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敏
(兰州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甘肃兰州 730010)
舞蹈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创造性的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有着极大的优势。高校舞蹈教师应当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强化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良好的发展,保证学生能够在牢牢掌握基本舞蹈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创造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然而就目前高校舞蹈教学现状来看,关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工作效果很不理想,问题诸多,既有教师的问题,也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亟待解决。
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具备创造性思维,直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工作成效,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舞蹈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师重视并落实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意义主要在于:
舞蹈同其他专业课程有很大的区别,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其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一切舞蹈作品的灵魂皆表现出了创作者和表演者的创造力以及表现力,舞蹈创作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对于学习者来讲,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过硬的舞蹈技能,更需要对舞蹈作品的内涵有深刻的领悟,进而结合自身的理解通过表演将其很好地传达出来,从而给予观者良好的体验,引起观众的共鸣,感受舞蹈作品中的主旨和情感。同一支舞蹈作品也能够被表演者诠释出新的含义,这就对舞者的学习水平和表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因此,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直接影响着学生舞蹈学习水平和表演水平的提高。
舞者是舞蹈表演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舞者对舞蹈作品的领悟,对于舞蹈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着舞蹈内涵的展现。作为一名专业的舞者,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舞蹈技巧是基本要求,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者,更应当表现出自己的潜能与个性。每一位舞者都是与众不同的,都对舞蹈有自己的理解以及目标。对于舞蹈教育工作者来讲,引领学生学习舞蹈应当树立将学生培养成为优秀舞蹈人才的目标,关注学生潜能的挖掘和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舞台表现力和创造性的提高,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应当具备灵活性,教学内容应该更加宽泛,将重点放在推动学生综合全面发展之上,立足社会经济发展,落实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高校舞蹈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视并将培养工作落实到实践当中,能够推动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现代教育工作者最需要具备的就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教学方式,能够站在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服务。
1.教育思想比较保守
从目前多数高校的舞蹈教学实践来看,依然有很多学校或者是教师无法摆脱传统教育文化中的大一统原则,对于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教学思维单一,教学步调相同,习惯于照本宣科和按部就班地落实教学工作。很多教师强调学生对舞蹈技能的掌握,对于舞蹈艺术的认识反而不够深刻,不能将认识和创造性人才培养实践相结合。因此,长期处于这种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其潜能和个性被抑制,对于舞蹈的学习动力和信心不足,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较差,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2]。
2.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舞蹈课堂上,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多为口传身授,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我教你学、我说你听、我做你练,这样的单边注入式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难以全面发挥,进而抑制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高校舞蹈教学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标准化的教学流程和目标体系,很少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予以重视。例如,舞蹈教师在上课时,先对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示范,然后组织学生来展开训练,在学生训练过程中教师再予以讲解,一旦发现学生出现错误,不论学生的错误如何,只要不符合标准,就要求学生立马改正,这样一来,学生即便有创造性的尝试,也会被教师认为是缺点。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被动模仿和接受的习惯,思想也停留在原地,很难主动的动脑、发问,不敢对教师的想法进行批判。
3.教学内容陈旧僵化
大多数高校舞蹈教师的上课流程是趋同的,即首先为学生讲解教材上的知识,然后为学生示范舞蹈动作,再指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整个教学模式非常简单,缺乏教师的风格与特色,缺乏科学性和对于教学内容特殊性的考虑,也很少有教师能够主动为学生拓展课外的舞蹈资源,学生的学习机械重复,无法刺激学生的大脑,也无法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的学习动力、积极性不足,把模仿当成动机,把形似教师的动作当成学习的目的,不会主动地创造和创新,这样的舞蹈学习意义不大。
教师需要明确,学生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在舞蹈的表现力上。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自身,另一个则是客观环境。学生对于舞蹈的领悟力以及表现力与学生自身的潜能紧密关联。也就是说,一些学生天生对于舞蹈就感知敏锐,比其他学生有着明显的天赋,所以相比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都要好,对舞蹈知识和技巧的把握和应用更快,再经过后天教师的指导和训练,学生的舞蹈表演水平和表现力可以更快展示出来。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对舞蹈的领悟力较弱,学生即便足够努力,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依然无法让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舞蹈创新创造能力难以提升。影响学生舞蹈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还在于客观环境,如学习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一些学生从小接受艺术熏陶,而家长对于学生艺术发展也比较支持和认可,这部分学生的舞蹈功底扎实,因而可以为其舞蹈创新和创造提供良好的条件[3]。舞蹈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也会深刻影响学生舞蹈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舞蹈教师要提高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视,加强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的目标,从学生的学情和需求角度出发,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此提高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想法也就会迸发出来[4]。
例如,在讲民族舞中的蒙古族舞蹈时,舞蹈教师在理论教学阶段,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讲解蒙古族舞蹈的起源、发展和特征,然后为学生设置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将课堂想象成为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学生们扮演在大草原上劳作的青年男女,有挤奶姑娘,有骑马汉子,大家载歌载舞,有的轻快活泼,有的矫健稳重。学生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想象,结合对作品的观摩学习来作出相应的舞蹈动作,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对收获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样的教学使课堂充满了趣味和活力,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对舞蹈作品的内涵和情感作出更加深入的理解和生动的演绎。
舞蹈本身就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艺术再现,优秀的舞蹈作品无不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对于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舞蹈教师将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优秀的源于对社会生产生活思考的舞蹈作品,如《荷花舞》《插秧舞》 等等,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对社会自然的观察体会,然后让学生选择一个对象,自主创编舞蹈动作。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和练习,然后根据学生的练习成果组织学生展示和表演,在相互欣赏和对比中检验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勤于思考。
高校舞蹈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减少对学生的干扰,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帮助学生明确其舞蹈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打破惯性思维,打破过去墨守成规的学习模式。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展开对舞蹈课程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倡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鼓励并引领学生广泛涉猎如历史、文学、美术、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全面,想象力更丰富,为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动力。此外,音乐也是舞蹈创作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果能够经常倾听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积累更多的音乐素材,加强对自身乐感的培养,对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也大有裨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舞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欣赏更多的音乐,同时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素材库,做好对音乐素材和舞蹈素材的分类储存,这样在创编舞蹈时,就能够快速找到适合的风格以及音乐作品。
舞蹈教师必须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保持师生之间平等顺畅的沟通和交流,切实把握学生目前的舞蹈学习状态,把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情况,明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从而在包容和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展开有效的教学设计[5]。以“雪”这个主题为例,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和表述,可以发现,不同的学生能够创编出不同的舞蹈主题,有的学生会根据雪的形状特征来赞美雪的纯洁无瑕,有的学生会根据雪的作用来赞美其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等等。教师要对学生的想象和创作空间予以包容,不能以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启发的作用,通过一系列问题设计来促使学生思维深入,不能让学生形成固定思维。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平等交流还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营造出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处于这样平和的学习氛围与环境当中,学习主动性和思考创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6]。
舞蹈专业的学生要想真正在舞蹈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对舞蹈作品的内涵、主旨和情感有切实的体会和把握,而这离不开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的培养。学生感性认知能力培养的手段有很多,可以是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和体会,可以是对各种舞蹈表演活动的欣赏,也可以是通过阅读积累大量的文学作品、影视资料。但是对于舞蹈教师来讲,重点是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训练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感性能力[7]。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比如,舞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随机给出一段音乐,让学生在欣赏完音乐、把握音乐的风格和节奏后,开始即兴舞蹈的创作。学生可以独立参与,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比赛,比一比哪一位学生的作品更惊艳。创编和表演即兴舞蹈主要是为了释放学生的情感,通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引导学生把想法表现出来,在舞蹈中融入自己的创作兴趣和激情,也可以调节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人的情感离不开情绪的变化,学生对于舞蹈的理解包含对舞蹈感情的辨析和理解,不同的舞蹈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也各不相同,因而在动作上有明显的差异。比如,舞蹈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列举出几种不一样的情绪,如快乐、愤怒、恐惧、悲哀等等,然后让学生在一分钟的时间内,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创编一个短篇舞蹈作品,通过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来将情绪很好地诠释出来,学生之间相互欣赏和评价,看一看哪一个诠释得最好。
这里所说的实践教学不仅仅包含课内的实践训练,教师更应当拓展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课内外实践活动中,强化自身对所学舞蹈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8]。舞蹈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舞蹈竞赛活动,在这种技能大赛中,来自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为了赢得桂冠,通常会使尽浑身解数来进行舞蹈的创编与表演,因而会涌现出无数让人眼前一亮的优秀舞蹈作品,将舞蹈表演者和创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展露无遗。这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讲,既是一个学习的机遇,又是一个挑战自己的机会,利于让学生形成对自身舞蹈学习客观的认识,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升,增强学生表现力和创造信心。
应试教育环境下,很多学生的学习愈加表现出了功利化的特征。在舞蹈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为了通过考试,选择做大量重复性的训练,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无益。究其本质,需要教师对评价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舞蹈教师需要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转移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上来,在评价指标体系当中,应该纳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将形成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将学生平时的表演和创作情况作为评价学生综合成绩的内容之一。在期末的汇报表演当中,可以加入即兴舞蹈的环节,这样一来,可以充分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和效果的评价。通过相对公平的评价体系,可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和信心,避免学生因舞蹈课程学习重复,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真正基于自身兴趣来展开对舞蹈的学习和作品的创编。
高校舞蹈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训练活动,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出开放灵活自由的学习环境,从而削弱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和习惯性思维的强度,帮助学生学会主动从多元角度来思考学习,观察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课堂教学与社会自然生活相结合能够让学生的创编灵感更加丰富。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一些集体参与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学生释放天性,展开联想,激发潜能,找寻创意。鼓励学生平时多做积累,广泛涉猎不同课程,可以助力学生积累更多舞蹈创编素材。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使学生的舞蹈学习和创新动力信心增强。最重要的是,舞蹈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一定要正确认识自身和学生的定位,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只有教师主动做出改变,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行动上,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舞蹈学习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