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军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后勤劳动教育实践途径研究
李海军
[北京外国语大学]
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着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劳动者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高校后勤在劳动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大有可为,本文从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的视域下考察多所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理念厘定、组织架构、培养体系和培养途径等方面,形成“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后勤如何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三全育人;高校;后勤;劳动教育;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高校工作的根本任务、中心环节和重要使命。要以“三全育人”的视角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 然而,高校部分大学生对劳动理解有偏差,轻视体力劳动,漠视他人劳动成果,没有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种现象固然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偏见作怪,也和当前我国教育系统中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全面规划有很大的关系。针对劳动教育淡化和弱化的社会现实问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2020年3月出台,指出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遵循,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勤是高校体力劳动较为集中和密集的领域,因而高校后勤应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把个人成长成才、职业发展与社会的需要、民族的振兴、时代的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
劳动教育实践在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外,关键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从而引导和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高校后勤的劳动实践种类多样,但是劳动实践需要转化为劳动教育资源。高校后勤要能在劳动教育的新时代大潮中,主动作为,积极担当,在转化过程中发挥组织、引领和建设作用,在服务教学、服务科研和服务师生过程中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及环境育人。具体来说,后勤劳动实践既有学生宿舍内务管理、控烟管理和卫生保洁等日常生活劳动,也有树木种植、食品制作、设施设备维修和中水处理等生产劳动,还有快递服务、环境保洁和商业服务等服务性劳动。在这个意义上说,后勤的劳动实践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中一定能够大放异彩,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如何发挥后勤劳动实践的作用,转变成为高效优质、数量充足的劳动教育资源呢?这就需要高校后勤因时而动,与时俱进,积极促成学校层面整合资源、整体设计和协同推进。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实践中,学校成立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协调机构,整体设计组建了劳动教育学院,每个二级学院专门成立劳动教育工作小组,负责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教学培养和日常管理中。为了统筹规划推进劳动教育,后勤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和党委宣传部等一起发力,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推进劳动教育实践中不忘记建设浓厚的劳动文化氛围。[1]
高校后勤参与劳动教育的表层价值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和出力流汗,深层价值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和形成良好劳动品质。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范畴,在唯物史观看来,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自主性、道德性以及创造性的活动,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劳动并非是追逐利益的工具、也不是惩罚的手段或规训的方式。在各种各样的劳动中,学生的生活能力提高了,思考事务的理性提升了,快乐体验的获得加强了,团队合作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劳动助力学生的自我完善、素质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劳动实践,尊重劳动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特别是重视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相结合,对高校后勤开展劳动教育有着极为契合的指导意义。在我党革命早期,曾经犯过单纯注重革命者工农出身的幼稚错误,随后我党意识到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关门主义”的错误,很快纠正了这种偏差,吸引了大批知识青年奔赴延安、献身革命。1942年5月,毛泽东还专门做了《文艺工作者要同工农兵相结合》的专题报告。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倡导知识分子参加体力劳动,号召他们到群众中去,到工厂中去,到农村中去,与工农相结合。[2]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后勤构建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全员是指参与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的全体人员,包括清洁员、维修员、炊事员、理货员、维修员等基层一线人员,也包括后勤行政管理人员。全程是指要覆盖学生从入学到离校整个过程,也要覆盖到学生除了学习科研活动之外的校园生活全过程。全方位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将校园文化深刻融入到到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培养。[3]
强化党建引领,构建覆盖全员的一体化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让每个后勤服务人员树立党建育人的宗旨,让每次后勤服务体现党建育人的示范。要发挥后勤全员的育人作用,需要高校后勤党组织先要培养出一批适应新时代服务保障需求,具备较高学历层次、较好知识结构和较强政治素质的党员骨干,党员骨干要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勇于破冰,引领示范和先锋攻坚,通过组织培训、交流、演示、参观考察等种种方式,完善和提高全体后勤员工发挥育人作用。此外,后勤党组织领导、统筹不同劳动部门组成的支部,形成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结合后勤各中心服务特色和员工技能特长,分门别类地开展饮食中心的厨艺学习、物业中心的维修技巧、动力中心的动力设备参观及模拟演练、宿舍中心的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商业中心的商务挑战。总之,后勤党组织有必要定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和劳动教育相结合模式,积极做好工作调研、座谈会和领导接待日等。聚焦育人功能,梳理凝练管理、服务岗位育人职责,梳理后勤各类岗位育人职责和务实办法,推动育人职责纳入职称评聘推荐、绩效分配体系,着力将育人责任压实到后勤全员岗位。在北京工业大学,后勤党总支坚持育人先自育,党员自育要提升,着力加强思想引领,党工结合,通过“党建+”特色主题党日等教育活动,后勤党组织负责人、各中心支部书记、各支委等积极参与,重点培养与团队建设并举,把深化后勤保障工作与党建提升修养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全员化,从多领域、多维度、多层面提升了后勤全员育人的本领与功能。
拓展育人场所,搭建全过程的劳动育人大框架。教育家陶行知曾言:“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环境育人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无时无刻、随时随地地发挥着育人作用。在高校教师以渊博的学识教育人的同时,高校后勤对学生来说,从入学伊始到毕业离校,从教室听课到校园漫步,从食堂就餐到宿舍休憩,都是在以优质的服务感染人、以严谨的管理锤炼人、以优美的环境影响人、以文明的行为示范人。高校后勤要主动拓展育人场所,而且要依法依规地把育人场所引进到学校后勤有关场所和有关事务决策中。《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高校后勤事务不仅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食堂的菜品制作、口味调和,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有一脉相连的重要影响,例如教室里课座椅是否符合人体力学原理。尽管学生参与后勤决策是一种脑力劳动,似乎与劳动育人倡导的动手出汗有些不同。真正参与后勤决策的过程就能明白,后勤决策需要全面详实的现场调研、实地勘察,有时候难免登高爬低、钻沟上梁,本质上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绝佳组合。这对学生是非常好的头脑风暴与体质锻炼,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裨益良多。高校后勤要延伸育人场所,横向打造后勤服务场所里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校园5大育人阵地,将课堂之外学校各区域全面覆盖,搭建以各类特色校园文化节为龙头,以后勤讲堂、项目培训、联合共建等实施内容的活动框架,常态化组织劳动实践,创建后勤劳动教育品牌活动。
涵养人文精神,构建全方位的校园文化共同体。高校校园文化孕育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也体现着高校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的和宗旨。新时期校园文化有着校训文化、校歌文化、特色文化、活动文化、物质文化等多个领域。观察中外著名高校的校训校歌文化,追求知识必以高尚道德为前提,必以服务国家和社会为出发点,进而培养出具有批判思维、觉悟高、堪称社会良心的人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的观念同样深入人心、广为称道。如英国皇家学院校训“知识装点和保护国家” (“Knowledge is the adorn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state”) ,日本早稻田大学校训“学问独立,培养模范国民” 。[4]北外校歌倡导大学生“我们勇敢地走向岗位,永远为人民服务。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北外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节课就是学唱这首革命校歌。涵养“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的北外精神,北外开展后勤主题教育项目,需要全方位地引入这种永远为人民服务的校园文化,开辟新时代劳动教育和学习空间。同时,在北外开展劳动育人实践时,结合北外多元国际的特色文化,组织学生社团开展垃圾分类捡拾与环保健身结合的长效机制(Plogging),已经连续举办两届,学生参与热情较好,又是垃圾分类领域的劳动教育实践。Plogging一词由jogging和picking组合而成,又被称为“拾荒慢跑”,最早起源于瑞典,是一种新型环保健身运动。活动由学校后勤处指导,通过学校的公益社团向树环保社与自强社遇见自然部共同合作,组织招募校内志愿者,组队在校园捡拾垃圾,活动内容包括:志愿者按照规定路线打卡特定地点,用配备的夹子捡拾路边垃圾。每次派1名社团成员作为领队带领3-5名志愿者组队开展活动,同时由该名成员负责对组队的志愿者进行监督,记录志愿时长,确保每次捡拾过后要进行垃圾分类。活动周期比较长,磨练了学生的意志,砥砺了学生爱劳动的品格,而且以体力劳动为主,强化劳动实践体验。大学生在爱护环境、美化校园的劳动过程中提升了育人实效性。同样地,天津大学在推动劳动教育工作时,结合大学特有的北洋主题文化,在多个国家级贫困村建设了“北洋梦想教室”58间,一对一帮扶留守儿童。同时,正向引导爱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劳动美 奋斗情 家国梦”志愿服务,也积极倡导管理服务人员也要当好“不上讲台的老师”,增强劳动育人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注重言传身教,凝聚劳动育人合力。
首先,劳动有价值,打造后勤大课堂。引导学生树立“懂生活、会生活、爱生活”的价值观念,打造“后勤大课堂”,建设安全技术、园林养护、绿色节能、餐饮美食、商业经营等后勤系列实践课程,加强生活劳动教育,掌握劳动技能,促进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参与校园劳动、校园美化、校舍净化等活动,选派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涵养劳动光荣、劳动美丽的价值观念。
其次,劳动学榜样,营造校园劳动氛围。以3·15雷锋纪念日、全民义务植树节等时间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劳动文化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后勤系统普通劳动者的服务之星、安全守护之星和志愿服务之星,作为不上课堂的老师,亲身示范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劳动精神、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能力。
再次,劳动融社会,发掘校外劳育资源。学校后勤部门与街道等管理部门、社会企业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可以通过联合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开展沉浸式的劳动教育体验,整合校外资源建立劳动体验工作坊,可以结合乡村振兴政策,建立乡村劳动特色站点;也可以与属地城市管理等单位共建,建设街道基层管理体验课堂;还可以走进企业车间,在生产销售和经营管理一线直接面对商业实战的劳动体验项目。
最后,劳动建载体,创建常态长效机制。将文明宿舍创建作为载体,落实宿舍内务卫生常态化检查机制,通过评选文明宿舍、宿舍成绩计入个人综合成绩等措施,不断提升学生生活劳动参与感,强化学生自律自立意识。组织楼层长、寝室长、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等学生组织参与日常事务,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师生协同育人机制。拓展宿舍的潜在教育功能,将宿舍楼宇和园区建设成为育人阵地,全面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形成学业生涯帮助与劳动能力提升和谐共生、携手共进的制度。
[1]万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后勤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J].高校后勤研究,2021(11):1-2+6.
[2]贺才乐;彭湃.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的历程、经验与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1,12(06):58-64.
[3]闫世笙;魏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37(02):18-24+40.
[4]李海军.从全国外语院校校训文化特色审视青年责任的养成[J].现代教育科学,2013(03):38 -40.
(责任编辑:胡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