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宝刚 唐蜜 李德辉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1)
随着2022 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我国的冰雪竞技运动文化也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注意的是,成功申办并举办冬奥会的关键在于冰雪运动项目中的专业人才,即冰雪运动人才是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为了真正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复合型冰雪竞技运动技术专业人才,各大高职院校应通过积极调研探索我国冰雪运动教育发展的研究及现状,了解当下国内冰雪运动训练事业方面存在的较大问题,从而探索出适合我国冰雪体育运动专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加强教育创新力度,提高运动员后备体育人才储备量,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与运动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冰雪运动进校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校园冰雪文化”这一隐形的文化效果。建设这种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在北京冬奥会背景下促进冰雪体育文化的发展,基于此种现状,组织专业学者深入研究我国高职院校冰雪体育文化,就教育途径、文化影响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入探索势在必行。例如,有研究指出,东北地区高校冰雪文化的构建是在地理位置优越,跟随国际休闲活动的兴起以及扩充校园文化生活优势的基础上提出的,要营造和谐氛围,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在本学校实际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构建该学校特有的冰雪体育文化[1]。高校与企业及各地方开展的冬季冰雪产业发展可以借此机会进行校企合作,在提高地方企业形象力和产品信誉度的同时,也给青年大学生群体提供锻炼自我的机会[2]。
经过对以往关于高校冰雪运动情况研究文献的分析,了解了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虽然有研究,但研究还有待深入,应从中发现问题与不足,制定出有效的教育措施。我国高校冰雪运动还处于发展阶段,冰雪校园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合理地进行冰雪体育运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推进冰雪运动的蓬勃发展,培育专业的冰雪运动人才,已经成为当下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应从不同层面展开分析,加强推广策略,让冰雪文化进校园,推动我国冰雪运动事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在目前高校冰雪运动教育中,至始至终将培养专业型冰雪运动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硬性指标,这样的教学理念导致出现了重技能,轻文化的现象。尤其在备战北京冬奥会的期间,国家委派大量的专业运动员、教练去国外参加培训,再回到学校或机构去执教。英语是进行教学交流的一项基本国际语言,在训练中经常会用到。即使有翻译,然而专业核心的术语翻译存在的难度与误差也会很大,教练和运动员因语言不同,无法领会对方的意思,最后也无法很好地进行训练。
进一步发展冰雪运动事业的重要基础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将冰雪文化及相关产业进行融合、创新的重要前提,而专业的冰雪人才培养是这些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冰雪运动人才培养与冰雪文化传播方面缺乏力度,人才后备力量不足,尤其从近些年的冰雪项目比赛活动中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冰雪运动的参赛人数众多,但是相关人才占比在下降,这就说明冰雪运动人才对国家冰雪体育事业的贡献率逐渐降低,并面临着各种挑战。如今,一些冰雪运动强省的地位也广受挑战,在不久之后的将来,冰雪运动在我国各个省市都会得到蓬勃的发展,出现百花争艳的局面。但由于这方面教育的不足,高校冰雪体育事业在发展中会面临一些危机,如专业后备人才的流失与不足。
在2022 年北京冬奥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冰雪体育专业更加倾向专业人才与技术人员的培养,而在冰雪运动项目经营管理人才、教师方面的培养较为滞后。但是这些关键性人才的培养却在推动冬季奥运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城乡冰雪运动普及中,他们成为冬季奥运会深入渗透,长期发展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力军,但这些还远远满足不了冰雪运动对专业人才的需求[3]。
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可以称作是冰雪体育事业发展的先驱,但是我国整体的冰雪事业起步相对较晚,尤其和一些冰雪体育事业发达的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国际交流不足。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去弥补自身的不足。例如,黑龙江省虽然承办过冰雪运动体育赛事,但从整体上来看,相互交流的频率还是较低,因而无法获得先进的冰雪人才培养经验。
合理分类、科学建立各专业学校冰雪教师技能等级评价量化体系制度,定期集中展开对全校冰雪教师的培训,开展专业学生及各方面教师能力状况评价,开展专业综合量化考评,量化考评结果还将单独与相关专业职称教师综合评比的得分和专业考核的课时成绩挂钩,对在校冰雪课程教学活动中表现出良好培训效果的专业学校及任课教师也应单独予以量化表扬奖励。
首先,准确合理定位学科培养育人目标,明确科学培养教育目标要求掌握的各类具体知识,根据学校培养人才目标阶段的各种具体课程要求标准来分类设置各类课程,设置各种课程教学内容来促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同时要注重充实丰富现有的课程内容,完善相关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构,规定出各主要专业冬季冰雪及运动学方向课程具体的阶段学习目标、学习指导内容安排和课程学习要求[4]。合理科学设置专业课程结构形式和课程内容,以使学生尽快掌握适合本领域专业需求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实现职业培养育人目标。
其次,完成冰雪课程的设置。第一,增加学科总学时,加强各门学科主干课的集中学习,合理而有效地分配利用好其他各类学科专业主干课程集中的有效学时。第二,完善应用型大学课程体系内涵,在现代高校课程体系内涵下构建的科学研究实践探索中,既要系统地考虑学科各类课程之间相互存在的合理协调关系,又要考虑一般课程学科类别间总课时量的最适当比例,课时数量分配的动态均衡化,必修课和其他一般选修课之间可能存在的某些衔接性关系,公共领域专业必修课和其他公共类别专业必修课设置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衔接关系,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校各部门之间可能的内在课程结构重复、交叉现象,从综合课程各种纵向因素和各个层次横向环节来逐步丰富补充或逐步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内容结构框架。第三,课程内容上也必须合理地根据学校专业特点来设计,而所设课程要能立足于学生本科专业实际,突出专业教学特色,加强特色素质教育理念实践和特色课堂设计教学中实践技能之间的有机协调与搭配,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为学生专业发展营造出一种自主学习及积极开展活动的良好环境[5]。第四,强化冰雪运动实践环节,根据专业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增设实践练习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此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进行冰雪运动的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要想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专业型冰雪运动人才,就要具备高水平的教师力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产学界合作,实现国际优秀高校冰雪体育教学及人才培训交流的互融。“产学合作”是指学校积极与社会有关单位企业等在合作办学机制上的相互交流及合作,在办学科研管理上要互相沟通及协作,实行高层次人才互相交流学习与知识相互转换学习,在资金上相互支持,往来频繁互动。高校冰雪专业教育为更好地解决行业师资问题并努力谋求更广阔长远的健康发展,尤其特别需要借助省级政府给予的一系列政策资源支持,深化校企紧密合作模式和“产学”相互融合[6]。高校可以适当采取本校冰雪专业教师骨干与省内冰雪行业企业管理人员挂职互派的模式,并采取相互联合挂职实践锻炼教学的工作方式,进一步加快实现本科学校教师与相关行业企业人才之间深层次的培养合作关系;也可以选派其他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本科院校冰雪专业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进行短期进修、学术交流研讨、教学活动观摩等,以快速提高本校优秀冰雪专业青年教师的知识业务素质水平,同时可聘请更有授课经验的国外其他一流高校冰雪专业教师前来给本校冰雪专业学生免费授课,从而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国际其他地区优秀知名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合作。
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力度保住冰雪运动项目,如短道速滑、花样滑冰、速度滑冰、冰壶等项目现存的基础优势与地位,还应该特别重视人才的待遇与就业,制定相应的福利政策,尽最大力度争取将高水平冰雪运动员留在本省,减少人才流失。此外,还应该引进教学能力强的教练执教,展开项目扶弱计划,积极培养冰雪运动专业人才,充分运用冰雪文化进校园政策,大力进行校园文化宣传,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冰雪运动的队伍中,进一步提升专业人才储备量。除此之外,跨界选才也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一项有力途径,可以从夏季运动项目中选择优秀运动员展开跨界培训。
检验训练成效,提高运动成绩及竞技水平不可忽视的部分之一就是健全冰雪运动的竞赛机制,高职院校可利用“业余+专业”的结合竞赛模式,给全省青少年后备人才创造更多的空间与机会,助力他们更迅速地累积比赛经验,使他们更快速地提升运动成绩及技术能力,再从其中发掘好苗子,培养冰雪运动后备人才的目标就在于此。可以积极参与各项冰雪邀请赛,包括各国家和地区的冰雪竞赛,以此锻炼运动员的参赛能力,不断提高运动成绩。此外,还应该参与弱势项目比赛,并积极进行更多的国际交流活动,为运动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其更好成长。
高职院校是为冰雪体育输送人才的主力场所,因此,应该着重加强冰雪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把大体育观作为高校的基本培养观念,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摒弃阻碍发展的陈旧观念,如只由体育部门负责体育运动等,既要兼顾竞技冰雪运动,也要积极推动群众性冰雪活动,加快冰雪运动进校园项目的落地,并积极聚集全社会的力量,进一步完善冰雪体育人才的培养体系,打造校间联合、体教联合、校企联合的新型运动人才培养方式。建立完整的“校内竞赛—校级联赛—选拔性竞赛”的校园冰雪课余训练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联赛体系,并与青少年冰雪训练竞赛专业化体系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学校也应该依据项目规定积极进行冰雪体育人才备案,创造适宜的培养政策,建立更健全的制度,并充分运用制度优势,吸引各省市优秀的冰雪运动人才加入进来,进一步拓宽高职院校冰雪运动人才培养及选择途径。在有关青少年冰雪后备人才培养方向上,学校应该在抓训练的同时,兼顾文化课。此外,普通高校与专业体育院校应该联合专业队伍,打造新的体教互补的培养方式。专业类体育院校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更全面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应该重视冰雪专业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特别是学习英语以及更丰富的人文知识。不仅如此,还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助力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以及持续发展的良好习惯。建立体教互补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促进运动员的正常训练;另一方面兼顾文化教育,非常有助于全面提升冰雪体育人才专业水平与文化素养。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在冰雪项目上的优势,大力发展竞技冰雪,使冰雪运动走进大众生活,以此促使大众冰雪运动“走进校园”,全面拓宽冰雪运动的受众,从而为冰雪运动的发展打造坚实的群众基础。高职院校应该全面整合并优化冰雪体育教学的现有资源,同时努力在各综合类大学与职业院校中设立相关课程,促使学生一方面可以掌握本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获取丰富的冰雪运动知识,为冰雪专业人才的培养吸引更多更全面的优质人才。
首先,硬件设施是高等院校培养各类冰雪运动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部分,高职院校也应重视完善硬件教学场馆设施,加强校园场地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强校企合作,通过社会资源整合共享机制为各类院校冰雪竞速运动和教育事业成长提供配套服务。高职院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环境特点来开发冰雪场地,确保教学顺利开展。
其次,冰雪体育运动员属于相对特殊的群体,高风险、长周期、投入大等也是他们的职业生涯所面临的严峻考验。进行冰雪运动,需要更专业的运动环境与场地,还需要保证适宜的气温,是一项风险与消费较高且相对小众的运动项目。因此,大部分家长的第一选择往往不是鼓励孩子参与冰雪体育的学习与锻炼,而是针对上述存在的这些问题,适当调整当地社会保障体系,这才是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例如,进一步健全运动员医疗保障体系,为他们购买意外、伤残等相关医疗保险,或及时提醒运动员自行购买医疗保险。国家应该为那些因伤退役的运动员提供基本的补偿,并依据实际妥善安置其退役后的生活与工作,并安排相关部门展开帮扶。随着现阶段我国冰雪运动的大力发展,黑龙江省也应该积极利用好这一黄金时期,制定更多相关优惠政策,努力吸引高精尖人才,健全专业人才的社会保障政策,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并专心致力于提升自己的运动水平。还要努力制定更适合冰雪体育人才发展的相关职业规划,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障,这样既可以鼓励冰雪体育人才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冰雪体育运动队伍。
对于冰雪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建立起联赛制度,将全省范围内的冰雪运动资源有机整合,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培养竞技人才。另外,可以将优秀的运动员送出去参加国外的相关赛事,让他们从中获取先进的培养经验,同时还可以将国外的教练员、技术人才引进来,学习他们先进的经验和技术。
高职院校可以联合当地有关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冰雪产业相关协会,搭建专业的冰雪产业平台,通过平台进行人才的培养、信息的发布、赛事的安排、装备的研发等,建立起冰雪运动人才信息资源库和服务平台,并积极与国外相关行业、冰雪运动协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运动装备器材生产研发商、场馆业主等建立密切的联系,加强合作,获得国内外相关专家技师的最新信息,或者通过聘请、在线咨询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冬奥会背景下,冰雪人才培养的需求种类越来越多,数量也越来越大,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冰雪专项运动教育专业尽快培养各类冰雪运动专业人才,来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为未来长远的整体经济水平和全面社会发展进程奠定更加广阔坚实的发展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冰雪运动专业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高效的冰雪运动人才培养策略,强化我国冰雪运动实力,推动冰雪运动事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