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双华
(1.菲律宾国立新怡诗夏科技大学管理与商业技术学院,菲律宾 马尼拉 3100;2.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广西 南宁 530007)
当前,是推动“产教融合”、培养新经济发展人才的关键期,高职院校作为我国现代化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上具有天然的使命。尤其是近几年,高职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且随着产业的深化改革与发展,各地高职院校均大力投入推动现代化技能人才培养创新的研究课题中,探讨如何才能更全面地帮助各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有效提升在校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水平。本文从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三大角度入手,探讨当前高职院校建立科学的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高职教育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衔接的对策,为基本形成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格局提供参考。
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对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因此,要推动创新,必须深化产业链内部和创新链内部各要素以及二者之间的上下游耦合关系,激活产业、创新的协同发展内生动力,其中,创新链的完善和运转离不开教育与人才两大要素。可见,要推动产业链的现代化发展,综合各经济要素形成独特的创新经济技术状态,就必须厘清教育链、人才链以及产业链之间的内在逻辑与联系。
首先,产业链的运转与发展有其独特的工业逻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业链的内在要素组合与发展方式等逻辑不会变,包括效率与成本导向、产业链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发展中国家巨大的发展潜力等。根据这样的特殊性,产业链所囊括的包括技术、人才、土地、资金以及政策等在内的输入性资源都将根据产业发展阶段的特殊性而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结构性需求,比如延链、补链、强链等多元化拓展需求等;尤其是数字技术发展对产业链分工所形成的延链、补链影响,推动了数字技术链与传统产业链的融合,进而萌生大批有数字技术背景的跨专业人才需求。简而言之,这些不断复杂、拓展以及升级的需求需要匹配同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给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重要的任务。因此,可以说产业链的内在发展逻辑需要强大的、高度匹配的人才链作为根本支撑。
其次,人才链是培育、创造人才以及推动人才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本运作体系,同样具有独特的内在发展逻辑。人才链的完善和发展包括了人才创建、人才评价、人才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等内容。从根本上看,人才链是为各行各业匹配高素质人才而产生的,产业的高质量运转与人才链的进步和升级是相互匹配的。与此同时,产业链是一个地区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双创人才”的孕育土壤和用武之地。从互动关系上看,产业链为人才链提供了应用场景和价值落实场景,人才链为产业链提供了包括技术研发、管理创新在内的根本驱动力。
最后,教育链是人才链得以可持续发展和升级的关键。从全局上看,教育链的构建远不止职业教育,还包括了基础教育、中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以终身教育为核心的全域教育。《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致力于推动国家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让更多的有志青年能在各行各业发挥一技之长,让更多的年轻人在职业中找到社会价值,这为高职院校的新发展拓宽了道路。可见,职业教育将成为现代化社会教育链搭建的重要参与者。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经历了从知识储存导向到职业岗位应用导向,再到当前以职业能力为指导的综合知识应用导向的转变,未来适应人才链、产业链发展需求的教育链将逐渐形成专业群生态建设,成为产业链、人才链相互衔接的关键节点。
综上可知,产业链是我国深化改革过程中重要的经济发展保障和驱动力,人才链是确保产业链完整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教育链是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高效衔接的关键点。可见,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三者之间具有相互推动、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要做好这三者之间的衔接工作,承担高素质现代化技术技能人才培育任务的高职教育任重道远。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技术手段发展突飞猛进,全域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时代特征。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同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与跨界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表现成为链式结构的一种。这种特殊的链式结构甚至出现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跨界发展状态中。这就意味着未来的产业链发展将呈现出一种综合性的态势,不同产业之间不同的时间发展进度、空间发展特征都将对协同发展的教育链、人才链提出更高的要求[1]。然而,从现状来看,我国的高职教育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存在较多与产业链发展不匹配的情况。教育链与产业链脱节,不仅无法发挥教育链衍生人才发展的价值,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人才浪费,还将阻碍产业链的进步,不利于高职教育供给侧的转型升级。首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仍然以单一的同类职业、同类产业领域为课程教学的划分依据,各专业课程垂直特征尤其明显,学生学习所有与专业相关的系统性课程,却难以胜任任何细分专业以外的工作,这与当前我国大规模的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产业发展过程中跨学科综合型人才要求不相一致。虽然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跨专业课程在部分高职院校中有所开展,但距离高度融合、跨界系统性课程仍有很大的差距。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给予跨专业、跨产业教育转型以足够的重视,教学结构和师资队伍结构均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总体上看,当前高职教育还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与产业发展进度不相匹配的问题。
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而言,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出高素质职业人才参与产业发展的根本价值。要实现与现代化产业链的高度匹配,必须深入开展专业群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发展,摸透现代化产业链发展的特色,为国家各行各业提供具有内生转型驱动的复合型、创新型的现代化职业人才。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现代化专业人才,对接的主要是各行各业企业以及社会组织,需要适应各类高速发展产业的复杂需求。尤其在信息时代,高职院校所负责的教育链、人才链的发展必须是高度适应产业变化发展要求的。高职院校是教育链、人才链运转的重要参与者,教育链、人才链本身也是相互推动、相互补充的,从本质上看属于社会总体产业链的上游,为各种产业场景输送具有高质量教育背景的专业人才。然而,在高职院校本身并不具备新时代各类产业高速迭代的优势的情况下,产业力量的融合和参与十分关键,而融合产业链的教育链、人才链协同发展形式则是我们常见的产学研教学模式。传统的产学研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相结合,在技术创新方面包括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产业发展模式的演变,产业化分工和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发生的跨界融合,部分符合新时代发展趋势的跨产业企业不再参与产学研发展模式中,使得过去的产学研模式逐渐失效,高职院校所构建的教育链与人才链也随之失去了更新的产业化推动力量,导致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衔接出现了断层[2]。产业链驱动力的长期缺失将不断削弱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化专业人才培养进度也将受阻。
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归根到底是三大链条内部资源的深度融合,所以,对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衔接质量影响最大的是资源的配置效率。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一在于资源的分类,第二在于资源的融合,第三在于资源的应用。首先,在资源分类上,当前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具有对专业、人才甚至产业元素分类的基础和能力,但不同高职院校的专业倾向不同、对接的产业行业及企业也不同,导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资源分类能力不稳定且迭代性较差,使得资源分类效率低下。其次,在资源融合上,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资源融合的驱动力,教育、人才与产业资源的融合任务较重,融合结果的价值不明确,既无法保障教学效率能有效提高,也无法确保融合后学生有更多、更好的就业选择。缺乏确定性的回报价值,使得部分高职院校并不愿意参与这项繁重的任务。最后,在资源的应用上,高职院校虽基本具备对于人才、教育资源的调配和应用能力,但不同院校与各行业产业的合作方向、程度、模式不同,导致职业院校的三大链条资源配置效率不平衡,仍然有较多高职院校的资源调配和应用能力较弱,在缺乏产业化驱动的情况下难以有效提高教育、人才资源的应用价值[3]。可见,要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高效衔接,高职院校仍然要不断提高三大类资源的配置效率。
高职院校既是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主要推动力,同时也是重要载体。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要推动三大链条的有机衔接仍然需要产业的高度参与。产业链是我国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的一种客观的技术经济联系。一般来说,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包括了产品或者服务全部的生产与销售过程,比如原材料采购、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流通回收等,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高素质人才、高质量教育的参与。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将人才链、教育链的运转环境向区域的产业发展中心靠拢,是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以及为产业链夯实教育与人才基础的关键。
首先,高职院校可扎根在产业发展中心办学,或者在开发区、高新产业园区开设办学点,让高职新生、毕业生从入学到入社会的第一时间里均能以亲身体验的形式理解和把握产业发展的现状、方向与内在逻辑。
其次,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师要全力支持专业与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对接,在区域产业发展中心的办学点做好产业经济发展对各方面基层人才的需求调研,反哺高职教育体系改革优化,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的对接和融合,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人才资源投入新的、更有前途的产业发展领域,将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分支发展成为高质量产业学院。
最后,高职院校还可争取更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让产业链成为人才链与教育链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在具体专业教学中,高职院教师可承担产业内各阶段的研发任务、人才培训任务,这既降低了研发创新成本,又保证了对口的人力资源输入。总体而言,高职院校要实现人才链与教育链的产业化驱动,推动专业与教学发展向区域产业发展中心靠拢是一条相对快速、可靠的通道。
高职院校要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既要与新产业、新行业协同育人,又要致力于教育链、人才链的产业化发展。对于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而言,新产业、新行业的参与将大幅度提高职业教育的先进性水平;而对于产业发展而言,教育链、人才链的高度匹配也将提高产业的人力资源总体素质,降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成本。
首先,高职院校要与新产业、新行业协同育人,空间上要与产业发展同步,时间上要与产业发展相匹配,内容上更要与产业、行业发展深度对接。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产业学院的运作模式,该模式是针对前沿专业打造一种专门面向区域中心产业园区的教育模式,目的是为产业园区输送匹配的职业人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在其中充分实现教育链的价值,发挥好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对接的价值,加大推动产业中心进一步充实高职教育内容职能的实现力度,达到与新产业、新行业协同育人的效果。
其次,高职院校还要致力于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教育链与产业链相匹配,深度对接上游教育、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模式。第一,人才链与产业链相匹配发展指的是依靠产业发展力量来推动人才链的运作和升级,让人才链的运转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比如高职院校在培养职业人才过程中,根据产业发展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创新职业教育教学组织模式,推动职业学院专业交叉与融合,使其充分符合产业发展需求,让产业内部具体部门、职位来激励、推动人才链的创新发展。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邀请产业内部新兴行业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为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制定人才质量评价体系,邀请技术部门人员到职业院校参与技术指导,将产业内部的人力培训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训“合二为一”。第二,教育链与产业链相匹配指的是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宗旨、内容和方法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产业发展的逻辑。目前,新产业、新行业对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更是知识迁移能力、职业综合素质和创新素养的要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做好专业建设,推动各类专业教育资源的结构优化,使得高职院校逐步构建成与企业生产科研职能深度对接的复合型专业教育体系[4]。
总体而言,高职院校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的根本在于推动高职院校教育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通过搭建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治理结构与产业达成资源共建共享、利益合理分配的协同发展。
中国近年来对高职院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职业教育成功与否关乎我国各类产业的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部门,高职院校涉及的资源十分丰富,几乎是全行业参与、全资源协调,这就对高职院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体制改革与职业教育实践创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要通过高职教育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就必须优化多方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在资源调配的基础上与产业各部门一起创建现代化“产学研”一体化平台[5]。
“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是包括政府、产业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在内,多方参与的高职教育平台,通过提供资源、共同管理资源、应用资源来达成要素资源、人力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在多方参与的基础上,将高职院校的学生与产业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对接,将企业部分分散的、流动的各要素汇集在高职的职业教育当中,让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研发部门人员共同参与技术、管理、市场、设备、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的创新和融合,这样既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有助于企业科研创新成功概率的提升。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还需要建立能及时应对时代发展和技术变化的动态管理体系,从传统的围绕知识的培养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前沿技术、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以产业前沿为导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另外,在创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时,还可借鉴企业的组织制度优势,推行学徒制政策,让产业内部高素质人才真正参与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也为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提供助力。
总体而言,“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是高职院校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及可参考的落地创新平台,是将职业教育服务于专业集群产业链的创新尝试,既有利于职业教育现代化,也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创新性水平。
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三者之间的有效衔接,离不开各自内部资源的深度参与,高职院校要推动三者的深度融合与有机发展,就要善于识别其中具有对接基因的重要资源,并且能挖掘好资源价值,管理好资源的分类组织,实现人才、教育与产业之间资源的共建共享,为高职教育创新发展道路提供更明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