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 汪润芝
广东省海洋资源丰富,海域辽阔,大陆海岸线长4085千米,海域面积42万平方千米,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7年居全国第一。但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海洋灾害的威胁,因其地理位置濒临南海,热带气旋活动频繁,易受风暴潮灾害、海啸、赤潮、海岸侵蚀、咸潮等海洋灾害的威胁,以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最为严重。根据1989-2021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统计,风暴潮灾害对广东省造成的经济损失累计达到698亿元。风暴潮灾害已成为阻碍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展风暴潮影响与对策研究十分迫切。
本文基于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中心发布的热带气旋登陆资料,以及2001-2021年《中国灾害公报》发布的风暴潮海洋灾害损失资料,结合广东省海洋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的开展,分析了广东省沿海城市台风的登陆频次特征、损失特征以及其月度变化规律;梳理了广东省海洋灾害重点隐患情况,并分析风暴潮对广东省海水养殖、渔港、海岸防护工程、滨海旅游四类主要海洋灾害重点隐患的影响,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海洋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参考,对提升广东省海洋防灾减灾治理水平,降低灾害损失,保障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协同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1.台风登陆频次特征。根据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中心发布的热带气旋登陆资料统计分析,1949至2021年全国共遭遇台风登陆884次。统计结果显示,广东省平均每年有4~5次台风登陆,主要集中在6-9月,且具有反复登陆的特点(见表1)。登陆分布范围广,涉及沿海13个地市,仅东莞市免受登陆,并在粤西地区登陆最为频繁(见表2),湛江、阳江、茂名分别遭遇台风登陆88次、41次、21次。在珠江口沿海7个地市中,江门登陆高达30次,其次为珠海21次,惠州19次,深圳16次、中山8次、广州6次;粤东地区影响最大的为汕尾32次,汕头17次、揭阳14次、潮州5次。从登陆空间分布上看,广东省的台风登陆主要集中在粤西片区,珠江口次之,呈现由西向东减少的趋势。
表1 1949-2021 年广东省台风登陆次数特征统计
2.广东省风暴潮灾害损失特征。根据2001年-2021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统计,风暴潮灾害对广东省经济和人口造成的损失总量较大,但近年来灾害损失随时间变化呈现逐渐减少的特征(见图1)。在经济损失方面,广东省因台风风暴潮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占全国的33%,直接经济损失累计高达698亿,平均每年因台风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34.9亿元。在人口损失方面,风暴潮灾害对广东省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占全国的16%,死亡失踪累计137人,年均死亡失踪6~7人。
图1 2001-2021年全国和广东省风暴潮灾害经济人口损失变化
近5年,广东省因台风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78.1亿,年均损失15.6亿,相较近20年的平均值,年均经济损失减少了近一半以上;近5年的广东省死亡失踪人数直线减少,死亡失踪率为近20年的4.4%。
3.广东省风暴潮灾害月度变化。广东省风暴潮灾害月度呈现出以夏秋为主发生的特征。1949年以来,1-3月广东省未出现台风登陆的情况,7-9月遭遇台风登陆238次,由此可见广东省台风风暴潮灾害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9-11月为广东沿海季节性高海平面期,若遭遇风暴袭击,形成天文大潮和风暴增水三者叠加的情况,将会加剧灾害致灾程度,可能发生重大灾害事故。如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1996年9月9日第15号台风,在湛江吴川市登陆,影响范围广,造成经济损失129.03亿元,死亡失踪208人;其次为2008年9月24日的黑格比台风在茂名市电白县登陆,由于登陆时间与天文大潮重叠,多个潮位站出现了历史以来最高潮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8.25亿元,死亡失踪26人。
根据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组织开展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广东省的海洋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同步开展)可知:广东省受海洋灾害影响的主要承灾体分为海水养殖、渔港、海岸防护工程、滨海旅游等四类海洋灾害重点隐患,本节在梳理四类海洋灾害重点隐患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风暴潮对其带来的影响。
1.对海水养殖的影响。粤西、粤东是台风登陆最为频繁的地区,且广东省的海水养殖主要集中在粤西、粤东沿海一带。粤西三市(湛江、茂名、阳江)海水养殖产量占全省海水养殖总产量的63.46%,海水养殖面积占全省海水养殖总面积的50.9%。由于台风登陆最为频繁的地区与海水养殖主要集中地区高度一致,导致海水养殖区域是最直接的受灾隐患区,使得风暴潮成为制约海水养殖的重要因素。
在海水养殖类型当中,开放式养殖受影响程度大于围海养殖。根据广东省养殖用海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的海水养殖主要包含两种类型:围海养殖和开放式养殖,开放式养殖受风暴潮和海浪灾害影响较大,浮筏和网箱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会发生漂移,其位置、形状面积都会有明显变化且变化较为频繁。风暴潮期间易造成围堰、网箱等海水养殖基础设施的损毁,导致海产品逃逸或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如1995年“9509号台风”、2006年“珍珠”和2008年“黑格比”台风风暴潮分别造成广东省29.5万公顷、9.50万公顷、5.72万公顷的水产养殖损失。
2.对渔港的影响。风暴潮对运营期和施工期的渔港均可能造成损失。广东省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现有渔港共135座,其中国家中心渔港13座,国家一级渔港11座;省一级渔港2座,二级渔港34个,三级渔港33座,停泊区7座,未定级渔港35座。风暴潮期间,易对渔港的防波堤、码头等建筑设施造成影响,造成航道淤积的现象,其中以防波堤损坏最为严重。对施工期的渔港,建设期间的渔港码头基础设施如遇风暴潮的侵袭,施工设备及基础设施损坏较为严重。
从广东省海洋灾害重点隐患外业调查结果来看,渔港等级越高,防护能力也相对较强。现有的渔港主要存在:设计容量和实际容量不符,渔港的避风能力不足,消防设施配置不全、设施老化,部分防波堤、码头存在破损、断裂,防浪墙位移,航道淤积等现象。风暴潮带来的航槽骤淤是正常天气条件下回淤量的数倍甚至是几十倍,风暴潮骤淤成为影响港口正常营运的主要因素。从全省沿海港口进港航道骤淤影响情况来看,主要以位于河口湾的淤泥质海岸的进港航道风暴潮骤淤量大,崖门出海航道、深圳铜鼓航道处于河口湾粉砂淤泥质海湾,风暴潮期间回淤量均较大,而沙质海岸的港口如汕头广澳港区、海门港区、惠来电厂码头、汕尾电厂码头、阳西电厂码头等进港航道风暴潮骤淤影响不大,有的几乎没有骤淤发生。
3.对海岸防护工程的影响。风暴潮对于本就达标率不高的海岸防护工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极大的威胁到海岸防护工程的稳定性。截至2020年底广东省已建成海岸防护4399km,按现行防潮标准,已达标海岸防护长度为2471km,海岸防护达标率为56%。海岸工程的建设和当地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珠三角地区的海岸防护2108km,海岸防护达标率为67%;粤东地区其次,防护长度680km,海岸防护达标率为60%;粤西地区长期遭受海洋灾害影响,尤其是风暴潮灾害,海洋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岸线最长但海岸防护长度为1611km,海岸防护达标率仅为39%。从广东省海洋灾害风险普查重点隐患的调查情况来看,现有海岸防护主要存在建设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其中粤西片区的海岸防护建设标准明显偏低,大部分为土堤,珠江口地区的海岸防护工程体系较为完善,粤东地区海岸防护工程体系参差不齐。风暴潮期间,风力大,海浪高,破坏性强,易引发海岸防护冲损,护面块体位移,挡浪墙开裂、滑动或者倾斜,漫堤溃堤的情况,也有可能导致部分护面块体、垫层被掏空,防浪墙产生沉降,海岸防护的稳定性受到威胁,严重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1年10月11日至13日受18号台风风暴潮“圆规”影响,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靖海湾绿洲海域1至5号丁字坝堤头受到巨浪冲毁(见图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807.2万元。
图2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靖海湾绿洲海域1至5号丁字坝堤头受损照片
4.对滨海旅游的影响。风暴潮对滨海旅游的影响除造成人员直接伤亡外,还对旅游基础设施形成巨大冲击。广东省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环境舒适,全省可供开发的滨海沙滩有174处,沙滩总长572公里,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广东省对滨海旅游的投资加大,2021年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文旅项目)排名前4的均为滨海旅游项目,总投资额达1900亿元,分布在湛江、茂名、珠海、江门地区。然而风暴潮对滨海旅游的影响不容忽视,风暴潮来临时,海面会出现大风伴随大浪的情况,由于潮位较高,涌浪较大,停留在岸边的游客受海浪影响易被冲下海滩或被迅速卷入海中,海浪还会冲击沙滩上的建筑、树木、文物、滨海旅游基础设施,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由于风暴潮期间风浪较大,给救援工作也增加了较大的难度,待台风过后,需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复。
1.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指挥,完善体制机制。从重点隐患海洋灾害调查评估制度、应急预案和灾后重建机制等方面着手,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健全体制机制。海洋防灾减灾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国家综合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应健全体制机制,加强法律法规的落实,健全应急指挥机制,统筹构建区域防灾减灾协同机制,在灾情信息、救灾物资、救援力量等方面强化区域联动协作。建立海洋灾害调查评估制度,完善风暴潮灾害的应急预案和灾后重建机制,推动落实自然灾害防治责任。加强各部门的之间的联动协调,优化职能配置,细化任务分工,强化市县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装备配置,提高工作效能。
2.加强观测网及共享平台建设,提升精细化预报能力。加强重点隐患观测网和海洋观测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提高数据信息的使用和共享程度。为加快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各级人民政府需保障政策及经费支持。尽快建立海洋观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自然资源管理系统及跨部门观测数据应用单位的历史和实时资料共享,避免观测站点的重复建设,实现国家与地方、以及跨部门间的观测数据共享,提高数据利用率。
加大风暴潮预警预报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提升风暴潮的数值预报水平,建立风暴潮灾害预警平台,开展日常海洋预报、海洋灾害预警和海洋生态监测预警专报等服务。结合海洋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对沿海重点保障目标、海岸防护、滨海旅游、海水养殖、渔港等重点隐患区域,进行风暴潮精细化数值预报,面向渔港码头、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区等开展风、浪、潮、水温、水质、健康指数等专题预报,针对渔民、船员、渔业养殖户等重点人群通过短信、微信等渠道定向发布潮位、风速、浪高等信息。完善精细到沿海乡镇(街道)的短临预警报功能,风暴潮来临期间,通过风暴潮灾害预警平台为沿海人民实时发布预警信息和撤退路线,保障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加强重点隐患区域设施建设,提升防御能力。因类施策开展重点隐患区区域设施建设,加强重点隐患区的调查、评估与生态修复工作。为了减少风暴潮带来的灾害损失,结合海洋灾害风险普查成果,针对存在隐患等级的海水养殖区、渔港、海岸防护工程、滨海旅游区,优先保障一、二级隐患点的修复,分年度实施。推进生态海堤建设,对海岸防护工程出现沉降明显、变形、裂缝、塌陷、冲损等情况的岸段,进行改造和加固,并且定期开展监测,及时修复损坏的建筑块体;加强滨海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基础设施防御能力,针对易发生裂流的滨海旅游区,设置裂流警示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设拦网;修复围海养殖区隐患点,提升围海养殖围堰等基础设施的防御等级,针对开放式养殖,推广大型深海网箱养殖设备和抗风浪深水网箱的研发及应用,提高养殖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对渔港防波堤、码头及护岸隐患点进行修缮,对于防御能力不足的渔港进行升级改造,提高防御标准。加强对风暴潮灾后的重点隐患调查及评估,利用遥感影像技术配合无人机现场调查提高监测效率,对极易受损的岸段进行跟踪监测及修复。
4.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海洋防灾减灾救灾管理水平。建立专业的海洋防灾减灾人员队伍,优化队伍人员配置,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及管理水平。海洋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具有专业性强、任务重大的特点,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政府部门在履行海洋防灾减灾救灾职能方面一直存在技术力量支撑不足的问题,尤其是机构改革后,这种现象愈发明显。各级涉海政府部门在选用人员时应适当考虑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专业性,选用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或具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人员,引进优秀人才,优化海洋防灾减灾队伍人员配置,定期跨部门联合开展海洋防灾减灾救灾技术培训,宣贯国内政策法规,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领导管理人员和基层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助力人才队伍素质及管理水平的提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提高防范意识。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继续推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把防灾减灾活动深入基层。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全国消防日、国际减灾日、世界急救日等节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警示教育,鼓励开发使用在线教学和模拟仿真教学,加大教育普及力度,常态化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应急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