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邮政建设特征探析*

2022-02-27 02:46佟德元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邮政苏区邮票

王 欢,佟德元,陈 鑫

(赣南师范大学 a.文学院;b.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2年5月临时中央政府内务部正式组建中央邮政总局,统一领导与整顿苏区邮政事务。到1933年10月,中央邮政总局共辖有95个县局,从瑞金到江西、福建等各省都开通了直达邮路。至此,中央苏区的邮政体系基本组建完成。从中央苏区邮政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能够看出其具有明显的三大特征。(1)目前学界对苏区邮政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既有相关研究成果大多关注苏区邮政与革命战争的关系,而对苏区邮政自身建设与发展中的运营特征的关注较少。既有成果可参见赖晨:《论苏区赤色邮政的主要特征》,《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胡中升:《赤色邮政特征新论》,《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许磊:《赤色邮政的建立和发展》,《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张荣杰:《苏区邮政职工群体探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年第3期。

一、规范性与灵活性并行:中央苏区邮政的运行特征

(一)制度规范——邮政机构制度健全

1929年至1930年初,在苏区邮政初创时期,受限于战争环境和艰苦条件,苏区各县红色邮政只为党政军服务,不办理群众通信业务,没有成立统一各县红色邮政的管理机构及组织系统,没有统一的邮政章程,也没有发行邮票。1930年3月,赣西南赤色邮政总局成为苏区内第一个赤色邮政管理机构。同年5月,《赤色邮政简章及工作大纲》颁布,该大纲规定苏区邮政业务包括平信、单挂号、双挂号、快信、特别快信、印刷品、包裹等。赣西南赤色邮政总局的成立,标志着苏区邮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邮政总局、分局——支局——路站、分站的建制架构,为苏区邮政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组织系统和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为中央邮政总局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1932年4月,为解决原各苏区赤色邮政组织不统一和规章制度各异等问题,临时中央政府内务部决定统一苏维埃邮政,于5月1日成立中央邮政总局,统一中央苏区的邮政事业,并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暂行章程》。该章程分总则、组织、经费、工作时间、普通邮件、挂号邮件、快递邮件、红军信柜、包裹、禁寄物品、无法投递之件、欠资邮件、免费邮件、撤回邮件、邮件损失赔偿、与白色邮局的关系以及附件共17个部分,对邮政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邮政业务的开展等作出更为详细和明确的规定。[1]115-122该章程是统一管理和整顿苏区邮政的依据,在中央苏区邮政工作逐渐规范化与制度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邮政系统组织结构更为合理。在邮政机构设置上,中央邮政总局设总务处、财务处、邮务处、供应处,并设秘书和巡视员若干。总局在内务部领导与指挥下,实行三级管理制,包括总局、省局和县局。各省局内部与总局对应设立相关机构,较大的省局设立中心县局,各分管3至4个县局。

其次,邮政系统人员配置更加科学规范。在人员配备上,该章程中明确规定各级邮局邮工人数,中央总局设局长1名,副局长1名,邮务员3名至5名,邮信员15名至20名,炊事员2名;省管理局设局长1名,邮务员3名,递信员12名至15名,炊事员2名;分局设局长1名,邮务员由局长自兼,设递信员3名至5名,伙食附设当地政府不设炊事员。[2]332另外根据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如果各级邮局人员不够,或人员太多,可以报告省局转中央总局临时增加或减少。

再次,邮政业务范围更加丰富。邮政业务除原先具备的普通邮件、挂号邮件及特别快信业务外,还增加了红军信柜、免费邮件等特殊业务。此外,还先后发行1分、2分、3分、1角等邮票。邮路干线也从原来的4条、6条增至15条,包括:瑞金—胜利—兴国;瑞金—石城—广昌;瑞金—宁都;瑞金—于都—赣县;瑞金—会昌—重石—信丰(临时);会昌—寻乌;瑞金—汀州—河田—旧县—白砂;白砂—上杭—永定;白砂—龙岩;胜利—宁都—广昌;兴国—万泰—乐安;兴国—永丰—乐安;兴国—于都—会昌;兴国—赣县。[2]339以上都是中央苏区开通的特别快递邮路。

(二)工作灵活——打破常规处理邮政事务

苏区邮政在逐渐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同时,中央苏区并没有刻板地套搬规章制度,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苏区邮政事务。

苏区邮票的灵活使用。邮票是在苏维埃区域通信交流、邮寄信件的凭证,在邮政没有办理汇兑以前,如机关团体及私人寄钱,须统一发寄国家银行纸票及苏维埃邮票,绝对禁止邮寄现洋和金银。而在苏区革命年代,邮票还有一个特别的作用,那就是充当纸币,其不仅可以在市场上流通,还可以交纳党费。“当时小票子不够,上级领导就发给我们一些邮票当钱用,用来买东西找零”“在交纳党费时,怎么也凑不齐5分钱,就在商店中找到2枚半分的邮票,连同4枚1分铜币交纳了党费”。[3]

各地苏维埃政府对当地邮政的监管。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以邮政总局为中心的组织体系,对各省邮政实行垂直领导;另一方面,地方苏维埃政府被赋予了监管地方邮政事务的权力。在1932年颁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暂行章程》中明确规定:“如果邮政工作人员违反苏维埃法令时,则由当地苏维埃政府直接处分,并函知总局,以便撤换或委任代替,若时间来不及时,亦可由当地政府临时派员负责代为处理。”[2]331

红军家属给红军战士邮寄衣服免邮费。冬季天气变冷,红军家属寄衣服到部队的数量不断增多,如果按照邮政暂行章程执行,红军家属每寄一件衣服都要花费少则十几元,多则二十多元钱,邮寄成本很高。为此上杭县苏维埃政府决定:“凡投递红军衣服暂时不须粘贴邮花”,[1]105后又改为邮寄红军衣服须照贴邮票,不过该邮费由政府承担。

“一区两邮”的情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暂行章程》特别规定了“与白色邮局的关系”,[1]120让白区邮局为苏区通信服务。如长汀白色邮局就成为苏区与白区通信的交换局。白区邮局的邮票只限于邮递白区邮件之用,苏维埃境内不能通用。苏区工农群众、各机关人员若想和白区通讯,可购买白区邮票粘贴信面,由各该地邮局加封寄至白区邮局转递。从白区寄来之邮件,赤区各邮局可代收代投,但该项邮件之费用,由收件人代付。

二、革命性与群众性并存:中央苏区邮政的服务特征

(一)为革命战争服务

苏区邮政是在革命战争的风浪中进行工作,与革命斗争紧密相连,其具有强烈的革命性。首先,苏区邮政的邮递员既是通信传达员又是革命战士,工作期间经常带有武器,闲时则参加军事训练,送信过程中还随时准备作战。例如,粤赣省送门岭边区信件时,一般要有2个递信员,一人持枪,一人拿手榴弹。有时送信员还需化装成老百姓,不走固定路线。送军队信件时,一般开特别专线递送,有的还由地方政府秘密交通组织传送。邮路发生障碍时,地方政府要尽可能派武装护送,或者引导走小路,免致邮政停留。[4]不少邮政人员为了保护邮件的安全机密,负伤、流血,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其次,苏区邮政的主要业务之一,就是为党、政、军各机关传递有关军事方面的特别快信。“特别快信纯为军事上便利而设立”,“惟苏维埃政府与共产党军事机关有军事上的消息和行动时,都可用特别快信”。[1]139为保证特别快信的传递速度,内务部特别指出:“关系军事方面的特别快信,须要昼夜兼程,按钟点送到,地方政府对于便利交通负有直接责任。”[1]382特别快信业务贯通于苏区邮政的全部历史进程,保障了军事通信的紧急需要,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次,苏区邮政高度重视党报党刊等的发行事务。邮政机构组成了党报党刊发行网,将报刊发行作为邮政部门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大量红色报纸刊物,如《红色中华》《斗争》《青年实话》《苏区工人》《红星》等,都通过苏区邮政系统发行邮递。到1934年,苏区的中央机关报《斗争报》发行27 100份;共青团中央机关报《青年实话》发行28 000份;《红色中华》发行数量高达45 000份,这对宣传党的革命思想、路线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苏区邮票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苏区时期发行的邮票,主要使用线条单色手绘,图案内容则采用红旗、党徽、工农、士兵和红军战斗场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央苏区邮票设计者黄亚光曾在回忆录中写道:“过去我听到工农同志们众口一声地说‘把我们的铁锤和镰刀的红旗竖起来,插到全中国、全世界去!’‘我们的五角星在苏区已发出了万丈光芒,它还要普照全球’‘红军是我们最亲爱的人’等等,我总是凝神地听着,默默地想着,工农群众对我们中华苏维埃政权是多么引为自豪,对红军又是多么亲密无间啊!”[5]而这些邮票被设计和印刷出来,很快就被苏区人民所接受。

(二)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苏区邮政除了满足党、政、军的需求外,还向群众开放业务,解决群众的邮寄需求,这也使得“群众信件由赤色邮局寄信的日子很多”“赤色邮局在群众中已渐取得了了解与信仰”。[1]125

苏区邮政除了普通邮件、挂号邮件、快递邮件以及包裹寄送等常规业务外,还特别设置免费邮件业务以服务群众。在1932年邮政章程规定:“如果红军中有战斗员指挥员和其家属通信及邮寄包裹,经过检查印有‘红军信件,免贴邮票’的印记,则可以免费寄送。如果红军家属寄给红军的家信及包裹,经过检查印有‘红军家属信件,免贴邮票’的印记,也可以免费寄送。”[2]3361933年10月,邮政总局对“免费邮件”的内容又进行了更加清晰的叙述和增补:“红军亲人家属如若想寄信件包裹钱财都可代为挂号寄送,可不付挂号费”“有‘残废(疾)证者’的荣誉军人和‘老年回家证者’的老年回家战士与家中或机关通信亦可免贴邮票。”[6]

由于苏区处于战争环境以及印刷机器技术等的客观制约,苏区邮政不处理汇兑等金融业务,但是为了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苏区群众可以将银钱、票据等放进包裹或信件内寄送,而邮政的这种业务因和银钱有关,被群众称为“银信”。对银信业务,苏区邮政规定银钱钞票可在挂号信中附寄,但需向邮局说明。“赣东北省委领导人黄道有个儿子在当红军,黄道亲自送2块钱给驻在万年的儿子使用,但不料他还没送达,儿子就转移阵地了。于是他又跑回来,遇到一个邮工告诉他,以后要寄钱可送到邮局去。黄道依照邮工的话,到邮局花12个铜圆寄费寄出,到第四天,黄道接到儿子的回信说2块钱收到了,黄道非常快活。”[1]384为了解决银信邮寄中的问题,苏区邮政对银信收寄办法进行了规范:“邮局接到银信时,先将通知单送与收件人,该收件人须携带盖好公私章的收据,并代介绍信到邮局领取钱”,[1]153以免再有遗失银信的情弊发生。

苏区邮政不仅为党、政、军服务,而且能够逐渐满足人民群众的通信需求,不断完善邮政业务,且其邮政工人来自工农群众,为红军及其家属提供免费邮寄、银信业务等,有力地彰显了中央苏区邮政革命性与群众性并存的特性。

三、公益性与盈利性并立:中央苏区邮政的经营特征

(一)公益性——低资费政策

苏区邮政的公益性受当时革命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低资费的邮政服务价格上。苏区邮政资费,赤色邮政时期江西省的标准为:平信0.03元,单挂号0.08元,双挂号0.16元;高级党政机关寄信需要飞送者与双挂号同,除付取双挂号费外,另加快递费0.1元。剪角信及报纸、书籍、布告、通告不满1两者均收0.01元,1两以上至2两者0.015元;包裹1斤以下0.06元,1斤以上至一斤半0.08元,1斤半以上至2斤者0.1元。中央邮政总局成立后,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资费标准也更加完善,总体仍呈现出低资费的特点。[1]394

与之相比,在白区,南京国民政府撤销邮界区划,国内邮资取消了邮界内外的差别,全国统一资费。阜阳邮电志记载:“民国20年,信函为0.05元,明信片为0.25元,挂号收费为0.08元,快递邮件收费为0.12元。民国24年9月,邮件资费全面调高,以弥补亏损,平信资费调至0.08元,以后连续每年全面调资一次。”[7]由此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的邮政资费总体上是高于苏区的,且其资费标准经常变动,而后随着国统区统治腐化,经济崩溃,通货恶性膨胀,邮资甚至涨到一万多倍以上,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苏区邮政为人民服务的特点,减轻民众负担的公益性一面。

在实际邮政工作中,苏区邮政还会以更低廉的资费标准来满足各机关的通讯需求,比如工农检察通讯员减低邮费问题。“为了便利于通讯起见,特与邮政总局订定了减低邮费的条件,已经得到允许,认为每次通讯重量不超过六钱的平信贴一分,挂号信贴四分,快信贴八分,就可以与普通贴足了邮花一样递送。”[1]148原来平信贴三分,减为贴一分,挂号信贴八分,减为贴四分,快信贴十五分,减为贴为八分,“但最近有些同志,没有照减价贴邮花,依然把平信贴三分,快信贴十五分,这样是不好的,应该立即纠正之。”[1]150

低资费政策以及各种免费邮寄政策,使得苏区邮政的收入非常微薄。而这些微薄收费也主要是以降低经营成本、支援革命为目的,并不单纯为了盈利。低资费,凸显出苏区邮政公益性的经营特性。

(二)盈利性——以行政手段解决经营困难

苏区时期通邮地域面积较小,面对邮政业务入不敷出的情况,为了保证邮政业务的顺利开展,各地苏维埃政府保证每个邮工生活费,确保其能够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而邮政省局及部分县局还兼办了商店,配备了采办员,经常到白区通过地下交通站设法购进食盐、布匹和杂货等商品来销售,以补贴各邮局经费开支,并尽量设法改善苏区邮政工作人员的生活待遇,以减少省、县政府财政的负担。总的来说,苏区邮政的经济制度和苏区其他部门是一样的,是一种战时经济体制,是为革命战争服务、以群众需求为需求的,这就使得其维持经营并获得盈利变得十分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苏区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来解决经营困难。

苏区邮政在财务管理方面主要实行收支两条线,进行统收统支的高度集中管理办法。一切收入上缴总局,一切开支统归中央政府内务部分配,连文具纸张都要由省管理局统一分配,县局不得自行购买,财务开支权可谓高度集中。在经济监督方面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日常监督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法。1934年1月,中央邮政总局经济审查委员会成立,发布通令,强调“经济战线上,不让一个贪污浪费分子存留在邮局”,[1]395开始了反贪污腐化浪费斗争。如于都邮局长丁洪标虚报递信员人数;会昌邮局长陈思清一块大洋买九角邮票;安远邮局长欧阳义五月份报其十八元四角大洋的药费,调用公款勾结劣绅;还有像江西管理局、瑞金县邮局谎报公款等。[1]199这些贪污腐败的邮局负责人均被撤职,邮政总局还特通告闽赣各级邮局,要求协力反对贪污腐化现象,以后每月决算应照新式登记簿,填交上级邮局审查统计,不准浪费公款,不准谎报款费,严惩贪污腐化分子。

为了减少邮政经费支出,确保邮局业务开展,苏区邮政系统还发动群众开展了各种节省运动。如1933年6月,福建和江西省邮政局制定了革命竞赛条约,主要包括:“努力节省运动,一钱一粒为着革命战争;办公费要比五月份节省20%;发动工友做义务劳动,不要加递费和加倍工资;发动工友做到个人节省每月工资10%;油箩、油纸要保护好,油箩每只保存一年,油纸保存半年,各局账簿要保存备查,不得毁损;耕种苏维埃菜园,增加生产。”[1]201后来江西省在邮务工作竞赛总结中道:“办公费的节省,有公、万、永、南、信、乐收到了一些节省的成绩”“发动工友节省百分之十的工资,只有万、胜、兴、干、于、信达到了应有的成绩。特别是万太,有个别工友,每月每人有的节省二元、三元、四元不等”“四个月内总计起来节省一千九百八十八元四角八分。对于纸、油箩的节省及保存各项账簿,各县都是做到了的”。[1]205“节省经费,充实前方红军的战费,发动每个工友以竞赛的精神来节省,学习万太工友节省的模范,争取比四个月的竞赛起到更大的节省”,[1]209已经成为当时邮政系统主要的动员工作。此外,各邮局也努力减少办公开支。如湘赣省邮政管理局对各县局提出要求:“各级邮局的灯油费,自一月份起可以改用樟脑油,不必购买洋油。因目前的樟脑油比洋油便宜得多,并且可以推销苏区的生产品。各级邮局每天所收得的来信和信封及文件、零碎文件,绝对不准扯烂或烧掉,必须要件件保存,可以再做封文信之用。”[1]194

通过财务管理改革、反贪污腐化浪费斗争、各种节省运动,苏区邮政的财务收支逐渐实现了扭亏为盈,邮政职工群众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到1933年12月邮政财务决算时,中央邮政总局财务处收支已盈余300多元,“1933年以后,邮政收入除了自己开支还有余”。[1]567

综上所述,中央苏区邮政建设具有规范性与灵活性并行的运行特征、革命性与群众性并存的服务特征以及公益性与盈利性并立的经营特征。在苏区革命战争背景下,中央苏区邮政建设保障了苏区党政军机关、人民群众和红军指战员对通讯和物品邮寄的需求,对破除国民党的通信封锁、支援革命战争、巩固红色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邮政苏区邮票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邮票上的西游》——邮票珍藏册
邮政农品
顺溜的怪招(一)
苏区创业致富人
邮票被谁拿走了
邮票上的“三月三”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邮政进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