欧曹东辉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卫生防疫伤病员中央苏区

杨亚欧,曹东辉

(赣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2020年新年肆虐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夺取了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再次展示了强大的中国力量、中国效率、中国精神,再次向全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书写出令人民满意、令世界敬佩的抗击疫情的“中国答卷”。在正确认识历史基础之上才可以更好的开创未来。中央苏区作为中国共产党首次局部执政的重要试验基地,从红军和根据地创建之初,就克服各种困难,逐步创建和发展根据地的卫生防疫事业,与危害红军和苏区群众健康的疫病,展开了顽强的斗争。研究中央苏区卫生防疫运动理念,不仅对加强中央苏区卫生防疫的基础性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新时代卫生防疫工作深入开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卫生防疫的理论渊源

中央苏区卫生防疫运动是基于多种理论基础之上展开的科学正确的卫生工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先导对卫生防疫做出诸多论述,这是中央苏区卫生防疫运动的重要理论渊源。中国传统卫生思想为苏区卫生防疫运动奠定了重要的文化根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卫生防疫的思想

作为全世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斗士,马克思毕生追求就是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揭露资产阶级丑陋面目,“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2]10然后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关于卫生相关的思想蕴藏在他诸多的著作当中,深刻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悲惨境遇,阐述了工人卫生健康的问题。

对工人生存状况的探究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重要实践基础、必经之路。马克思在利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分析提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2]158然而现实中,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没有任何地位可言,资本家像饿狼一样,奴役、压榨着工人的剩余劳动力,摧残着他们的健康,工人们凭借着廉价劳动力勉强度日。无论是吃穿住还是别的条件都处于极度恶劣的条件下。因为很难获取食物,大部分人都是面黄肌瘦,被当作机器牛马一刻不停地运作、肆意践踏。恩布尔顿医生说“毫无疑问,伤寒病持续和蔓延的原因,是人们住得过于拥挤和住房肮脏不堪。”[3]居住环境的肮脏使得工人们的卫生健康得不到丝毫保障。无产阶级所遭受的悲惨境遇与资产阶级的光鲜亮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廉价的劳动力、繁重的工作、匮乏的食物、肮脏的住所,在这种背景下,广大无产阶级遭受着严重的威胁,任何一场病几乎都可以带走他们的生命。恩格斯虽然出生于纺织厂主家庭,作为一个标准的“富二代”,他却醉心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密切关注着工人的工作生活状况,用他的笔记录着无产阶级的现状。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真切地描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居住环境和沉重工作摧残着他们的精神和生活,下层人民不止生活在贫困的威胁之下,更是时刻遭受着梅毒、肺病、伤寒、结核病等的疾病的侵袭。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情无产阶级的境遇,猛烈地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坚信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社会主义制度取代,并进一步创建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卫生事业。

(二)列宁关于卫生防疫的思想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开始了建设的新征程。列宁十分重视发展生产力来巩固新生的政权。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卫生事业是提升民众身体素质进一步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一步。列宁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卫生思想,关注无产阶级的卫生健康问题,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注重医学的发展。从他对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的赞扬评价中就可以感知他对卫生的重视。当时俄国处于传染病大肆流行蔓延的窘境。列宁在给谢马什柯的信中就问及莫斯科疫病状况以及对此采取的预防措施和方法。

列宁充分肯定了卫生工作的重要性。一是重视发挥宣传工具的作用,向民众传输普及卫生常识,潜移默化地增强民众的卫生意识,依靠报刊等渠道大力宣传卫生知识。二是鼓励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他谈到:“如果我们能够供应粮食,能够增加燃料,能够拿出一切力量来彻底消灭俄国不文明、贫困和愚昧无知的恶果——斑疹伤寒,能够把全部力量,把流血战争中获得的全部经验运用到这场不流血的战争中去,那么我们可以相信,在这项比战争总要省力得多、人道得多的事业中,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愈来愈大的成就。”[4]群众性的卫生运动才是真正抵御疫病的重要举措。三是建立制度的保障,维护妇女儿童等群体的健康权益。制度上赏罚分明,实际行动上有力贯彻落实。四是重视医学教育,注重人才培养。只有科学家与工人一起的团结协作,才能消除贫穷,更一步的保障健康,时刻保持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效运转。五是建立卫生机构,提升卫生事业资金投入。全国性的卫生机构是重中之重,要从地方到中央建立卫生机构。他提出:“我们必须让农民看到,在现代最高技术的基础上,在把城乡连接起来的电气化的基础上组织工业生产,就能消除城乡对立,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甚至消除穷乡僻壤那种落后、愚昧、粗野、贫困、疾病丛生的状态。”[5]此外,针对1921年莫斯科发生的传染病不仅要保证医疗上的供应,也要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满足民众所需的生活用品。

(三)中国传统卫生防疫思想

中国与疫病抗争的历史贯穿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之中。据资料考察,目前已经出土的夏商西周时期的文物就有反映卫生状况的。如在陕西岐山的周原遗址陶制排水管对卫生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西周时期已设有专门管理清洁卫生的职官,负责宫廷内外的除草、除虫以及清洁水源的工作。”[6]关于“预防”这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周易》当中的“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豫’通‘预’。”[7]春秋战国时期,留存下来的文字记载疫病的资料较之前丰富了一些。《黄帝内经》《论语》《左传》等著作里面都有相关记录。人们已经知晓了定期沐浴,保持自己卫生对预防疾病有益处。在食物上知晓了利用冰保持食物的新鲜度。《黄帝内经》作为古代医学高智慧集成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医学药理文化,对后世中医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书记载的内容涉及痢疾、霍乱、疟、黄疸等。当时已经认识到有些疾病易传染,认为邪气是导致患病的关键,提出“上医治未病”主张,强调要保持正气,也就是要保持心情、强健体魄。虽然书中提到的疾病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但是《黄帝内经》里面包含的防患于未然,预防为主的思想对后世医学作用不可忽视。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内外交流沟通不断加深,来自境外的天花、霍乱等烈性疾病变得更加猖獗,但值得欣慰的是,因为由来已久的中医文化,中国人在没有任何免疫力的前提下,成功地依靠古老的中医文化,顽强的毅力,在疫病的发病率控制上较之国外表现优秀很多。针对天花这一疾病早就在传入之初就采取了“稀痘法”防治思想。唐代孙思邈在这方面造诣颇深,由他首创的“以毒攻毒”方法与后世的人痘接种法很相近了。这一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天花在我国的传染率和致死率。“病从口鼻而入”由来已久的文化让我们很大程度的规避了霍乱带来的风险,对饮水、食物和环境的重视使得痢疾等疾病也较之国外发病率低了很多。中国传统卫生文化注重“仁爱”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主流儒家文化对民众的关爱。《瘟疫论》是防疫史上的重要医典,后被人称为“中医发展史的一块重要里程碑”。[8]尽管中医防疫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制,同时因为缺乏科学依据,对疫病的传播规律和治疗大都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然而中国人几千年的抗疫历史却是辉煌又光荣的,对人类历史的进程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卫生防疫的特点

中央苏区卫生防疫运动应战时需要,坚持依靠群众,采用中西医相结合,军民一体的科学卫生防疫机制,共同抵御疫病灾害,遏制了传染病的继续蔓延,保护了军民的健康,将卫生防疫和移风易俗相结合,极大改善了苏区的卫生建设旧状,同时还增强了军民的卫生防疫意识,积累了丰富的卫生防疫经验。

(一)卫生防疫配合战争形势的战时性

战若起,伤必有。战争极易造成伤亡,同时也给予了各种疾病滋生的契机。五次反“围剿”是中央苏区面临的最主要的军事难题,卫生防疫事业服务于战争需要,呈现出战时性的特征。为着不断扩大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目标,早在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上就明确了人民军队卫生建设的思想,要求军政机关重视卫生工作,官长要经常探望伤病员,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9]

面对蒋介石从1930年开始对中央苏区实行的政治上的强化统治,军事上的多次大规模“围剿”以及经济上的封锁,以毛泽东、朱德为首的党中央领导带领着红军战士与国民党军多次作战,所向披靡,建立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多次粉碎敌人的“围剿”。但苏区经济萧条,粮食不足,挨饿受冻的伤病员逐渐增加,再加上连绵不断的战事带来的伤病员和医药设备的缺乏,仅靠只能收容300人的医务所远远无法满足战争需要,构建卫生防疫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为了更好地服务战争需要,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卫生管理局统筹中央苏区的卫生工作。红军卫生后勤工作也应战时需要不断地变动,逐渐在师下设置绷带所,在各军团设置野战医院,组建红军后方总医院,并在野战医院和后方医院中间设立伤病转运站,尽快地转移和医治伤病员。这一套伤病护送体系在战时营救伤病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国民党军队战后随意抛尸不掩埋的无耻行为,极易造成瘟疫等疾病的传播。赣南闽西地处湿热潮湿地带,红军行军途中烂脚生疮等传染病频发,蔓延到红军队伍中造成不必要的伤亡,部队减员惊人,大大减弱了革命力量。任何一位苏区军民因为疫病倒下,不止代表着他或者她遭受着疫病的折磨,而且预示着与国民党作战的大团队里面丢失了一份作战力量。对此总卫生部在军队下达了预防“四种病”的号召,通过《卫生决议案》对部队的卫生防疫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各级指战员要与卫生人员密切配合,在连设置卫生员同疾病作斗争,向红军战士灌输讲卫生预防疾病的常识,加强基层部队卫生防疫工作。[10]136同时也培育了大量的医务人员,尤其注重外科和伤战卫生知识的教授和经验的传达,以便更好地医治救助战场伤病员。

(二)卫生防疫以人为本的群众性

一切从群众出发,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群众性的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特征。中央苏区卫生防疫体系将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从上到下联系起来,这不仅是卫生防疫体系的首创,而且是群众路线在卫生工作上的运用。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群众做好卫生防疫工作。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各种宣传动员的途径都谈到了卫生防疫与每一个群众息息相关,发挥群众首创性、积极性。党和政府动员群众到战场上协助救护伤病员,关心和慰问伤病员,为后方救护医院找药、找医生,帮助抬担架等的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广大苏区群众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投入到战时救护体系当中,群众担架队承担着将救护站包扎好的伤病员转送到兵站治疗的任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红色中华》报道:“1933年1月24日,才溪乡举行慰劳红军伤病战士的活动,慰劳品共计九十余担。”[11]在第五次反“围剿”之后,随着伤病员的逐渐增加,仅有的医药卫生人员已经难以支撑,为了更好地保卫中央苏区红色政权,群众自发组织成立担架队、洗衣队、放哨队等后勤组织,男女老少都加入到队伍中,像对待家人一样的照料看护伤病员,拿出自家的衣服被褥支援红军,帮助采集草药,广大苏区群众参与战时救护工作充分体现了军民一家亲的密切关系。

二是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卫生防疫工作方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工作方法贯穿在卫生防疫运动的整个过程。党为民服务的宗旨,为群众着想的理念融入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卫生防疫工作是基于调查研究基础上做出来的。遵照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指示,贺诚在担任总军医处处长时做了大量的深入调查,重新修订了《卫生管理条例》,总卫生部发布的卫生防疫的法规条例都是在大量调查数据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预防措施。中央苏区时期卫生防疫以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工作方针就是应战时需要,克服缺医少药、传染病频发、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紧缺的客观外部条件,密切联系实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的表现。苏区政府发布的各种文件指示、印发各种刊物宣传卫生防疫知识,与苏区军民健康密切相关。《红色卫生》《健康报》等对提升群众卫生预防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此外,还组织群众观看卫生防疫的话剧等文娱表演,密切关心群众的工作生活,不仅农忙时抽调人员帮助群众,还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优待患病群众,免费为其治疗。部队领导经常探望伤病员下属,对其关怀备至,这与国民党执政人员缺乏人文关怀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卫生防疫运动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解决群众的疾病问题,群众又反过来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如此形成了党政军民一家亲的和谐关系,卫生防疫运动取得真正的成效。

(三)卫生防疫符合科学制度化要求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卫生防疫实践工作符合科学制度化要求的特点。这是医务人员基于对疫病的传播及成因等分析探索之上展开并最终形成的预防与治疗并重、军民一体的科学制度化的卫生防疫机制。红军部队在应对蒋介石带领的国民党军队的五次反“围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战场救护——后方医治——经常性的卫生防疫为架构的卫生防疫体系,这一体系制度不仅提高了运送伤病员工作的质量,对战时救助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后续延安时期抗日战争过程中的卫生工作中依旧被证明是科学高效的战时救护体系。苏区普通民众缺乏科学的卫生防疫常识,总是企图依靠迷信的手段来治病消灾,不仅医治不了疫病还导致疫病的扩散,如此宣传科学的卫生防疫知识显得尤其重要。

中央苏区卫生防疫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就是依赖于科学的制度体系,完善的组织和广泛的宣传工作。首先,苏维埃政府着重注意法制人文建设,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文件政策,让卫生防疫这一项运动变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卫生运动纲要》相比较之前的条例文件更加科学,《纲要》里面详细地向民众解释了传染病的由来,到底是如何感染的疫病,具体群众怎样去讲卫生等,如此进一步地加深了普通人对疾病的认知。[12]《卫生决议案》从个人、团体、设施、消毒四方面谈及部队卫生防疫工作的具体内容,作为指导红军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决议。[10]141其次,苏维埃政府在卫生运动开展之初就十分重视卫生防疫的宣传教育工作。利用报刊、宣传小册子、上卫生课、观看卫生话剧等形式向民众传输必要的卫生预防常识。为了使得各项卫生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发挥作用。最后,苏维埃政府强化了卫生组织机构的建设与管理。在中央苏区建立了各种卫生事业单位,包括医院、疗养所、军医学校、防疫机构等都有着详细的规章制度,严格地把控好卫生防疫的每一个关卡,成功有效地降低了疫病的发病率。同时还成立了中央防疫委员会,在城市、乡村、部队和机关等合理的配置卫生防疫人员,组成卫生委员会,建立基层卫生小组,加强卫生宣传统战工作,布好卫生防疫军民一体的卫生网络,卫生管理与监督得到更好地保障,卫生防疫的过程进一步的制度化科学化。

(四)卫生防疫彰显伟大的革命精神

中央苏区的卫生防疫运动是一种新的事物、新的事业,也孕育出了新的精神。发展卫生防疫事业最紧缺的就是人才,中央苏区无数的“红色医生”用自己的献血凝铸成伟大的革命精神,他们的付出为反“围剿”的成功,革命根据地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一,卫生工作者医者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早期依靠中央派来的和从国民党俘虏当中挑选出来的军医已经过不能满足需要,严峻的战争形势迫切需要更多的医务人员。由中革军委创办的红军军医学校承担起为革命培养大量医务人员的重任,他们学成毕业后便奔赴在对敌作战的最前线,出生入死、不怕牺牲,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深入阵地救治伤病员。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组建红军医院收治伤病员,在根据地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卫生防疫人员对自己的战士和俘虏的白区士兵都一视同仁,怀着深厚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尽自己努力去医治伤病员。中央苏区卫生防疫运动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卫生人员。中央苏区的医务人员为着革命的事业无私奉献地工作着,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这种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最终胜利的重要法宝。

第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卫生防疫运动的初衷就是扭转苏区军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抵御中央苏区的各种传染病,强健苏区军民的体魄。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预防疾病保障军民健康的工作,发布的一系列卫生训令、法规和条例,自力更生的创办医院和军医学校,培养医务人才,发动群众开展卫生防疫运动都是党为人民服务宗旨,执政为民理念的体现。红色卫生人员在救护红军士兵的同时也医治根据地的群众。党和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卫生防疫机构的建设,强调对群众的身体健康要多加关心和照顾,让病者有所医,而且免费医治。红军部队关心民众生产和生活工作,农忙时候帮助收割耕种,密切党群关系。傅连暲和戴济民是杰出的红色医生代表人物,他们应毛泽东邀请加入为红军服务的队伍中,傅连暲同志为红军部队接种牛痘,更是将自己积攒的2000元无偿捐献给红军卫生事业。[13]他们在卫生战线上与敌作战,贡献自己精湛的医术,救治了大量的伤病员,也经常为根据地民众看病医治,凭借着自身高尚的医德受到了广大军民的爱戴。

第三,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战士,卫生战线上的工作人员抱着必胜的革命信念,他们相信革命会胜利,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终将到来,这股子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支撑着他们奔走在各条战线上,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浇灌着革命成长的果实,一个又一个伤病员走出了医院,恢复了健康,重新投入到战斗中去,他们的工作是最伟大的,正是他们的努力和牺牲才换来了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支撑着革命者们继续打击敌人,继续红色革命。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卫生防疫的实践价值

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中央苏区卫生防疫运动作为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卫生运动首创,成功地改良了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军民的卫生状况,增强了民众的防疫意识,不仅为革命保留了更多的战斗力,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最终胜利奠定基础,而且为新时代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为成功打赢疫情攻坚持久战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一)加强党对卫生防疫工作的坚强领导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坚守着初心和使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华夏大地完成了翻天覆地的改造。中央苏区卫生防疫运动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实现了军民一体的群众性卫生防疫。党的百年历史进程告诉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要紧密团结在党的领导之下,时刻维护党的权威,服从党的统一领导,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更好地完成党和国家的治理工作。新冠肺炎爆发以来,人民相信党,党为民服务,在这种党和群众双向互动机制高效协作下,中国的社会秩序依旧井然有序,中国民众虽然当下担心但是未造成持久的恐慌,反而凝聚起一起抗击病毒的抗疫精神,这份底气来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

(二)树立“人民至上”的卫生防疫理念

中华文化历来就重视人民群众、重视民意表达,历代王朝兴衰都逃不过那句得民心者的天下。中央苏区卫生防疫运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群众理念,卫生防疫依靠群众,坚持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宗旨,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一切为民,为了一切人民的幸福,得到了广大苏区民众的热烈拥护。这是中央苏区卫生防疫运动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苏区历史留在当下重要的经验启示。新时代,卫生防疫工作依旧要秉持着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信条,守好人民至上的不变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4]要守住人民的心,为人民谋幸福、关心人民的疾苦是前提和基础。

(三)建立健全卫生防疫的机制与体系

每一次疾病灾害的救治能力与水平都是对这个国家的制度与体系的一次考验。中央苏区军民一体的卫生防疫网络成效明显,尽管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卫生防疫工作存在诸多不足和缺憾,但是成功在中央苏区完成了卫生防疫的初次探索,为延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乃至新中国卫生防疫提供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新时代,卫生防疫机制与体系要吸取教训,不断弥补短板和不足,进一步完善卫生防疫机制与体系建设,筑牢疫情防控的制度与体系防线。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当下工作,要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就必须完善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业;必须强化卫生法制建设,依法打击违反疫情法规的行为;必须提升疾病预防能力,建立联防联控的网络机制;必须完善疾病救治体系,贯彻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救治要求。

(四)筑牢新时代团结抗疫的精神力量

中央苏区时期凝聚成的执政为民、不怕牺牲、求真务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力量是卫生防疫事业取得重要成果的强大精神根基。新时代疫情防控工作要继续传承伟大的革命精神,筑牢新时代的抗疫力量,发扬伟大的抗疫精神。

第一,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政党经历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改革历史,尽管使命任务在不断变化,但是作为人民的政党,由人民而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却是任何时候都不更迭的宗旨和理念。第二,坚持举国同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举全国之力,筑起密不透风的人民战线,向全世界展现伟大的中国人民坚不可摧的意志和精神。第三,坚持舍生忘死。疫情防控工作医疗战线上的医务人员义无反顾地冲在第一线,他们继续发扬优良的革命精神,不怕牺牲、不畏风险、坚定信念、毅然决然地奔赴最危险的重点疫区,在火线上与死神争夺生命,用精湛的医术和心怀大爱的医德精神唤醒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第四,坚持尊重科学。科技是打赢健康保卫战的关键,在疫情防控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组织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会议中指出:“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15]第五,坚持命运与共。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的交谈中明确指出:“中方愿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维护好地区和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16]中国在这次全世界疫情防控工作中积极发挥大国担当,展现中国人民独有的温良和胸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标杆和贡献。

猜你喜欢
卫生防疫伤病员中央苏区
某大型综合医疗救援船急救流程优化仿真研究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回顾“东方之星”沉船救援中卫生防疫的特点及做法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8?12”天津港特大爆炸救援部队卫生防疫实施
一种新型卫生防疫车结构设计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