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

2022-02-26 14:39:05刘冬冬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组织生活党务学生党员

刘冬冬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

刘冬冬

[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高校学生党支部聚集了高校学生中最先进的分子,其建设水平与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息息相关。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要求,规范支部组织设置,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健全组织生活制度,保证高校学生党支部作用的发挥。

高校;学生党支部;支部建设

党中央对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高度重视。[1]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以建党百年为契机,坚定不移实施“百年行动”,提升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质量,强调要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进一步强化教育系统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2]2020年,《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出台,强调了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3]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学生党支部建设是否强大,直接关系着大学生党员能否顺利完成党的任务、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是提升学生党支部战斗力和组织力最根本的途径。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九大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放到了更高的地位,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要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广大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勇于探索、积极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4]支部的建设更加合理,党务工作者的能力越来越强,工作条件和制度逐步完善,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领地不断夯实,党员发展程序更加规范,党员质量不断提升,支部“三会一课”的开展更加富有特色、形式更加多样,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5]学生党员已经成为高校优秀学生的典型代表,在学校学习成绩、生活作风、志愿服务等方面发挥着榜样带头作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等的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一些高校学生党支部出现了对当前形势和任务不适应的情况。高校学生党支部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支部新老党员更替频率高,“00后”学生党员迅速成为支部的主力军,“00后”和“90后”学生党员在个性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对基层党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部分党务工作者在处理支部工作时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管理方式不能与时俱进。[6]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薄弱逐渐凸显,发展也面临着重重阻碍。[7]

(一)支部组织设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学生党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断提升,规模的扩大对支部组织的设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设置应从支部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党员群体数量大、流动性强、专业范围广等因素,对支部组织进行更加优化的设置,以保证支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部分学生党支部人数过多,正式党员太少。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设置学生党支部时,都会以院系为单位,每个院系设置1-2个党支部,然而许多高校一个学院的学生党员数量就达到100名,甚至超过100名,支部处于“满载”或“超载”状态;另外,高校学生党支部正式党员数量少,且绝大部分正式党员都为毕业班学生,学业和就业压力大,许多需要正式党员主导的任务无法顺利完成。这种党支部设置模式,既不便于管理,又不利于党员之间互交流,导致许多工作流于形式。

二是学生党支部的设立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设立主要有分专业设立、分年级设立和分学历层次设立等三种模式,都是基于便于工作开展设立的,但未充分考虑“00后”学生党员的特点。新时代的学生党员,个性鲜明,特点突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范围不再单单拘泥于课堂和自习室等传统地域,不少学生党员在社团、协会等学生组织中也非常活跃,在进行支部设立时,并未充分考虑这一情况,不利于支部详细了解党员的思想状况,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来服务师生。

三是缺乏必要的流动党员党支部。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形势等影响,近两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许多毕业生在毕业之后仍处于实习或求职状态,往往不能按要求参加组织生活。许多高校毕业生党员不得不将党组织关系留在学校,而少有高校设置流动党员党支部,对这些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非常困难。

(二)党务工作者力量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学生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管理难度增大,对党务工作者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部分高校将大部分力量都集中在教学科研上,对学生党建重视程度不够,对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的力量投入不足,限制了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

一是缺乏经验。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党务工作者是年轻的辅导员和高年级学生党员,缺乏党务工作经验,理论水平有局限,开展工作时受到的限制比较多,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学生党支部事务相对较繁杂,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活动和实践活动工作量均较大,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和管理显得难度更大。

二是精力不济。辅导员和高年级学生党员在支部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都非专职党务工作人员。辅导员还面临着学生就业、团委、资助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高年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和考研等多方面的压力。在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上面,他们往往无法投入充足的时间,也没有精力系统学习党务理论。

三是能力不足。相较于专职党务工作者,辅导员和高年级学生党员在开展党建工作时往往表现出业务能力不强、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由于时间和精力受限,高校学生党支部基层党务工作者能力提升较慢。

(三)组织生活效果

高校学生党员的价值观处于易变的阶段,组织生活是进一步提升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培养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平台,积极参加组织生活也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要想落到实处,达到效果,必须力戒形式主义,结合实际创新开展组织生活。目前,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效果不理想,多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生党员对组织生活不感兴趣,参与积极性不高,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从而削弱了学生党支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一是组织生活形式缺乏创新,吸引力不强。部分学生党支部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如照本宣科读文件、流于形式开座谈会和讲座等。这些方式能够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效率低下,比较被动,且参与度不高,无法达到好的学习和教育效果。思想更加开放、思维更加活跃的“00后”学生党员,更喜欢接受形式更加新颖的组织生活形式。传统的组织生活方式无法吸引新时代的党员,组织生活的意义目的大打折扣。

二是组织生活组织人员单一,民主度不高。不少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筹备和组织,基本是支部委员负责。学习和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单向教育宣传,其他学生党员基本只是参加组织生活,未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组织生活成了支部委员会的“一言堂”,民主度不高,组织生活渐渐形式化。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对策

面对挑战,必须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水平,对支部的管理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坚定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规范支部组织设置

针对支部设置不够优化的问题,需充分考虑支部设置的人数、特点和工作开展的需要。一是考虑党员的专业和年级特点。低年级党员人数较少,学习任务较重,将党支部按照中低年级专业联合进行设置,更有利于专业内不同年级的党员进行交流和开展工作;高年级党员人数较多,支部工作任务较重,将支部按照同年级不同专业联合进行设置,更有利于高年级党员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尤其是毕业生事务服务工作。二是将支部设置与其他学生组织结合。将党建工作扩展到高校社团、公寓、学科团队等领域,按照“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原则,将分散的党员集中起来,便于充分了解党员的思想状况并发挥他们的作用。三是设置流动党员党支部。已毕业但仍将组织关系保留在学校的党员,应统一集中,专人管理,并根据流动党员特点开展学习和教育活动。

(二)加强工作队伍建设

扎实的工作队伍是党支部顺利完成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要将支部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就必须秉持“高标准、严要求”,抓好队伍建设。首先要配齐支部委员。足够的人力保障是做好学生党支部党务工作的前提,必须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等相关规定,选拔组织纪律性强、群众基础好的老师和高年级学生党员担任支部委员,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其次要提升党务工作能力。支委选拔后,要采用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对支委进行工作重点、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的培训。最后要激发队伍工作动力。减少其他事务性工作量,改善工作条件;创造外出学习深造条件,提升党务工作能力;建立健全表彰评先制度,对工作突出的党务工作者给予表彰。

(三)健全组织生活制度

组织生活是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党性修养最直接、效果最佳的方式,必须坚守组织生活这一重要阵地。首先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制度。把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和定期开展组织生活会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学生党员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通过落实各项制度来促进支部成员之间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使组织生活落到实处。其次要创新组织生活的开展形式。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方式方法,应充分了解学生党员的意见和想法,在传统“听、说、坐、写”的方式上,对组织形式和开展方式进行创新,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保证组织生活的效果。

[1]李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4):133-135.

[2]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 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101/t20210108_509194.html.

[3]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意见,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 /s5147/202005/t20200514_454042.html.

[4]宋志青. 新时代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D].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2020.

[5]余倩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J].学理论,2020(12):105-107.

[6]王思琦.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党史博采(下),2021(04):25-26.

[7]高霞.高校学生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质量评价机制探析[J].大学教育,2021(04):179-182.

长江大学社科基金(学生工作研究项目)“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cxyz06)

(责任编辑:张宝岭)

猜你喜欢
组织生活党务学生党员
市政府召开党务会议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3:50
一图读懂党的组织生活该如何过
如何过好党的组织生活
支部建设(2019年11期)2019-05-17 07:50:32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黔南州文联党支部与新寨村党支部召开双向组织生活会
夜郎文学(2017年4期)2017-09-17 09:35:30
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支部组织生活会
大力推进地方党组织党务公开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05:3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