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晖
高校食堂信息化建设应用研究
林 晖
[泉州师范学院]
高校食堂作为展现后勤服务水平和质量的重要窗口,不仅承担着为师生服务的责任,也是展现管理育人的重要载体。[1]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食堂信息化平台凭借着信息整合共享、与用户良好的互动等功能,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后勤管理者的青睐。文章主要阐述了高校食堂信息化建设对于提升后勤服务质量的意义,并对食堂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及应用进行探讨。
高校食堂;信息化建设;后勤服务
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高校后勤服务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变化和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主动创新服务理念、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促进后勤服务逐步向包容多样化、满足差异化的现代高质量后勤服务转型。高校食堂信息化建设,就是加强后勤服务供给能力,推进智慧后勤建设的重要举措。
食堂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搭建共享化统一数据平台,平台集合原材料采购管理、明厨亮灶、水电气等能源监测、大数据采集分析、点餐订餐、营养膳食搭配等功能。信息化平台的优势体现在成本管理上,可以监测原材料采购价格变化,让经营者调整采购计划。对用户爱好进行分析,引导经营者调整菜品,减少餐饮浪费。体现在安全管理上,可以对原材料采购及库存进行溯源管理,并根据原材料采购日期科学安排出库时间,避免过期食材。同时对食堂加工制作等关键环节进行留痕监管,对水电气等安全运行进行预警,可以大幅度提升食堂的安全防护水平。体现在便捷服务上,可以让用户提前通过平台进行点餐,让经营者有效缓解美团等外卖平台对校园食堂行业的冲击。便捷的移动支付和用餐情况查询等功能,能有效缓解疫情防控形势下食堂高峰期就餐拥挤的问题,管理者可以更好地维护校园生活秩序的稳定。
高校食堂作为后勤服务的重要窗口,传统的以饮食保障及食品安全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美好校园生活需要。食堂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凭借使用便捷、响应迅速、沟通便利的特点,不仅为经营者、管理者、师生三方搭建起协作沟通的桥梁,还能不断增强饮食服务供给能力,充分满足师生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背景下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转变带来了契机,智慧后勤建设越来越受到各高校重视。食堂信息化建设,将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与服务相融合,能够消除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优化运行机制,提高经济效益,提升饮食服务保障的能力和效率,是构建便捷、智慧后勤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食堂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高校食堂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如成都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大学等院校的智慧食堂,集合ERP管理、中央厨房、互联网平台、移动支付等功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餐饮浪费的现象得到遏制,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也有不少高校仍旧采用人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不高。主要原因如下。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大部分高校食堂采用社会化经营模式,引进第三方餐饮服务企业。对于食堂经营者来说,经济收益是影响驱动力的第一要素。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食堂自身具有的公益属性导致食堂经营利润本就低于市场水平,而食堂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的成本又比较高,给经营者带来的更多是隐形成本的节约,如企业形象、安全保障等无法第一时间显现的收益,导致食堂经营者投入信息化建设的意愿不足。
随着信息化校园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校园网络综合服务平台,比如财务管理系统、便捷支付、信息管理系统、报修平台、建筑电气火灾预警等等。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系统平台跟食堂信息化建设的有些内容其实是一致的,比如便捷支付系统、电气火灾预警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都可以共用共享,能减少食堂信息化建设成本投入。然而目前很多高校都存在系统平台相互之间联系少,开发深度不够,没有搭建起“一体化、一站式”服务,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
由于食堂管理工作面对的范围广且细,对于信息化建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求比较高。食堂信息管理系统集合了多种管理模块,对于操作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会比较强。[2]对于食堂经营者来说,企业自身不具备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员,购买信息化服务后,又要引进相应人员并进行培训,增加了人力成本。对于校方管理者来说,食堂一般由学校后勤部门监管,而信息化专业人员又一般配置在网络管理部门,后勤信息化队伍建设滞后,这些都影响了食堂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教育部提出要以信息化为主导,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3]因此,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与校园餐饮等生活服务管理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趋势。
智慧食堂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基础,构建ERP管理系统以及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覆盖采购及库存、生产销售、用户服务等关键环节,实现食堂成本控制科学化、财务结算自动化、生产操作透明化、用户服务智能化、膳食营养管理健康化,科学全面地提高食堂饮食供应、安全生产的保障能力以及服务质量水平,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落实以师生为本的品质校园建设的重要举措。
食堂信息化建设,通过对采购、生产、销售、用户意见、运营等关键环节的监控和核心数据的收集,为校方管理者决策提供科学支持。比如我们通过采购系统,可以及时地收集到市场原材料价格的涨跌情况,给保供稳价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通过用户意见反馈,我们可以及时督促经营方改进服务质量。通过财务管理系统,我们可以清晰地判断食堂的盈利水平,为以后食堂经营权承包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明厨亮灶,我们可以让用户一起监督食堂生产环节全过程。依托信息化平台,不仅给我们管理带来便利,还能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决策水平,提高后勤服务的形象。
随着5G网络的普及化,其网速快、低延迟的技术特性,消除了食堂信息化平台与手机终端深度融合的技术瓶颈,食堂信息化平台将以手机服务终端的形势,含括更为丰富的业务应用和信息服务功能,给用户带来更为贴心迅捷的服务体验。
在食堂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的食堂运行模式,建设的路径不同。对于食堂自营的学校来说,信息化建设只有跳出后勤一亩三分地的固有思维,从学校层面作出整体规划,才能解决信息化各项布局各自为政的不利局面。在学校总的规划中,明确食堂信息化建设的功能定位,由网络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具体实施,根据食堂信息化的功能需求,优先整合利用校内现有资源以及预留端口接入,后勤部门通过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培训专业系统操作人员来确保食堂信息化建设后的运营维护,各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发展合力,确保食堂信息化系统的高效有序运转。对于社会化经营的食堂,学校可以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经营权招标的要求,后勤部门与网络部门对经营者的建设方案进行审核把关,确保系统功能符合学校要求,并预留学校一站式服务平台接入端口,以便后期为师生提供更为便捷服务,同时有利于学校统一管理。
食堂信息化建设应当满足经营者、管理者和用户的核心需求,主要反映在降低成本、提高安全监管能力、为师生提供贴心便捷服务上。
1.手机终端APP
数字校园的目的是为师生提供更为便捷、智能化的服务体验,满足师生多样化的需求。随着智能手机成为00后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工具,食堂信息化平台应当以手机终端APP为服务平台,重视APP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建设,这样才能更便捷地为师生服务,给师生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2.食堂原材料采购管理系统
原材料采购管理系统可以详实记录每批次原材料采购的供应商、资质、采购日期和食材检测报告等采购信息,确保采购材料全程可溯源,提高食品安全质量。同时对于有条件的高校来说,系统还可以预留端口对接地方政府食品采购平台,实行大宗采购,降低经营成本。
3.库存管理系统
采用 RFID 电子标签技术建立食材出入库、保质期等时间信息及数量等数据库,系统实时反映原材料使用情况,帮助经营者分析消费者的消费数据,科学调整采购计划,并能合理安排库存材料出库时间,避免过期食材,降低经营成本。
4.互联网+明厨亮灶
“互联网+明厨亮灶”是对原有的“明厨亮灶”建设的进一步升级,依托原有安装在后厨加工制作场所的监控设备,采用网络信息传输技术,使得监管部门和师生家长能够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实时查看食品加工制作。“互联网+明厨亮灶”,能进一步提高经营者的自律水平,有效维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5.订餐及结算系统
在手机APP上,开发外卖订餐功能,不仅可以充分满足师生多样化的就餐需求,增加收入,还能缓解就餐高峰期的供餐压力,减少人员聚集接触风险。同时APP可以与微信、支付宝、完美校园等线上支付功能相结合,为师生提供更为便利的人性化服务。
食堂信息化建设应当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来明确建设需求,并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成熟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定制及开发,使建设方案经济合理。如简单的功能可以充分借助学校信息专业的技术力量自行研发,支付结算功能可以借助银校合作来完成,网上订餐功能可以通过与美团、饿了吗等成熟企业洽商合作,在其系统里面开设学校食堂商户专版,比较复杂的系统可以采用服务外包模式。在最终系统整合应用时,应确保系统各项功能之间接口要能开放解耦、共享应用数据,以便满足未来应用扩展的需求。
在新发展阶段形势下,师生日益增长的美好校园生活需要与后勤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后勤整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与现代大学的发展要求仍有差距,后勤服务对象需求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的发展趋势。食堂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服务精细化管理水平,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为后勤服务逐步向现代高质量后勤服务转型提供积极尝试。
[1]郎显锋.信息化建设在高校食堂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9(17):68.
[2]周敏.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12):168-169.
[3]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J].现代教育技术,2021(04):126.
(责任编辑: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