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颖
一个有着14 亿人口规模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全面而深刻的制度变革后,实现了老年人皆享有养老金、95%以上的人口被法定医保制度覆盖、其他各项社会保障事业也在持续发展,同时还做到了社会保障与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这些卓越的发展成就为当今世界的社会保障发展提供了范例。中国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更积累了足以启迪未来道路的宝贵经验。
对此,2022 年第8 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用“五个坚持”做了深刻而精准的概括,即“我们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社会保障事业行稳致远;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制度引领,围绕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等目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与时俱进,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维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前进;坚持实事求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不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这一段精辟论述,揭示了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快速发展的“秘诀”,也将是新发展阶段促使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法宝”。
正是中国共产党坚强统一的领导和全国一盘棋的治理格局,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持续有力有序推进提供了根本保障。从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建成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到改革开放后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成为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保障,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结果。
“五个坚持”揭示了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快速发展的“秘诀”,也将是新发展阶段促使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法宝”。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不断通过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来增进人民福利,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新中国成立初期即建立起一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后通过制度变革促使社会保障惠及全体人民,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能够确保既定的社会保障发展目标和改革方针不会因政府换届而中断或者扭曲,制度建设保持着前瞻性和延续性,各级政府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并从政治高度保持行动的一致性,从而持续连贯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重要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成熟定型。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保障了政令通达顺畅,社会主义制度则为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反观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作为缓和社会矛盾的工具性制度出现,又常常沦为政党竞争的牺牲品,在政治周期的影响下遭遇政策的反复折腾。如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大国,但在民主党和共和党及其代表的不同利益集团博弈下,在通往全民医保的道路上曲折反复,迄今仍未能实现全民医保,这即是党争影响民生的鲜活例证。
正是由于坚持人民至上,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民生发展和社会保障问题,持续不断地加大公共投入,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经过近10 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制度安排和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促进人民福利不断增长的基本制度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45 亿人,按月领取养老金者近3 亿人,其中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由财政全额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者达13.6 亿人,其中覆盖我国约3/4 人口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由财政承担着六成以上的筹资责任,有力推动了制度扩面和全民医保目标的实现;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的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惠及数以千万计的困难群体,构筑了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牢固底线。
不仅如此,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制度还在近10 年间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制度的公平性明显提升。普惠型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也在全面发展。在脱贫攻坚战中,社会保障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将区域性整体贫困现象送进历史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提供了有力支撑,创造了“人民至上”执政理念下的中国奇迹。
正是由于坚持制度引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和路径日益明确,从长期试验性改革阶段迈入成熟、定型发展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退役军人保障法》《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定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以及健康中国建设规划、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等一系列顶层设计与中长期规划,这些均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朝着明确目标、正确方向迈进提供了依据与指南。
与此同时,近10 年间,还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其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建立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2022 年1 月开始实施全国统筹;确立了由面向职工与居民的两大制度构成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并迅速健全了退役军人保障制度,等等。商业保险和慈善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框架正在成型。上述事实表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经从长期试验性改革状态走向成熟、定型发展的新阶段。
正是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了持续的动力与活力。改革开放后,鉴于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改革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整体步入了深刻的创新变革期。几十年来,通过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改革探索和试点先行、不断总结并不断推进,实现了从传统的国家-单位(集体)保障制向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转型。在新旧制度变革的进程中,关键是能够与时俱进地调适相关政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让更多发展成果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更公平地惠及全民成了社会保障领域深化改革的根本取向,由此带动制度安排不断优化。2018 年的机构改革突破了长期制约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新组建的退役军人事务部、国家医疗保障局分别全面负责退役军人保障事务、医疗保障事务,调整并优化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的社会保障行政职责,产生了巨大的改革红利。例如自国家医疗保障局组建以来,通过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提高医保统筹层次、改进医保支付方式,以及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的常态化制度化,持续释放出改革红利,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而且明显减轻了人民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
正是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国情,既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又避免超前或冒进,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才能在不断改善民生的同时获得可持续发展。过去几十年间,一方面伴随经济发展与国家财政实力的持续增强,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也在全面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体现为持续扩大的覆盖面,也反映在保障水平的持续提高上。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自2005 年起连续18 年提高,退役军人保障水平近10 年间年均提高10%以上,医保、社会救助等其他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也持续提升。另一方面,我国又避免了福利赶超或冒进现象,如养老金增幅在前一时期每年提高10%后,近10年间逐步降至5%左右;居民医保待遇虽在不断提升,但限于财力还尚未提至与职工医保同等的待遇;在脱贫攻坚行动中,国家加大了针对特困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但其他群体的福利发展则采取了稳步迈进的策略。
正是因为坚持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在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中保持了理性,其与市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了适应性,并支持着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总体上呈现出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格局。反观一些政府治理能力弱、民粹主义泛滥的拉美国家,因未能对社会保障的发展进行科学顶层设计,在经济发展基础不足的条件下盲目扩张福利,一度提供了过度慷慨的待遇给付,结果因经济陷入衰退而遭遇巨大的财政压力,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困境。
展望未来,全球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都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社会结构变迁、逆全球化潮流、技术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新业态、新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等。面对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上述经验,在尊重社会保障制度客观规律、矫正现存制度性缺陷的条件下,确保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为世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突破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局限性的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