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娇 王墨涵
(1.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2.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
人们从“食不果腹求生存”时期,到“温饱满足过生活”的现在,关注“健在”变成关注“健康”[1]。世界全球卫生组织给出了健康新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新的健康定义将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放到正常、和谐的视角上,是用健康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来定义的。2016 年6 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主体人群,其体质健康被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工作考核的体系。为积极贯彻国家政策方针,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有序进行[2],目前学生体质监测站(教育主管部门)、点(各学校负责)设置到位,但是各个监测点的建设、管理、监测并不科学、完善,制约了大学体育工作的发展。大学生体质强弱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时期是打好体质健康基础,养成良好的健身生活习惯最关键的时期。所以,必须加强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推进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继续有效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把体育纳入现代化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并使其成为考试制度改革,督导评价的重要内容。高校公共体育课在培养人全面发展的目标上,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减轻学生心理产生的紧张感、压抑感,提升其适应社会各种复杂工作的能力,树立高尚的意志品质。
许多高校的教学设施、场地、器材不足,致使有些项目无法进入室内体育馆,受政策、天气、环境影响,课程设置还实行一贯制,虽然体育课项目具有多样性,但存在集体分流制度和性别区分、现有师资不足等现象,无法满足学生现有的需求。课内教学组织、手段、方式单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无法体现时代特征,未与时俱进,“重技能,轻理论”的传统教学思想比重大,教师示范性与启智性不统一,没有结合国内外先进教学思想,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呈现单一化[3],特别是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时,很多高校只是通过慕课的形式,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对所学技能不能熟练运用,教学效果不明显,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体育课便失去了原有魅力,学生兴趣减弱,在课堂上为了完成学分而被动接受体育教育,学生锻炼的课内课外衔接不充分,无法建设性地自我驱使,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以获得满足感,最终导致学生运动兴趣的缺失,屏幕使用时间增强,体质下降。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导下,21世纪全国普通高校需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增加新的内涵,要树立寓教育于身体活动的观念,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锻炼出完美的体质,充实心智活动,发扬生命的意义。健康体适能教育与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恰到好处的融入,是高校公共体育课建立的新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体育技术和技能,还要传授给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方法,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其心理健康,从而促进社会健康和事业健康。培养大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心理健康,引领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理念和终身体育的意识。时下,全球人民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钟南山说过,运动是预防和治疗一切疾病的良方。由此,体适能教育融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具有现实的意义。
体适能是从英文Physical Fitness 翻译而来,突出“适”,指个人在胜任日常工作和学习之外,身体不会感觉到明显疲劳,有充足的精力去享受休闲活动的乐趣,并且能够应对压力和突如其来的变化能力[4]。健康体适能是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借助于运动、游戏、竞赛来达到让身体适应生活的目的;是人们为了预防疾病,提高身体健康指数,使心肺、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以及神经肌肉松弛程度等,发挥最优效率的能力,保证身体最大活力,以应付日常生活、社会压力,提升学习工作能力,获得工作满足感,从而达到优质健康生活的目的[4]。
在保留传统教学理念的前提下,打破一成不变的原有的重技术轻理论的体育教学理念。健康体适能教育和观念,契合了强调素质教育的观点,将体适能技能内化成学生的自身能力之一,增加体适能训练,丰富课堂内容。根据不同运动项目,优化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掌握体育锻炼项目,对课内外体育锻炼有更深层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增加实效性,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选择最优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把以传授为主的方式转变为启发引导的方式;由教学的形式化向教学时效性转变;由枯燥强硬的灌输向快乐教学转变,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望而生畏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前形势下,注重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线上侧重体育理论,技术演示,观看比赛,提升健康理念,普及健身锻炼方式,线下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走向体育课堂,通过老师的指导,积累体育技术技能,让学生课余走进操场,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不做低头族、久坐族[5]。
运动处方,针对体育活动的人或者患病的人,按照正规的医学检查后得出的信息,包括健康程度、体力体质、心血管功能、生活环境和运动爱好等个人特点,在运动类别、时间、次数方面用处方的形式来安排。通过安排体适能训练,耐力运动,能够在有氧运动的状态下提升心血管系统运输氧水平,让心血管系统表现出更高的水平;增强呼吸系统的通气量,摄氧能力,保持或者加强呼吸系统做功的最佳状态;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有十分明显的作用;改善身体成分,降低体脂,学生会因此变得更美丽自信。在心理上,也能调节学生来自学习、交往上的压力,缓解其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让其保持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心态。在运动项目、强度、频率、时间、频度的选择方面,根据体适能训练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适合的情况、不同爱好和最终目标给出合理化建议,制定学生能够稳定依从、符合学生耐受限度的运动处方,并遵循个性化和渐进性原则,在有效全面的前提下保证更高的安全度[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融入体适能教育,要分析学生具体情况,这是教学的必然要求,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不同性质的高校、学院和教学班级存在个体差异性,教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不能盲目模仿,全盘挪用。通过研究发现,本科院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整体高于高职院校的水平。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根据不同专业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体适能内容的难度选择也要有所不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身体素质上会强于文科生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体现在力量、爆发力、耐力会更强、更持久一些[6]。同一个自然班的学生也会表现出个体差异性,在课堂中的体适能内容的选择上也要进行区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有些大学生还存在着认为体育运动对自身的影响和意义不大的认知,忽略健康的身体是人生一切活动的基础。在课前,对于体适能认知不足的学生,要进行体育兴趣的引导,讲述体适能训练对其自身的益处,让学生充分认识体适能教育融入公共体育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增强体适能理论知识的学习,待学生认知逐渐提高以后,再真正引入;对于认知强烈、需求度高的学生,要加强身体适能的专项训练,在巩固现有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
在延续归纳传统体育课程活动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体适能的学习内容,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切实分析学生实际情况,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对于公共体育课内容的安排是不同的,公共体育课教学活动所融入的体适能教学内容也不同,如果融入的体适能与学情不相符,则无法体现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画蛇添足,浪费教学资源。在设置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时,要以多元化、多层次的体适能训练活动为基础和核心[6],并将其融入公共体育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根据大学体育规定的标准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自身情况,合理科学地渗透体适能教育。应根据体适能的类别范畴,将体适能教学目标更加细化,针对学生的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心肺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而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设置一些趣味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肺机能可以通过长时间的耐力运动,如快步走、慢跑、游泳、跳绳等来提升,柔韧性机能水平可以通过一些牵拉练习来提升,如瑜伽课程内容中的静态式牵拉;身体成分可以通过换算BMI 指数来确定学生身体质量指数,BMI可以侧面反映学生体脂占比,判断学生的胖瘦程度,并为学生制订健身计划提供确实的参考依据,帮助学生完成对身体的塑造[7]。体适能的另外构成要素是肌肉适能。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是身体正常工作的两大基础。力量训练能够加快身体代谢,促进骨骼肌的发育,增加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增强了,人在运动状态下会显得轻松,不易疲劳,教师在安排这部分体适能训练时,可采用循序渐进和超量负荷训练的原则。例如,在课课练部分安排深蹲、平板支撑、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内容,持续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的肌肉耐力和肌肉力量得以增长,重复性的超强度训练能够对学生肌肉力量产生显著的提升作用[8],在课余时间也要进行巩固,让学生自主开展练习,才能事半功倍。柔韧适能是身体各关节能有效地活动到自然生理状态下允许的最大范围的能力,良好的柔韧性在运动中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自由度和轻松感,能够更多地避免因用力而造成的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等运动损伤。
根据体适能教育理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细化课程,将技能传授与公共体育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充盈体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快乐愉悦地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积极引导,结合线上体育教学平台进行高效便捷的反馈;利用大数据手段的管理进行过程性评价的监管;利用数字媒体教学视频,优化教学资源,建设在线体适能健康平台,促进管理与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相结合的网络资源共享课[9]。全程以个人体适能发展为核心,重点是以体适能和公共体育相结合的内容测评,制定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注重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验证并加以推广应用[10]。
体适能的引入,使得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运动效果和评价反馈等方面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能够帮助人们准确地解决现实健康促进问题,实现体育科学化,体现以人为本。同时,也为今后体育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实践平台和理论依据。体适能教育的出现和发展,带来很多与时俱进的启示。将其融入公共体育教学,能够加速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进程,提高教学质量,让教育者探寻到有益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