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辉 安慧 李博文
(1.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2.昭慧中学 陕西西安 710299)
人才培养是办好高校,办出一流大学的核心点,培养方法技术娴熟的实践性人才是对高校教育的具体要求。由此可见当前对实践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迫切性。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于2019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次年体操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在取得成就的同时,面临着体操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学生探索创新能力问题,体操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问题,职业资格的获得与学习动机问题,学生实践能力考核评价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重新定位培养方向及目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回归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体系中,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贯彻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
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其中课程观起着主宰作用[1]。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全面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总计800 学时,除专项理论与实践外,术科总计416学时,体操课程作为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核心课程之一,学时数为96 学时,占术科学时的23%,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仅次于田径课程。可见,体操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大纲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纲领性文件及文档,体操课程最重要的环节和赖以实施的路径,通过体操教学来实现。
1.2.1 体操课程目的
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果敢创新的优良品质,培养为人师表,治学严谨,合作探究的优良作风。体操课程是以适应素质教育下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为目的,培养学校体育师资,使其掌握较系统的体操教学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以及竞赛的组织与裁判,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专业技能,强化健身理念等,使其能够胜任学校体育教育中的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2]。
1.2.2 体操教学目标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体操运动的基本理论、技术、技能;基本掌握体操教学规律,学会运用体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体质,开展群众性体操比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基本具有从事学校体操教学、课余训练和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工作能力。
1.2.3 体操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形式及学时分配是体操课程教学大纲与进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清晰体现体操课程在教学中实施学生培养目标、任务的具体内容、比重。2020年版培养方案将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分为2 个学期,采用16+8 周的教学方案,每周4 学时,总计96 学时,分为理论、实践、考核三部分,其中理论讲授8 学时,占总课时的8.3%;实践内容课时84学时,占总课时的87.5%;考核评价4 学时,占总课时的4.2%。理论部分涵盖了概述、实践操作理论方法、组织与裁判;实践部分主要有基本体操、技术动作学习、保护与帮助、体操锻炼方法与实践。
2020 年修订的教学大纲中,基本体操实践的内容是12 学时,徒手体操创编、教案编写与实践、助教活动、保护与帮助、体操锻炼的方法与实践内容的学时是16 学时,技巧、双杠、平衡木(女)、跳跃、单杠的学时安排为56 学时,具体比例为1∶1.3∶4.7,实践能力培养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比重划分的依据不清晰,到底采用几次课,多少学时,何种教学方式方法能有效提高实践能力,比例划分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考证,在能力实践培养过程中,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缺少实证研究。
目前,该院体操课实践能力培养主要有基本体操实践、徒手体操创编、教案编写与实践、助教活动、保护与帮助、体操锻炼的方法与实践内容、技巧、双杠、平衡木(女)、跳跃、单杠动作技术实践,而且课程内容的比例以动作技术学习为主。调查当前的学校招聘流程发现,考查内容主要有基本体操实践能力、动作技能展示、身体素质测试、说课、教案编写、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处理学生心理及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对2017级和2019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期望获得的实践能力,期望值最高的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望值最低的为竞赛的组织与裁判能力。说明当前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不够完善,没有满足社会、学校、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调查发现,即将毕业的学生对能力需求的渴望程度要高于低年级的学生,也说明学生经历了实习、面试、教师资格考试、各种应聘后,对于自身能力提高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对体操实践能力培养的期望,更多地表现在希望得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以及说课能力、保护与帮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培养。
调查发现,2017级与2019级学生对体操课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感到满意的,分别占42%、25%,而对体操课实践能力培养不满意的,分别占到58%和75%。两个年级学生在体操实践培养内容与学生就业需求相符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2017 级有14.13%的学生认为,实践培养内容与学生就业需求不符,2019 级有27.5%的学生认为,实践培养内容与学生就业需求不符,也反映出大四学生经历了校外实习、教资考试、学校应聘等环节,对体操实践能力培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调查中还发现,两个年级分别有14%与12%的学生认为实践培养仅流于形式,缺乏教师指导,说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对实践内容培养的落实,教师间存在个体差异,不能够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要求实施,因此,教师完成教学实践目标与教师教学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1.6.1 教学内容
在西安体育学院体操课程培养与中小学体育课相关性调查中,对西安市62 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走访,结果发现25.81%的教师认为大学体操课实践内容与中小学体育课程紧密相关,选择比较相关的教师占50%,有20.97%的教师选择一般相关,仅有1.67%的教师选择不相关,凸显了体操普修课实践培养的重要性。在对体操类开设情况调查中得知,广播体操与队列队形是中小学体育课、大课间最常进行的体育教学活动,占83.87%,而啦啦操、健美操等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易于开展,占43.55%;轻器械体操、艺术体操以及其他占16.13%。由此可见,广播体操、队列队形、健美操、啦啦操、轻器械体操、艺术体操等是中小学体操类课程开展的主要内容。
另据统计发现,影响学校开展体操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学生身体素质水平较低,动作难度较大易出现伤害事故,自然班级人数多不易组织教学,场地器械不足,缺乏保护与帮助,教师专业水平有限等。
1.6.2 体育教学能力需求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已开始正式施行,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也在提高,中小学对体育教师的能力需求更加全面。调查发现,学校最注重的是学生的教学能力,占85.48%,其次是专项技术和综合素质,占80.65%,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与教师、学生、学校领导、家长、其他方面的重要行为准则,占51.61%,学科成绩反映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占20.97%。此外,随着现代科技信息与传统教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运用能力占14.52%。
通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评价要素的调查发现,中小学对体育教师实践能力评价要素主要集中在保护与帮助能力、讲解示范能力、口令与队列队形的组织调队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说课能力、教案撰写能力,以上各要素是评价合格教师的重要标准[3]。同样对62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对于教师体操实践能力各项要求中,学生安全问题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头等大事,具备良好的保护与帮助能力是首要考虑的。此外,要能够保证体育课顺利开展,要有能够驾驭课堂的组织能力,口令与队列队形是锻炼学生严格遵守纪律、听指挥的重要教学手段。同时,正确的讲解与示范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纠错能力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深受体育教师的重视。疫情常态化致使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体育教师不仅要进行动作教学,还要能够设计课程、研究课程,说课则作为考查这一能力的主要标准。
1.6.3 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实践能力培养指标体系构建
结合体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规律,该文将张磊等人[4]提出的实践能力中包含的4个基本构成要素,作为该研究的培养维度,即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通过2 轮专家问卷咨询,最终确定一级指标4 项,二级指标11 项,三级指标47 项。采用优序图法进行指标权重的计算,最终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数值。一级指标中的体操实践动机权重值为0.1875,包括体操实践兴趣(0.1042)、体操实践成就动机(0.0625)、体操实践压力(0.0208)。体操一般实践能力权重值为0.0625,包括问题情境的感知(0.0069)、机体运动(0.0278)、交流(0.0278)。体操专项实践能力权重值为0.4375,包括体操运动的认知(0.1944)、体操技能的运用(0.0486)、体操实践能力评价(0.1944)。体操情景实践能力权重值为0.3125,包括课上情景实践能力(0.2344)、课下情景实践能力(0.0781)。三级指标47项,内容较多,此处略。
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机中,采用启发诱导法来激发学生渴望学习新技术、新动作的动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心智较为成熟,具有明辨是非、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填鸭式的教授方式势必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育过程受阻。可以适时采用诱导方法,激发学生体操实践的内在兴趣和实践成就的动机,通过讲授、讨论、暗示、表扬等方式,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实践兴趣更加持久。教师运用启发诱导方法的目标要明确,方法要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选择恰当的时机对知识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力求成功的良好品质,消除学生对体操项目实践的恐惧心理。
在培养学生体操实践一般能力中,采用自主探究法来提高学生的实践一般能力。为学生设置自主探究的情景、独立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主动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当前体操授课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不断练习的传统教学方法,缺乏主动性,学习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研究和探索也没有步骤,学生缺少对问题情境的感知。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教材、视频等媒介间接获得对问题情境的感知,从而对体操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了解体操学习过程所要具备的身体能力、技术要求以及教学能力,以自主为前提,以探究为主线,提升体操实践一般能力。
2.3.1 体操运动的认知
体操运动的认知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体操基本知识、基本动作、基本技术的理论认识。说课作为教师应聘、职称评审、教学比赛、同行交流的重要评价内容,是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理论和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包括对教材、学情、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创新点等进行分析,这些基本涵盖了体操理论的所有内容,可以反映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体现教学思路,考察教师将理论内容与实践紧密结合并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的能力。
2.3.2 体操技能的运用方法
在对学生体操技能的运用实践能力培养中,采用课前实习+助教活动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实践教学的情景,教学实践时间由短到长,内容由少到多,环节逐渐递增,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敢讲、会讲,敢教、会教,促使学生动作讲解能力、动作示范能力、口令运用能力、保护帮助能力、纠正错误能力、课堂组织教学能力、场地器材布置能力、教授体操健身能力得到提升,学生提前感知教学过程并在实践中发现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随着实习的深入,对症下药。此外,实践中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能够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5-6]。
2.3.3 体操实践能力评价方法
在培养学生体操实践能力评价中,采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通常主要采用结果性评价,对学生的某一教学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评价的内容进行细化,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评价更加全面,有利于体现学生实践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能够从更加专业的角度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专门性服务。学生互评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自我评价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方法、技能掌握的评估与反思,体现学生成就动机,学生最终可以由简单知识的获取,到通过刻意练习进行知识转化,形成可迁移和应用的技能,他评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融合,才能促进学生的自我调整,改善学习效果。
2.3.4 体操情景实践能力
(1)课上情景实践能力
在课上情景实践能力培养中,采用全课实习+反思性教学法的模式。反思教学法是指审视自己在课堂的所作所为,注重教育学理论,以教学反思为重点,最后总结出更优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7]。全课实习真实展现步入中小学体育课的场景,教学过程或者结果反馈可能与事先设想的结果不尽相同,实习学生就要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反思,如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并探索提高学习品质的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创新能力。可以采用学生调查反馈、教师观摩反馈、视频录制反馈、自我反思记录等方法提高学生课上情景实践的教学能力。
(2)课下情景实践能力
为夯实学生体操实践能力,丰富学生教学活动,以赛促教,常赛常练,在课下围绕体操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举行易于开展的教学比赛活动,如体操说课比赛、体操教学设计比赛、体操教案评比、教学微课比赛等教学活动,对体操课起到一定的辅助、补充、验证作用。
结合前人研究制定体操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围绕体操专项实践能力、体操情境实践能力、体操实践动机、体操一般实践能力展开研究。
对各项指标进行筛选,最终确定4 项一级培养指标,11 项二级培养指标及47 项三级培养指标,构建了完整、科学、系统的培养指标体系内容。
体操专项实践能力是整个培养体系的核心,其中体操运动的认知、体操实践能力评价权重值均高于体操技能的运用,说明在培养体操专项实践能力过程中应当把学生对运动的认知与实践能力评价作为重点。
根据指标体系提出启发诱导法、自主探究法、说课、课前实习+助教活动模式、全课实习+反思性教学法模式、多元评价等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体操实践能力。
合理安排课时进度,结合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师能力需求,以体操专项实践能力和体操情境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体操实践动机和体操一般实践能力为辅的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指标体系的内容,制定评价标准,以评价促进实践能力培养,注重过程评价,结合结果评价、他人评价、自我评价等方法,有利于学生体操实践能力的监督、评价和促进。
增加体操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比重,合理安排课前实习、助教活动、全课实习的衔接,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将理论认知与实践紧密结合。
教师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情景,确保每位学生的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全面锻炼,也为学生的就业、资格认证、教学比赛提供基础保障,促进教学实践体系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