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裕,李继宏,敖茂尧,万良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a.教务处,广西 南宁 530226)
教育信息化是加快中国从职业教育大国迈向职业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助推器”。高职院校教师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其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关系到“互联网+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和高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推动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核心技能发展和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在过去近10年中,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存在能力标准不完善、培养路径不丰富、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和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在梳理相关政策、研究背景的基础上,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职院)为例,介绍其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过程中所形成的“广西模式”。“广西模式”中有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新思路、新标准、新举措和新机制,可为相关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2012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1-2],发挥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巩固规模、提高质量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在之后近10年的政策文件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被反复提及,如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3]。在这份文件提出的“提升师生和管理者信息素养”重点任务中,要求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评聘考核内容并开展培训,帮助教师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2018年发布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了“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和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行动;同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要求通过人工智能支持、强化能力提升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信息素养[4]。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2020年发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要狠抓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和信息化2.0建设行动,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师生信息化能力。在2022年修订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章第三十一条中新增了“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融合应用”的内容。该内容强调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及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在线学习资源的开发建设。上述相继颁布的法律和文件体现出国家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教师教育的高度重视,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引导[5]。在此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方式的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内容及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6-7]。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教学大赛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中的持续应用,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高职院校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但仍有个别高职院校教师由于信息技术知识匮乏、在线教学资源建设和整合意识薄弱等,无法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在知识信息呈爆炸性增长、技术更新迭代加快的智能化时代,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高职院校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强化个人适应能力,主动更新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我提高与教学创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榜样。
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引性作用,但其现实构建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中国信息化教学领域的标准目前仅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这3份标准从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等5个维度提出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标准,但还没有针对职业教育领域的相关标准。这使得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维度界定不明确、能力提升方向不清晰,教师在提升个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践中缺乏指引。标准缺失同时也削弱了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学术研究也相对薄弱。笔者在梳理研究时发现,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研究起步晚,相关文献数量少,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外信息化教学标准的对比[8-9]和中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框架构建等方面[10-11]。这些研究还停留在能力标准的维度介绍和指标描述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有的研究提出的策略和路径缺乏可操作性,很难有效落实到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与教学实践中。
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方式主要有参加教学能力培训班、教学能力大赛、新老教师“结对帮扶”等。在培训方面,以讲座形式开展校本培训的居多,层次性不够丰富,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培训内容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实用性以及操作性不够强,缺少深入一线教师实际需求的调查研究,无法满足教师个性化的诉求。在参赛方面,在教学能力大赛开展的早期,不少教师参赛积极性不高,导致高职院校的参赛率和获奖率均较低,参赛教师作品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未能做到深度融合,部分教师也没有充分利用大赛与同行切磋、向专家请教的机会,故通过比赛锻炼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效果比较有限,“以赛促教”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还有待加强。在“老带新”方面,采用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指导和帮助新教师成长的方式,不仅有利于老教师实现自身知识的创新,帮助自己减缓工作倦怠,还有助于最终实现新老教师在教学和成长中的“双赢”。但也有个别高职院校在实施“老带新”的过程中,存在教师重视程度低、沟通管理不健全、考核评价不完善等问题,导致“老带新”流于形式,难以发挥新老教师之间的结对互助作用。
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有些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支持不足[12],学校信息化教学软硬件及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开发未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投入信息化教学改革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经费较少,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二是有些院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支持和技术支持不足。在一些院校的校本培训中,信息化教学设计、动画制作、虚拟仿真软件等技术实操部分所占比例较小,有的院校培训后提供的后续服务相对缺失,培训机制不健全,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标准缺乏、培训路径单一、保障机制不健全是近10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评标准和保障机制,构建多元化的培训模式,结合学校特色和教师个体发展需要,调整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力度、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养形式。同时,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教学、教学能力大赛及科研等方面的“传、帮、带”作用,全方位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帮助教师实现个人与职业的双重发展。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推进“互联网+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撑。全国各高职院校在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各自的成果和特色。广职院构建了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广西模式”,该模式坚持“标准导向、精准施策、机制创新”策略,具体内容包括:一套涵盖“教学能力、课程建设、比赛评审”的标准体系,以“一系一坊、一徒一师”为特色的培养模式,以“两激励、四保障”为特色的保障机制。广职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践可为职业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美、英等国家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广职院立足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水平,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理论出发,构建了包含意识与态度、基础与技能、教学实践、职业实践、研究与发展等5个能力维度,以及信息化领军人物、信息化骨干教师和信息化青年教师等3个发展层级的“五维度三层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实现了对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测量和描述,测量结果可以界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所处的特定阶段。
此外,广职院以标准框架为引领,开发与标准框架相配套的《混合式线上线下课程认定标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金课认定标准》《资源库建设标准》《智慧教室建设标准》《虚拟仿真实训室建设标准》等6个信息化教学规范,制定出《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标准》《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标准》《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标准》《微课教学比赛标准》《混合式教学比赛标准》《信息化论文比赛标准》《单机版PPT比赛标准》《网络课程比赛标准》等8大赛项的系列评审指标集,从而构建了一套涵盖“教学能力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比赛评审标准”的标准体系,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指明了方向。
1.构建“导师制”培养模式,引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广职院依据《教师职业导师管理办法》和《教师职业导师制考核实施细则》的内容规定,结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逐层递进的培养内容和要求,明确将信息化能力作为“一徒一师”导师制重点内容,师徒双方签订导师制审批表并明确学徒为从事职业教育工作不满2年的新进教师,实行1个新进教师配备1位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每年安排新进教师有序开展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说课等4个方面的教学活动学习。对于每个专项活动能力,学徒需要通过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测试进行考核合格之后才能“出师”并进入下一个活动的学习。这种“一徒一师”导师制培养模式能够帮助教师尽快实现从新手到熟手、由普通教师向骨干教师的转变,极大地提升了新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实现了对新进教师的全覆盖,在教师生涯发展的全过程持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13]
2.创新“工作坊”学习机制,满足不同教师个性化发展需要
为满足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个性化的需求,广职院创新提出“一系一坊”的同伴互助学习模式,即以学院系部为单位成立信息化教学工作坊,指定1名统筹协调能力出色、信息化教学能力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作为坊主,10~20位教师组成1个小团体。团体在坊主的带领下,通过活动、讨论、互助等方式,共同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和自主学习。在信息化教学工作坊的教学活动中,引入校企共建课程项目,并分解为若干子任务,教师根据自身特长与发展需求自由组队并认领任务,充分发挥不同层级教师的个体优势,相互指导、互帮互助,同时依托“泛雅超星平台”“智慧录播教室”“三维虚拟录播平台”等完成课程建设,形成了“项目贯穿、角色交替、平台支撑”的教师信息化教学工作坊同伴互助的运行机制。通过工作坊同伴互助学习,实现了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与教师专业教学的精准对接,有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之间“传、帮、带”的作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成效。
3.构建“赛教结合”模式,推动教师能力提升与教学创新
按照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成长轨迹,搭建“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大赛体系。以3年为一个周期,实现全校专任教师参加一次校级及校级以上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至少参加一个比赛赛项的参赛体制。通过各类比赛促进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将比赛项目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比赛资源与教学资源相结合,比赛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构建出“一个抓手、三个结合”的以赛促教机制。此外,在专业及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融合网络信息技术,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形成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信息化课堂实施案例以及优质的数字化资源等成果,对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通过参加大赛进行推广与示范,形成“实践—总结—反思”的以“教促赛”机制。
1.以内生提升动力为主的“绩效考核+竞争奖励”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过程中离不开一定的激励措施来维持其参与信息化培训与教学的动力和自我成就感。一是将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列入专任教师聘用和考核的内容,广职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开展网络教学的通知》《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规范(试行)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引导全校教师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混合式课程质量认定来上浮课酬标准。二是对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能力比赛(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成绩进行奖励,并纳入职称评定、“双师”教师认定等项目的评审条件;采用积分制管理,将课程建设立项与教师获奖成绩并入二级学院绩效考核范畴[14]。通过“考核和奖励”双管齐下,增加教师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激发更多教师投入信息化教学,不断提升自我的主动性。
2.健全集环境、资源、平台和培训“四位一体”的保障机制
在环境支撑方面,通过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和打造适应泛在学习的智慧教室,保证全校师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终端开展教学,为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有力的物理环境保障。在资源覆盖方面,通过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发微课、动画以及虚拟软件等类型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全面覆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所需,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在平台服务方面,通过与企业定制开发基于“APP+大数据技术”的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教学人人通”,有效服务于教师对日常教学、实训教学、顶岗实习、教学诊断与改进等过程的全方位监控与管理。在培养培训方面,为保证教师“会用、善用、乐用”信息化教学的环境、资源与平台,构建出“校级—省级—国家级”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体系,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开发培训课程,结合不同层次的教学能力需求,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在线课程和名师一对一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打下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综合形成集“环境支撑、资源覆盖、平台服务和培养培训”于一体的保障机制,旨在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常态。
广职院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信息化课程建设与认定标准以及信息化赛项评审指标标准为导向,综合“导师制培养”“工作坊互助学习”“教学能力大赛结合”等途径,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和竞争奖励等机制的激励作用,环境、资源、平台和培训等保障措施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在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切实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助力“互联网+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