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探析

2022-02-26 14:39:05于云飞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校园体系

于云飞

高校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探析

于云飞

[浙江大学安全保卫处]

加强新时代高校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是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的应有之意,也是保障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阐述高校安全治理的时代内涵,分析当前高校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从“一体化”安全治理生态、“法制化”安全保障体系、“数字化”安全整体智治、“专业化”安全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实施路径,以期为提升高校安全治理能力提供思路。

高校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

高校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百年变局、复兴全局、时代新局相互融合,全球化大趋势与逆全球化回头浪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挑战不断增多,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一系列新特征新要求。如何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变局中加快提升高校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水平、保障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一、高校安全治理的时代内涵

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安全治理工作内涵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开放的胸襟拥抱世界,积极融入全球化发展浪潮,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生产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校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安全治理的主要任务聚焦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治安环境,筑牢师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防护屏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系统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强调坚持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擘画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整体布局,实现了对传统国家安全理念的重大突破,拓宽了高校安全治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为做好高校安全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统筹国内国际和发展安全,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作出了重要部署。面对更为复杂的形势、更为严峻的挑战、更加光荣的使命,高校安全治理工作应当进一步坚持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统筹传统校园安全和非传统校园安全,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园。

二、当前高校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依法治理的制度供给困境

法治作为安邦固本的重要基石,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校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断增加、受到的关注度不断增多、师生对平安校园的期待也不断提升。立足新时代,高校安全治理在秩序管理、后勤保障、舆情应对等方面,在涉外涉密、科研管理、信息隐私、生物医疗等领域面临新形势新挑战。虽然国家和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为校园安全筑起了一道防护屏障,但不可否认,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无全面有效的指导当前高校安全治理工作;校园安全法处于缺位状态,相关安全条款分散在各个法律和行政规章之中,高校安全治理长效机制难以形成,缺乏必要的合法性、强制性与规范性。[1]

(二)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困境

高校安全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关注度高、影响面大。现阶段,高校安全治理工作内容已经从原先的传统安全拓展为涉及政治、意识形态、网络安全、信息保密、综合治理、食品卫生、生物传染等多个领域,治理主体从“单一”向“多元”转变。虽然高校建立了相应的工作部门和议事机构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在面对突发应急事件时也会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或者工作专班,极大地提高了协同处置效率。但在校院两级安全治理、校内校外部门联动、异地跨区互联互通、风险隐患防范化解等常态化安全治理过程中仍存在薄弱环节。学校安全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院系安全工作的微循环有待进一步畅通,院系内部治理体系和责任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多校区同质化治理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政府、高校、社会和师生等治理主体间仍存在职责权限不清、信息互联不畅、资源共享不够、协调联动不足等情况,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效能有待进一步释放。

(三)智慧治理的数据赋能困境

新一轮科技创新和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持续推动高等教育变革发展。各大高校主动适应安全治理工作要求,健全安防体系,完善技防设施,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逐步推进“智安校园”建设,提升数字治理效能。但由于缺乏“集成化”综合安防信息平台,部分安防软件之间系统不兼容,数据信息无法实现联通共享和统一管理;由于缺乏“一体化”智慧安防数据系统,部分安防数据“单兵作战”“彼此独立”,难以整合形成精准、高效的信息情报,事前分析预警、事中科学决策和事后闭环处置缺乏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由于缺乏“扁平化”安全治理指挥体系,部分应急处置举措无法第一时间得以落实,数据效能无法得以充分发挥。

(四)专业治理的人才匮乏困境

高校安全治理工作离不开安全保卫干部,推进新时代高校安全保卫干部高素质专业化发展是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虽然高校安全保卫队伍整体实力在不断提升,但由于组成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年龄结构相对老化、性别结构相对失衡、发展空间相对局限,安保队伍整体结构并不合理,治理成效难以显现。[2]与此同时,面对日益复杂的安全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高校安全治理也发生诸多变化。理念方面,已经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治理模式方面,已经从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转变;治理手段方面,已经从传统“人工治理”向现代“科技治理”转变。由于安全保卫队伍建设步伐较为缓慢,在业务功底、服务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较为薄弱,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高校安全治理的高标准严要求。

三、高校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路径

(一)打造“一体化”安全治理生态

高校安全治理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学校党委对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统筹发展和安全,建立健全覆盖全领域、多层级、立体化的安全治理架构。要厘清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行动边界”,深化“一元多核”治理主体结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安全治理共同体。要优化校院两级安全治理模式,加强校级安全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推动院系完善内部安全治理体系,提升院系安全治理的创造力和执行力。要构建以校内联动为主体,校内校外多渠道全方位联动的治理格局,实现安全治理工作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综合,切实提升安全治理工作整体效能。

(二)健全“法制化”安全保障体系

新时代高校安全治理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强大后盾。国家应根据高校安全治理实际情况,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集约高效的校园安全法治治理体系。要坚持校园安全法律法规设立与修订同步推进,加强校园安全立法工作,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要结合自身特点构建常态化安全法治治理体系,推进制定校园安全治理规章制度,依据确定的规则和程序解决矛盾和冲突。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创新方式方法,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氛围,培育师生遵法守法的法治思维。

(三)推进“数字化”安全整体智治

坚持“大数据+智能化+大整合”,科技赋能实现校园安全整体智治。一是深化技防建设,做实智能支撑。提升综合治理、交通消防、涉外涉密、实验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技防数字化建设水平,迭代升级安防设施,健全安防管理系统,不断夯实技防治理基础。二是整合信息资源,做强智能研判。构建扁平化校园安全指挥体系,建设数字型、集成化综合安防信息平台,打造“校园安防大脑”,将各类信息数据转化为信息情报,为分析研判、事前预警、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三是破解治理难题,做优智能管控。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发挥数字治理效能,采取基于实体化运行、常态化巡查和精准化研判的管控模式解决困扰校园安全治理的“老大难”问题,用“微改革”推动“大安全”。

(四)培育“专业化”安全人才队伍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构建多圈层安全保卫队伍。一是深化核心层安保干部队伍建设,持之以恒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开展包含危机处置、专业技能、公文写作、国际化能力等专题培训,不断提升改革攻坚、科学决策和应急处突能力。二是培育紧密层安全专业教师队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引领,开展前瞻性研究和综合性防范,培育高素质复合型安全专业人才。三是打造专业化应急处置队伍,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加强实操演练,分类分线开展涉意识形态、综合治理、信息安全、生产安全、学生安全、实验室安全等培训,掌握应急处置基本要领和现场救援重要技能,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推进高校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时代所需、高校所急、师生所盼,也是保障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前瞻性思考、整体性布局、系统性考虑和协同性推进,坚持“一体化”理念、“法制化”保障、“数字化”赋能和“专业化”治理,着力增强高校安全治理能力,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1]徐明春.非传统安全视域下高校安全治理困境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6):9-12.

[2]陈浩.新时代高校保卫干部专业化发展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1(06):42-44.

(责任编辑:杨书元)

猜你喜欢
校园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中国外汇(2019年17期)2019-11-16 09:31:14
Q爆校园
再见,我的校园
南方周末(2018-06-28)2018-06-28 08:11:04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开心校园
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体系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3:18
爆笑校园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