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武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2-02-26 15:16张传友
学习月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供给

●张传友

推动武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锚定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总体定位,坚决扛起湖北省委赋予的“一主引领”重大责任,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奋力打造新时代的英雄城市,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武汉奠定坚实基础。

一、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发挥党的领导这一“定海神针”的作用。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方面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二、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2015 年11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命题。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任务,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最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武汉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建立市领导牵头服务产业链工作机制,推进补链强链固链工程,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二要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965”现代产业体系(即九大支柱产业集群、六大新兴产业领域、五大未来产业方向)。三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中部区域金融中心。四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完善“三乡工程”拓面提质推进机制,建立“一区一业”“一乡一品”农业品牌塑造机制,整体打造汉派乡村振兴品牌集群。

三、坚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实现国内大循环的要素畅通。要打通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通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对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促进“人”这一要素的合理流动;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激活“财”的要素。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深入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畅通“物”的要素;通过承包地和宅基地的三权分置改革、规范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盘活“地”的要素;通过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统一“市场机制”要素。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立足于建设好国内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优化出口商品质量和结构,提高国际双向投资水平,推进多、双边投资合作机制建设,增强我国经济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投资方向应着重放在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两新一重”项目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着眼于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 应用等;新型城镇化要大力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真正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武汉市应通过加快“三港两站”(三港:空港、水港、陆港;两站:汉阳站、天河站)和“五型”(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打造消费升级集聚地、国际消费承接地、线上消费结算地和新型示范城。

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体制层面。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二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通过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着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三要在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方面,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

市场层面。一要突出创新主体,即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要打通创新通道,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重要创新发源地,推动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三要强化金融支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以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同时积极利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融资方式,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保障层面。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通过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严格执法,使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严厉打击非法窃取知识产权行为,从而营造出健康的创新环境。

创新方面。要着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畅通创新策源“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以“179”为抓手(一个东湖科学城、七个湖北实验室、九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奋力打造“一中心三高地”(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产业创新高地、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五、坚持协调发展战略

为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武汉市提出了做强市域、引领省域、带动区域的协调发展战略。做强市域,就要构建“一主四副”的空间格局。通过集聚高端要素、优质产业等方式,建设现代服务业中轴带和城市主中心。通过产业集聚、品质提升,建设产城融合的现代新城。引领省域,要通过“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等举措,加快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带动区域,要发挥武汉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和长江经济带中的节点作用,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

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是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二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通过逐步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措施,推动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三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蓝天、碧水和净土工程,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推动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认证和审核,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武汉市一要以做足做优水文章为突破口,打好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组合拳”,真正实现“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二要以努力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为目标,支持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建设,争创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三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七、坚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要积极促进就业创业。要做好大学毕业生、农村劳动力、退役军人、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工作,支持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二要强化社会保障。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三要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通过深化“双减”工作,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四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扩大医疗服务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和优化就医秩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更好地为群众提供就近医疗卫生服务。五要着力构建“五网五圈”,惠及人民群众。“十四五”期间,武汉市要着力构建“五网五圈”:“五网”即城市应急处置网、公共卫生防护网、基层社会治理网、矛盾风险化解防控网、城市精细管理网;“五圈”即15 分钟生活圈,10分钟公共活动圈,12 分钟文体圈,中心城区10 分钟、新城区12 分钟医疗急救圈和交通出行圈。通过构建“五网五圈”,把民生工作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供给
我国将进一步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
看看供给侧改革
发力供给侧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重庆 五方面入手改善供给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