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杨凝希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推动技工院校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事业迈上新的台阶,本文提出开展“文化实践课”教学尝试的建议。
“文化实践课”教学是指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将思政教育落实到学生文化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各项活动推动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认知度和认同度的文化自觉,使其成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文化实践课”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过程,具有直观性,学生感触性强;具有互动性,学生参与性强;具有计划性,校方可控性强,既是思政教育课堂教学在课后的一种延续,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人生阶段,需要园丁精心栽培,并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目前,广州各技工院校开设的思政课教学总体呈现“三少”状况:一是科目较少。例如初中起点三年制中级班开设思政课3门,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级班开设思政课3门,高中起点高级班开设3门,只“根据需要”开设。二是内容较少。3门主导课分别为“道德法律与人生”“经济与政治常识”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课不做是否开讲限定。三是时数较少。3门主导课3年加在一起的教学时数不超过100,平均每年36课时都达不到①。上述现象导致思政课堂教学在内容上难免“蜻蜓点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功效。因此,积极开拓思政教育的“辅”渠道作为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补充和完善,科学论证、精心设计技工院校“文化实践课”教学系列课程,成为新时期技工院校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的必然要求。
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健康生活的要求和体现,涵盖了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才能集中反映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学生的文明素养,而思政教育在帮助学生建立理想信念、培养爱国情怀、铸就工匠精神、涵养优良品行等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如何打破思政教育课上课下界限,寓思政教育于校园文化生活中,使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校园,“文化实践课”提供了载体和平台,不仅可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
继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后,“大思政”教育格局更加深入人心,要求从相关部门的机构设置、领导责任、工作制度、目标任务等方面齐头并进,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盘活各校优秀教育资源,实现各校优秀师资共享,努力开创技工教育思政课教育新局面。据此思路,将“文化实践课”教学纳入技工院校思政教育范畴势在必行。广州市人社局计划开展“红棉”思政课大讲堂,内容涵盖思政、历史、文化,以及专业理论等,其目的也在于为各技工院校学生提供思政课堂教学之外的人文社科知识,以期通过群策群力、共建共享、互教互学、相互促进,构建广州市技工教育“大思政”教育格局,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思政教育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
目前,广州市各技工院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实践课”,例如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的“广府班”、广州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的微课堂“文化周末”等,还有一些思政类选修课。总体上各自为政,随意性强,缺乏系统、规范的要求。
为使校园“文化实践课”教学常态化,形成“大思政”教育有效机制,有必要从“文化实践课”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做好顶层设计,以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一是传统文化类。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列为实现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和重要桥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血脉,是我们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必备要素。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徜徉,陶冶性情,涵养品味,滋生民族归属感、自豪感。具体内容有习书法、唱戏曲、吟诗词、练武术、品茶道。
二是历史文化类。广东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发源地,又是当代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提供了向学生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教育的丰富而生动的教材。重踏先辈革命足迹,可以激发学子爱国情怀,励志传承振兴中华事业;考量中国崛起的现实,唤起学子们的时代信念,努力建设民族复兴大业,“文化实践课”教学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具体内容有观文化名胜、踏革命足迹、观改革成果、品家乡变化等。
三是企业文化类。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文化实践课”教学规划中,有利于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在以企业文化攻于传“技”的同时,加大传“文”的力度,进一步向学生展示企业优秀的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展示严格、规范、标准的生产管理制度以及从产品制造流程中凝练出的规矩意识、工匠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又红又专”的现代企业人才。具体内容有进企业观产品、企业家座谈会、大赛展成果等。
四是社会文化类。“文化实践课”教学强调实践性,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了解社情、体察民意、服务社会、学习担当。具体内容有观名园遗迹、看博物馆展、察社区街道、做志愿服务等。
五是专题讲座类。如企业家报告会、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汇报会以及思政专题讲座等,作为思政教育主渠道的一种延伸,不仅可以加大思政教育的信息量,增强思政教育信息的传播力度,也是思政教育常见的方法之一。
上述教学内容,各校可根据需要将其进一步细化,如第一类“唱戏曲”可为“广东粤曲”;第二类“走革命足迹”可为“广州革命圣地”;第三类“观产品”可为“广汽车展”;第四类“学习考察”可为“广府文化考察”等。
一是融入式教学法,即将思政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教育融合起来,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达到两者同步提升的目的。具体方法见表1。
表1
二是并列式教学法,即与课堂教学并列展开的课后教学活动。具体见表2。
表2
执行力理论认为:“执行是一种纪律,是策略不可分割的;执行是企业领导人首要的工作;执行必须成为组织文化的核心成分。”据此要求,将“文化实践课”教学付诸实施,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步骤,方能扎实稳步推进。
一是目标导向原则,即坚定“文化实践课”教学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大思政”教育格局为目标,坚持开展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思政教育健康发展。
二是实事求是原则,即坚持从实际出发,包括从地方乡土文化特色出发设计“文化实践课”教学主题,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感召力;从各技工院校的专业教学实情出发,“因地制宜”地择取“文化实践课”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达到教有所效的目的。
三是学生主体原则,即坚持学生在“文化实践课”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发展,感悟成长要义,培养团队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和自身成才的文化自觉。
四是教学激励原则,即将实践课教学纳入学校正常的“绩效”奖励范畴,以体现市场法则。如“大思政”格局要求学校各类行政单位发挥作用,参与其中;要求全体教师“集体备课”,将思政教育理念贯通于各自教学当中;要求学生按照考试课程科目认真对待,并将实践课程作业计入学期总成绩。
首先,成立“文化实践课”教学工作领导小组。主要任务是制定统筹各技工院校“文化实践课”教学管理工作制度,确保各校教学实践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其次,建立“文化实践课”教学档案。要从各技工院校的实际出发,组织编写“文化实践课”教材,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集中管理教学资料,以备各技校适时择用,防止“文化实践课”教学无章可循。
第三,建立“文化实践课”教学教师团队。针对技工院校思政教师缺员的情况和“文化实践课”教学非“课堂化”的特点,可采取专业和非专业教师、专职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整合教学团队,按照教学要求合理分工、协同作战,必要时跨校际组织教学活动。
第四,建立“文化实践课”教学反馈机制。要定期对各技工院校进行相关工作检查,获取师生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文化实践课”教学持续健康开展。
综上所述,只有从广州技工教育的实际出发,创新思路、改革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培养新时代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目标。
注释:
①参考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广州技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状与对策调研报告》(201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