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上嵌工匠、赛证一体化、基地生产化”的园艺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2022-02-26 09:36:29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赵秀娟杨青焕奚志芳吴世军林秀灵张金云
广东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园艺工匠基地

文/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赵秀娟 杨青焕 奚志芳 吴世军 林秀灵 张金云

工匠精神最早由我国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提出,指在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是从业者的一种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1]工匠精神是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智造强国的内在支撑[2],是有效提高企业产品质量与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法宝[3],是新时代“三全育人”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4],是学生创业、就业和个人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5]目前,我国已完成工业化,世界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不多,因此,为社会培养人才,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实训实践等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6]

2019年,国务院颁布了“职教二十条”,实施“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通过创新实践教学,真正把职业技能考证、职业技能竞赛应用于实践教学,实现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变,实现“赛证一体化”实践教学,促进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7]

“证课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赛课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8],“赛”是“教、学、做、证”的有机补充,能够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改的教学目的[9],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显著提高,丰富了教师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教学水平明显提升。[10]“赛证一体化”有利于教学方式从以注重理论教学转向以实践教学为主;教学组织形式更好体现工学结合,实现“教学做”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实践教学从传授理论知识转向注重职业技能训练;最终实现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向“以证代考、以赛代考、赛证一体”转变。[11]

基地生产化,是指倡导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需求,完善实训基地条件,探索实训基地职业环境。[1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关键环节。[13]当前,很多高职教师为应届毕业生,企业生产工作经验缺乏,理论不能与实际相结合。当从事应用型职业教育时,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就充分地显现[14],难以将本专业教学目标、人才培养和行业产业发展实际相结合,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实践教学和基地生产无法有效结合,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15]针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养护成本高、实训效果不好等问题,基于产学研结合视角,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教学、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相结合的运行模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有现实意义。[16][17]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以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教学现状与趋势、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教改的亮点及成效等方面进行探索,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教学现状与趋势

传统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对新技术了解程度不足,专业技术还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难以实现精准培养、对标栽培的愿景,这无形之中也加大了学生的就业难度。[18]

目前,国内外园艺行业飞速发展,新种类、新技术、新应用、新方法等层出不穷,对高水平园艺人才的需求则越来越大,为高职园艺等专业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19]

作为教学基本单元的课程层面,其教学改革要紧跟当前园艺花卉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实践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岗位要求和生产实际,激励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构建田园综合体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首先,面对高职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工匠精神难凝聚等瓶颈,结合校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优学院”教学平台,发布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同时,引工匠进课堂,让学生线下与大师零距离接触,实现线上线下混合与动手能力提升、工匠精神培养的良性结合。

其次,政府层面已取消“花卉工、插花员、花卉园艺师”等职业资格考证,但面对高职“双证毕业”、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人才需求,引入国际水准的德国FDF花艺师考证,让师生参与国内外赛事,可践行以证促学、以证促赛、赛证一体、对标国际。

第三,实训基地使用单一化导致实践教学成本高,因基地无产出而不能反哺教学投入,故把科研、生产引入基地,既满足学生实训,又能出成果、创收,实现基地利用的最大化。

三、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精准施策

花木栽培技术、森林植物、家庭园艺、中国名花鉴赏和花文化赏析、花文化等教学资源有相关性、互补性,采用“打包法”发布至网络平台,供学生线上学习;而实训则线下引进工匠大师进课堂,打好“线上教学+实践教学+工匠精神培养”组合拳。

2.一箭双雕

把比赛、考证融入教学,紧跟大湾区人才需求,对接国际标准,引入“德国FDF花艺师考证班”,并输送师生参加国内外赛事,一举两得。

3.创新创收

创新基地使用方式,结合高职实用性人才培养,强化学生生产性实训,实现基地生产化与科研融入和成果转化,以研育创,创收反哺教学,实现实训基地良性循环。

四、教学改革的创新点

1.线上教学与工匠精神培养嵌合

利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优学院”教学平台,以线上学习为引领,结合线下实训而引工匠进课堂,实现线上线下混合与动手能力提升、工匠精神培养的良性嵌合,探索“精品课程线上教学+线下实训引工匠”混合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技能考证与竞赛比赛融合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资源建有技能考证系统、竞赛系统,并引入国际水准的德国FDF花艺师考证,让师生参与国内外赛事,摸索“技能考证+竞赛比赛”赛证一体模式,提高“双证率”和对标国际,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人才需求。

3.实训基地与生产科研结合

打破实训基地仅用于实践教学的局限,把科研、生产引入基地,既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又能培养学生双创能力,同时师生科研能出成果,又有创收来反哺教学投入,形成“实训+生产+科研+创收”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基地利用的最大化。

五、教学改革成效

1.线上嵌工匠

以花木栽培技术精品课程为基石、工匠进课堂,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花木栽培技术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优学院平台)线上学习超20万人次的基础上,结合线下实践教学,举办了苏丽思国际花艺传承班、胡晓娃中国传统插花传承班、黄仔中国杯冠军花艺传承班、陆志泉岭南盆景非遗文化传承班,200多名学生参加培训,真正培养工匠精神,是人才培养创新的亮点与成果。

2.赛证一体化

以证促学、以证促赛、赛证对标。对接国际标准,举办了2期“德国FDF花艺师考证班”,德国、新加坡、香港花艺大师授课超28天,40名学生和6名教师取得全球公认的三大花艺从业资格证书。同时,师生花艺作品在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级A类)获特等奖6个、金奖8个、银奖5个、铜奖4个,省赛获二等奖3个,国省级行业赛获奖22个,是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际水准的标志性成果。

3.基地生产化

依托省林业厅“林果创新平台建设”、省教育厅“广东现代林业公共实训中心之园艺生态创意园”,校级林果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休闲农业创意园、特色林果林药示范性实训基地、粤西林果实践教学基地,打造“教学+科研+生产+双创”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以研促教,以研育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园艺团队近3年承担省级科研项目12个、累计经费1450万元;园艺作物(葡萄)已创收53.4万元,蓝莓、无花果、澳洲坚果、肉桂、石蒜等科研成果正在转化中。为此,每学期对园艺技术、休闲农业专业学生开展专题培训,涉及内容有石蒜、油用牡丹、肉桂、厚朴、无花果等科研项目,以“种植技术培训班”形式进行,强化了学生技术技能。

一方面是科研内容与成果作为教学案例、教材、微课、实训项目等教学资源,反哺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以研促教”。

另一方面是科研项目进创业工作室,学生在研发新产品、攻克技术壁垒过程中,实现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培养。并鼓励学生自主研发、申请专利、创新创业,实现“以研育创”。

再者是开展新型农民培训,进行新产品、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的推介,为产业注入新动能,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通道。

六、结语

通过线上嵌工匠、赛证一体化和基地生产化的园艺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以期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技能竞赛、双证书率、实训实践、职业素养、产教融合、社会服务等多方面进行有机融合,探索适合农林类专业发展的新路径、新方式、新模式,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为行业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园艺工匠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8:10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工匠风采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园艺系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园艺
小太阳画报(2019年4期)2019-06-11 10:29:48
我的基地我的连
我和园艺村的约会
学生天地(2017年8期)2017-05-17 05:50:03
工匠赞
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 21: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