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乡村振兴人才“缺”与高职毕业生就业“难”耦合解决探析

2022-02-26 14:39易水发唐东升
高教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毕业生广西人才

易水发,唐东升

(1.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2.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一、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村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关键在人。抓好高职毕业生就业是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的应有之义,是民生之本和国之大者。鼓励高职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就业,已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关键环节。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出发,鼓励高职毕业生返乡就业,可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效应的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与乡村振兴人才“缺”的耦合关系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与乡村振兴人才“缺”的耦合链结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致联合起来的现象[1]。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与乡村振兴人才“缺”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促进、交互耦合的关系,双方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和耦合度。一是高职教育的师资、技术、服务、设施和管理与农村的市场、资源、土地、人力、物资等元素具有天然联结的属性,可以促进资源整合。二是高职教育办学规格、人才层次、专业设置、教学形式与乡村振兴产业结构、生产结构、产值结构、产业分布等结构耦合,可以促进产教融合。三是高职院校的专业智库、创新成果、技术供给、人才高地与乡村振兴的生产生活、生态宜居、综合自治等功能相得益彰,可以促进同频共振。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相融合是社会大趋势,不仅能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缺”失,还能使高职毕业生在广阔的乡村大舞台上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两者的耦合,必将是一个双赢选择。

(二)高职毕业生返乡就业与乡村振兴实施的相互影响

首先,高职毕业生返乡就业可以有效解决乡村人才困境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靠人。高职毕业生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强,能适应乡村振兴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另外,高职毕业生数量多、体量大,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源源不断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更接近乡村经济发展需要,与农村、农业、农民联系更为紧密,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熟悉农村、热爱农村的人才。其次,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有效需求助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就业“难”,关键在于岗位少,而乡村振兴作为人力资源市场中的新“蓝海”,是解决当下高校就业“难”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对人才的有效需求驱动下,高职院校在发展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不仅拓展了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也有效提升了高职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社会经济的能力。

三、广西乡村振兴人才“缺”与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

(一)广西乡村振兴面临人才“缺”的状况

一是广西乡村振兴存在人才数量缺乏的现象。广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是国家实现精准脱贫衔接乡村振兴的重难点。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之说,自然生产条件落后,农村家庭经济收入主要靠青壮年外出打工,老人、妇女和儿童成为农村“留守军团”。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广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全区第七次人口普查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较,乡村人口减少了4652106人,而城镇人口增加了8752281人,提高了14.18%[2]。广西沿海临边,但基础工业薄弱,就业岗位少,一直以来广西同河南、贵州、安徽、四川一样,是全国有名的打工大省,每年劳务输出人口占常住人口数量比重较大。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由于城市劳动力市场更具吸引力,相对而言,农村劳动力市场就被冷落,广大农村变成了青年才俊和青壮年劳动力的净外流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缺少坚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支撑。

二是广西乡村振兴存在人才质量不高的现象。由于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广西农村普遍存在人力资源质量不高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广西农村人口年龄结构不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5号)显示数据可以看到,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35岁年龄及以下的人员有6023万,占总人数的19.16%;其中36-54岁年龄段的人口数有14848万,在总人数中占比47.25%;年龄55岁及以上的有10551万人,占总人数的33.6%[3]。二是广西农村能带动乡村振兴的领头人不足。乡村振兴的兴起使得农村大量需要在资本、科技、规划、信息、土地等方面具备特长的人才,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或有学历、懂技能的人才大多数走出农村,流入城市。在国家统计局关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相关数据中显示,全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中有48.4%属于初中文化程度,拥有高中或中专文化水平的人只有7.1%,大专及以上的更少,只有1.2%的人[4]。由此可见,广西乡村振兴领头雁不足,需要一大批具备知识、理想、技术和能力的人才大军,才能使得乡村振兴有人可用。

(二)广西高职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状况

一是广西高职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压力增大。有关数据显示,全国高职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人数从2000年的100万人左右,到2021年已接近900万人。广西现有高校共82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44所,在校生规模约40多万人。据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显示,2020届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数27.4万人,比2019届增加3.15万人,其中专科生规模达14.53万人,专科生初次就业率85.94%,就业对口率在68%左右[5]。在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外部摩擦不断、全球新冠疫情持续扩散影响下,高职毕业生就业“难”或将成为新常态。

二是广西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面临的新情况。据2019年、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广西高职毕业生就业呈现了以下特征:第一是专科生初次就业率与往届同比下降。2020届专科生初次就业率为85.94%(截至2020年9月1日),2019届专科生初次就业率为91.27%(截至2019年8月1日)。第二是专科层次(文科类)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2019届专科生初次就业率最低6个专业中有商务日语、空中乘务、法律文秘;2020届专科生初次就业率最低的6个专业中有语文教育、工商管理和法律事务。第三是专科毕业生就业区域覆盖范围窄。近两届专科生毕业生就业主要是以广西区内为主,2019届专科毕业生76101人,占专科生比例的65.17%;2020届专科毕业生72509人,占专科生比例的58%。第四是专科生毕业生有业不就的慢就业现象加重。部分学生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毕业后既不深造也不就业,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处于所谓的深度思考和消极等待观望的状态,成为社会临时“啃老族”[6]。

四、造成广西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与乡村振兴人才“缺”耦合的成因分析

本文从影响择业选择因素、期望值、农村就业意愿等角度,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校为主,通过网络问卷形式随机抽取200名2020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开展调研。总共发放了问卷材料200份,回收到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收率达到83%。从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与乡村振兴人才“缺”的矛盾有深层次内在关系。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走向与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背向而行

广西毗邻广东,是珠三角城市群的直接腹地,人力资源市场一直存在“孔雀东南飞”现象。从“推拉理论”中关于人口转移的因素分析可知,劳动力的流动是迁出地和迁入地共同角力作用的结果。城市就业环境优越,拉力大于农村拉力,成为毕业生就业首选,偏远农村无人问津。据自治区有关部门数据了解到,近年来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在南宁、桂林、柳州三个城市,毕业生以城市为导向的就业特征比较突出。另外,很多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依然沉浸在精英教育时代,就业目标定位在大城市的大型私企和国有企业,宁可选择在非专业岗位做城市“蚁族”,也不愿返乡,农村就业成为就业选择退守的最后防线。从本次问卷调查可知,愿意在县城工作人数只占18.6%,仅有7%的高职毕业生主动愿意去乡镇工作,基层就业选择明显偏低,呈现出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背向而行的趋势。

(二)高职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一是高职毕业生返乡就业缺乏社会网络支持。我国农村社会一直存在一股“根基自卑”思想,农村人具有与生俱来的乡土焦虑,他们认为读书人跳出龙门,就是到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吃“皇粮”,实现“农村包围城市”。在本次调查中,影响高职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因素调查一项,家庭人员反对因素占了14.58%。高职毕业生返乡发展缺乏来自亲情、爱情与友情、乡情的社会表达性支持,无法为其提供心理、自尊、情绪、认可等社会情感支持系统。二是落后的外部环境导致农村缺乏社会工具性支持。广西农村大多土地贫瘠、山高路远、信息闭塞,人、财、物等保障性条件不足,使得高职毕业生难以获得财力帮助、物质资源、信息交流和便捷服务,缺乏社会工具性和信息性支持系统,高职毕业生对农村缺乏归属感。在调查中有42.36%的人认为农村工作条件差,不想去农村。同时有40.97%的人认为在农村发展空间不足,不想去农村就业。农村基础性硬条件和信息性软条件的缺乏成为高职毕业生不想去农村就业的重要因素。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欠匹配

城市优先一直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重要选项,实际上形成了以城市为基础和现代产业为风向标的高职教育布局,高职院校的角色定位未能与乡村振兴发展相匹配。一是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优先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高职教育人、财、物等资源更倾向发达地区和城市聚集,“东强西弱”现象突出。越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规模水平越高,越能有效满足为发达地区输送人才的功能。而由于主客观的历史原因,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处于发展不理想的位置,为尽快实现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于是纷纷仿效东部模式、东部经验。如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与江苏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合作,与上海电力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学校综合发展。二是职业教育倾向经济发达地区单向发展。发达地区和城市具有让人才聚集的强大吸附力,在人才供求关系上处于优先地位。而西部地区职业院校迫于就业压力,在教育教学改革上以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忽视了与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相结合。以信息化和城市化为特征的高职专业发展越来越多,而以传统农村经济为特征的专业发展缓慢,高职教育呈现出轻农化、综合化发展的倾向。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随着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走综合化发展路线明显,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西唯一以农牧类专业为主高职院校也转为综合性发展高校,改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其他高职院校开设农牧类专业更加少之又少。

(四)政府政策支持与人才工作需求存在差距

一是激励高职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政策支持不够新。在国家推出的选调生、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扶一支”和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等专项政策中,出台时间久、覆盖面窄。从2003年实施西部志愿者,2006年实施“三扶一支”,这些政策缺乏升级和更新,对占据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学生设置学历门槛,存在一定的政策歧视,与新时代人才工作需求存在差距。在本次调查中,认为人才政策不够,怕长期呆在农村占36.6%,认为薪酬福利低占63.4%,认为农村发展空间小,担心第二次择业难的占47%。二是农村创新创业平台搭建不足。“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创新创业平台没有应运而生,没有灵活多变的政策倾斜,在本次调查中有32%的高职毕业生不了解在农村创业的激励政策。这些政府政策层面的缺失和短板,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以民间形式进入农村就业的高职毕业生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存在一种变相的政策真空。

五、化解乡村振兴人才“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难”耦合的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7]只有解决人才这个根本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乡村振兴问题。

(一)转变就业成才观念,服务乡村振兴彰显人生价值

高职院校毕业生要放眼长远,对新时代农业、农村和农民要有全新的认识,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战略提出后,未来十年、二十年发展的风口在农村、希望在乡村。互联网三巨头阿里、京东、拼多多早就下沉市场,布局农村电商、物流、短视频等农村经济,农村就业市场肯定会迎来新的红利期。参与乡村振兴是高职学生就业的下一个风口,其价值体现可能重新定义未来的农村、农民和农业。就高职毕业生个体而言,要积极转变观念,到基层一线就业锻炼成才。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曾在《青年运动的方面》中说过,知识青年要走与农民结合的道路,才是青年运动的正确方面。20世纪60年代,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人民群众中去成为了一个时代呼声,知识青年干部为社会主义农村贡献了特殊的力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精神在当代同样适用。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最美第一书记”黄文秀等一大批优秀模范,就是新时代青年学习的榜样,也是激励青年学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的不竭动力。

(二)明确角色定位,精准服务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侧

高职院校要提升对接服务乡村的推力,提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度和链接度。一是要量身定做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培养空间。根据乡村发展实际需求,通过立足本身科教综合优势,找准服务乡村振兴切入口,打造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独特知识空间、人才空间和技术空间。二是创设一批支撑地方产业的特色教育。通过挖掘科研、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社会化服务与地方经济特色契合点,创新开设一批特色产业教育。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以“茶+”思维,依托苍梧县里深贫困村茶产业基地,打造对接茶产业链的茶专业改造;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农业农村厅批准成立广西乡村振兴学院,为培养农业人才配备了“最强大脑”;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螺蛳粉学院”。三是加强高职准毕业生到乡村参加社会实践服务。积极开展优秀学生干部到村两委和社区挂职担任村主任助理、毕业生到农村参与顶岗实习和兼职,组织团学干部到乡村振兴帮扶点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如2021年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乡村振兴实践团到广西环江县龙岩乡开展“百年辉煌,青涉龙岩”三下乡活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到东兰县大同乡芒果基地开展了“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的电商直播主题实践活动。

(三)发挥主导功能,提供乡村振兴社会支持系统

政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领头羊,要营造引人、用人、留人的内外环境,拓宽人才渠道,发挥人才优势,激发人才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一是开拓高职毕业生回乡干事创业的通道。首先是科学设置吸引人才返乡的平台。通过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构建乡村振兴人才使用、培养、管理、评价和奖励机制,召唤具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管理等方面才能的优秀青年返乡建设,实现人才回流。其次是科学设置服务基层用人政策。通过优先保障政策、服务、要素和资金等政策支持,开拓升级农村就业途径,新增如驻村第一书记、村主任助理、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产业合伙人、乡村工匠经纪人、科技特派员等新型岗位,探索人才城乡两栖流动工作渠道,全面打通人才从城市到乡村,从乡村回城市的人才双向流动通道。二是发挥农村资源优势。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发挥好绿色生态优势和红色资源的生态全链条,以提供土地、物资、产品、劳力等生产要素为引力,为高职毕业生返乡打造生态产业基础。要补齐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水平,加强农村在医疗、教育、交通以及文体等生活配套保障,以绿色乡村、宜居乡村理念增加高职毕业生扎根农村归属感。引导高职学生大力发展互联网+乡村文化、网络直播经济、生态绿色经济,培养一批“李子柒”式的网红经济人物,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融合优势,发挥农村资源优势,积极构建高职人才培养与农村资源融合共享的有效模式,共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六、结语

简言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为其下乡奉献青春智慧营造良好的建功立业氛围,积极聚集政府主导有力、高校育人有方、社会支持到位等强大能量,形成万鸟归林、万马奔腾的乡村人才发展态势,努力促使广大高职毕业生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

猜你喜欢
毕业生广西人才
广西贵港
人才云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最“叛逆”的毕业生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