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将重回巅峰
——写在全国碳市场预料之外的低迷之际

2022-02-26 15:22综合报道本刊高级主笔徐姝静
国企管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配额盈余温室

综合报道/本刊高级主笔 徐姝静

到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将开市一周年。二季度,多数交易日的挂牌交易量却一度跌至10吨,总交易金额不足600元。

头顶“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名号,在“双碳”加持下,本该风风火火,究竟是什么让碳市场出现了预料之外的低迷?

十年一剑,万亿风口开启

回顾中国碳市场的建立,可谓“十年磨一剑”。

2011年10月,中国碳交易地方试点起步。当时,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七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

碳市场是以市场化手段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路径,起源于2005年2月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的规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包括因使用外购的电力和热力等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一定碳排放配额的控排企业,如果超额排放,需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购买配额;如果成功减排,就可以出售富余配额,这便是碳市场。

作为公认的以市场化方式减排温室气体的制度安排,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或计划实施碳交易体系,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当前全球排放总量的16%以上。试点的建立,便是中国在碳交易上的尝试。

2013年起,七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陆续上线交易,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等20多个行业的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试点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履约率保持较高水平,市场覆盖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有效促进了试点省市企业温室气体减排,也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摸索了制度,奠定了相关基础。

2017年,全国碳市场的建设被提上日程。当年末,经过国务院同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印发实施,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国碳市场建设。而后,碳市场建设的步伐在2020年9月,中国对外公布碳达峰碳中和承诺后明显加快。此时,7个地方试点碳市场已建立运营了近10年,累计成交额超百亿元,为大规模进入应用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21年初,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宣布全面启动,进入了加速筹备阶段,当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

这次上线引发了巨大关注,原因之一是其背后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相关分析显示,全国碳市场交易空间可达万亿级别。

2021年底,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全年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排放量40%以上,堪称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2021-2026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如果我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继续扩展并且纳入更多企业,按照EU-ETS第三阶段覆盖率目标60%来计算,未来发放配额总量可达60-90亿吨,配额的交易量将攀升至240-360亿吨。

为提升企业减排动力,配额发放将日趋收紧,另外换手率大幅提升必然推动配额价格上涨,按照100元/吨的碳价计算,现货市场交易额将位于2-3万亿元之间。

另据《2020年中国碳价调查》预测,全国碳市场的平均价格预期将从2020年的49元/吨上升至2025年的71元/吨,并在2030年增至93元/吨。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配额交易市场市值总规模或将达到2840亿元。

有价无市,后继增长乏力

这个万亿级别的市场确实不负众望。

每年12月31日之前,控排企业需对前一年的碳排放完成履约。首个履约年份比较特殊,控排企业需在2021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2019年和2020年两年的碳排放配额履约。

2021年底,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全年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排放量40%以上,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同时,碳价格比7月16日首日开盘价上涨13%,收于54.22元/吨,可以说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

开始的辉煌拉高了人们的期待值。2022年成为大家重点关注的年份。

从国内试点区域碳市场以及国外碳市场的经验看,一季度往往是碳市场交易淡季。因此,当今年1-3月的碳交易数据呈现大幅度降低后,业界并没有过于吃惊,而是开始等待二季度的回暖。按照正常的时间安排,二季度将完成第二个履约周期的碳数据核算,制定新一年的基准线,以及发放配额。

然而,二季度的数据让人大跌眼镜。全国碳市场多数交易日的挂牌交易量一度跌至10吨,总交易金额不足600元——这个数字对于一个规模超过欧盟、交易量一度是全球之最的碳市场来说,简直匪夷所思。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未来将按照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的模式,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以后,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专家分析认为,作为实现气候目标核心工具的碳市场终将重回巅峰。

这时,人们重新去看碳市场的运行逻辑,才发现其低迷并不是毫无征兆。

可以说,碳市场是一个完全由政策设计出来的机制,试图通过利益驱动企业主动减排。

单从财务角度,一家盈利性企业在其经营周期里几乎不会考虑长远气候灾难或者能源战略安全,但新能源的使用成本相对于传统化石能源始终是高的。要大规模减排,国家就必需迫使企业额外承担能源转型的成本。

能效越高、单位产品碳排放量越低的电厂,配额盈余越多;反之,一些能效偏低的电厂获得的配额不足,需要在碳市场购买配额。据金融市场数据商路孚特估算,算上用于可履约的3000余万吨CCER,2021年度全国碳市场配额总盈余约3.6亿吨,盈余约为年配额分配量的8%左右。

不过,有盈余并不代表配额供大于求,拥有较多盈余配额的大型发电企业出售意愿并不强。全国碳市场启动当天的成交量为410万吨,但从第二个交易日开始成交量开始下降。接下来的交易日中,多次出现有价无市的状态,挂牌交易的配额在一开市即被抢购完,当天余下的时间则无配额挂牌,企业求购不得。

目前,第二个履约周期的配额尚未发放,控排企业只能交易去年盈余的配额。从数据上看,可交易的配额量远大于市场交易量。因此,控排企业的观望情绪浓厚是全国碳市场交易低迷的主要原因。

煤电机组规模较小、效率较低的自备电厂是全国碳市场购买配额的主力。相关从业者表示,没有交易,一方面是因为可买配额量很少,另一方面是因为政策不确定,企业不敢制定今年碳交易的策略,也无法做资金安排。

再从卖方看,大型发电企业因机组效率高,拥有的碳配额盈余较多,但普遍对碳价前景看涨,去年盈余配额便也暂不出售。

一位行业资深人士表达了对全国碳市场交易低迷的担忧,认为这会挫伤业内的积极性,打击外界对碳市场的信心,更会影响碳价的合理性。“交易量是碳市场发展的晴雨表。如果政策继续不确定、制度建设继续放缓,全国碳市场恐怕要有一年半左右的低潮期。”

重回巅峰?亟待源头活水

“开市不足一年的全国碳市场仍然是政策导向型的市场”,这是相关专家给出的定位,也道破了碳市场目前颓势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政策工具为碳市场注入活水可谓重中之重。

从最为成熟的欧盟碳市场的发展来看,碳市场很难一开始就完美运行。早在2005年,欧盟碳市场开始运行,历经多次修改完善,才具有了高度金融化、交易主体与产品多元化、交易监管机制与配套机制结构化等特征,进入“成熟模式”。

在我国,全国碳市场顶层设计——《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是全国碳市场运行的法律基础。对于全国碳市的交易细则,2021年3月20日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全国碳市场的交易产品主要是碳排放配额,可适时增加其他交易产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主体包括重点排放单位,以及符合国家有关交易规则的其他机构和个人。

此外,根据生态环境部的部署,凡是排放在2.6万吨二氧化碳以上的企业都要分行业、分批次纳入碳市场。在发电行业之后,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航空七大行业也将在“十四五”期间被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生态环境部已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上述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和核查工作,未来将按照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的模式,加快对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国家标准修订工作,研究制定分行业配额分配方案,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以后,将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

可以确定的是,作为实现气候目标核心工具的碳市场终将重回巅峰。而回归的早晚,将直接影响“双碳”目标实现的时间,以及相关企业能否为手中的碳资产争取更大的国际碳市场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配额盈余温室
现代温室羊肚菌栽培技术
碳减排量及碳配额的区别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鱼粉:秘鲁A季配额低于预期,内外盘短期大幅上涨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鱼粉:秘鲁A季配额公布,国内外鱼粉价格反弹
可以避免一个温室化的地球吗?
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拍卖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