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艳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党中央高度重视政治监督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中央纪委的二次全会、三次全会、四次全会、五次全会上都对强化政治监督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了新时代政治监督的根本任务与着力点。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强化政治监督,着力发现和纠正政治偏差。”[1]强化政治监督是新时代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强化党在高校的全面领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政治保障。高校政治监督实践是高校政治监督理论源泉,高校政治监督理论是高校政治监督的指南。深刻认识并厘清政治监督、高校政治监督体系的基本内涵是构建高校政治监督体系的实践起点,在此基础上才能从高校政治监督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上准确、科学把握高校政治监督的内在逻辑。
从学理角度而言,政治监督是人类政治生活的一种客观现象,体现为政治主体之间的政治权力关系。“政治监督是政治主体之间监视、控制和制衡的一种权力关系,是实现政治分权和权力整合的协调机制”[2]。从形态上划分,政治监督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横向上不同政治权力主体分权与制衡,另一方面是在纵向向下授权后对被授权主体的权力监督、监察。政治监督具体形式会受到不同国家性质、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国家在政治监督方面的独特性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而我国政治监督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形成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民主集中制为主、内外相结合的基本特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政治监督话语出现了新的发展与转变。在中国政治生活语境下政治监督内涵也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为政治监督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在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政治监督成为国家政治建设的关键环节,政治监督愈加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政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的政策文件中政治监督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以及高频词汇。政治监督这一词汇,不断在中国政治话语环境中出现,其内涵也从学理定义逐步在中国政治生活实践中转变,从学理上的单纯权力关系转变为更为广泛的政治生活内涵。有学者认为,政治监督是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并且为其服务的制度安排,是为保障政治理想、政治任务、政治目标的实现[3]。也有学者认为当下中国政治监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监督,主要以党的规章制度为准绳,各级党组织和纪委对政治权力主体行使政治权力过程中的规范性检查、监督活动[4]。从政治监督的实践角度而言,政治监督就是督促全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贯彻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5]。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政治监督的第一要务是“两个维护”,根本目的在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政治监督已具有更加严肃的政治属性,成为各级政府、党组织严肃的政治生活主题。
高校政治监督是政治监督在高校党政系统的覆盖、延伸、拓展、体现,是新时代富有中国特色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的领导是高校办学治校的首要前提,高校治理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政治监督是高校治理的重要内容,强化政治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政治保障。高校政治监督的主要目标在于强化党的领导、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意识形态等重要工作方面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一要务同样为“两个维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并将其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进程当中,而建立完善政治监督同样是高校完善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任务。完善高校政治监督在于推进高校政治监督具体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高校领域向纵深发展,结合高校政治生活特点紧密围绕监督什么、谁来监督、怎么监督等根本问题形成体系结构,在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制度建设与执行、同级监督与监督下级、纪检与巡察等方面形成严密工作机制与组织体系,构建起牢固的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校政治根基。
高校政治监督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校政治监督应始终遵循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基础的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高校政治生活的反映与体现,表现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
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而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保持这一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最大优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全面加强政治监督,敢于直面自身存在问题,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修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不断建立健全党和国家政治监督体系、机制,推进中国共产党始终在新时代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是新时期政治监督创新发展的重要场域,强化高校政治监督是高校党组织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内在要求,体现了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优越性。高校组织育人是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有丰富的育人内涵,在高校政治生活领域体现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思想引领、教育引导、凝聚师生的政治核心作用。
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属性的必然要求。政治属性是政党的基本属性,政党赋予自身政治使命的基本要务是围绕自身政治目标,形成政党组织强大政治能力,在政治生活中能够充分发挥政治功能,不断筑牢政治生活领域的政治根基。因此讲政治就成为政党政治的鲜明特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增强自身政治属性,锻造出了强大的政治能力,坚决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政治属性是导致政治能力建设的必然结果,讲政治成为政治生活严肃议题,政治纪律是党组织及其成员的首要纪律要求。政治监督是强化政治属性、增强政治能力的必然环节,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表现为“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6]。强化政治监督是政党增强政治属性、增长政治能力、涵养政治生态、促进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特征,是富集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知识传播场域。政治属性规定了高校办学治校的政治方向,规定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政治监督是高校党组织政治建设的重点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属性的必然要求。
提升高校政治监督效能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践需要,是高校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新时代高校改革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都需要构建完善政治监督体系,为高校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政治保证。
一是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其重要的目标在于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将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推动高等教育适应中国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国特色和现代大学制度是这一实践的显著特色,根本上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也关切高校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指向了更好坚持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切实提升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效能,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高校改革发展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因此,建立健全高校政治监督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应有之义,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鲜明标志,是高校办学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保障。完善高校政治监督制度构建,重在推进高校政治监督制度体系化建设,着重在监督制度、问责激励制度、政治素质教育培育制度、监督能力提升制度等方面创新发展。建立高校政治监督的系统性制度文件,推动统一、协调、有高度的顶层设计,明确高校政治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方式、监督对象、监督成果运用等,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形成政治监督合力,实现高校政治监督的具体化、程序化、常态化。有力的政治监督能够确保高校改革发展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好地保障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高校政治建设的现实需求。完善的政治监督制度是高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是高校治理能力在政治生活领域的重要表现。
二是高校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实践经验的创新性转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实现了大幅提升。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发展完善,特别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个高校领导体制在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在高校的全面领导,为高校稳步发展提供了政治定力。在高校改革发展过程中,校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院系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高校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实践经验充分表明,只有高质量党建才能引领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党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治建设高质量,政治监督完善完备。在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过程中,在高校党组织政治建设、高校巡视巡察工作、高校干部政治能力建设、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诸多有益经验,为持续提升政治监督工作质量提供了坚实经验基础。面对新时代高校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在已有政治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完善高校政治监督工作,推进高校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把党的领导贯穿高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确保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新时代高校政治监督要紧密围绕党的领导,构建多元协同监督体系。校党委切实履行全面监督责任,纪检监察部门重在专责监督,完善党的职能部门监督、院系党委监督、基层支部监督、党员监督协同配合机制。根据高校监督对象工作内容特点,夯实各监督主体职责,坚决落实“一岗双责”,防止各自为战、推诿扯皮,增强政治监督工作协同性,破解工作机制不畅问题。
三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这是高校党组织与其他领域党组织工作内容上的显著差别,也对高校政治监督在监督领域、内容、环节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政治监督需要突出监督的重点内容,要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党中央关于政治监督工作的总体部署,把牢“两个维护”根本任务,结合高校育人实际推动高校政治监督工作的具体化、精准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质量落实,必须结合高校教育工作实际情况,强化政治监督工作,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坚决做好“两个维护”。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统领课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学术研究的政治立场,把牢新进教师政治关口,推进专业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充实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升党务工作队伍能力与水平。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要求更高水平政治监督工作,这也展现了高校政治监督工作的特殊性质。
高校政治监督一方面传承政治监督的一般要求,另一方面又有内在特殊内容。新时代强化高校政治监督,在理论层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的必然要求;在实践层面是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是高校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实践经验的创新性转化,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对强化高校政治监督内在逻辑的深刻理解,是强化 高校政治监督逻辑起点,也为持续优化高校政治监督工作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