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金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222)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前身是德国高等专业学院,1968年德国将一些工程技术学校合并与重组,成立高等专业学院,1976年正式将其纳入高等教育阶段,随博洛尼亚进程的推进,德国高等专门学院更名为应用科学大学。截至2018年,德国共有218所应用科学大学,2018—2019学年应用科学大学新生注册人数约139万,将近占德国高校新生注册人数287万中的一半,共提供6122个专业课程,其中学士学位课程为3633个,硕士2433个,另还有56个传统的工程硕士(Diplom)[1]。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和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元,与德国综合性大学共同构成的德国二元高校体系。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创办是“联邦德国成立以来最成功的高等教育改革[2]”,是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典范,其成功的原因在于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有一定启示与借鉴意义。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德文是“Fachhochschule”,德文字典解释为是“一种特殊的高等学校类型,这一类型高等学校比综合性大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训练”,与培养学术人才致力于基础研究的综合性大学不同,应用科学大学培养应用性人才,致力于应用研究。将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立校之本。德国《高等教育总法》明确规定“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学和学习应为学生今后从事某一职业奠定基础,根据学生所学课程,重点为学生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他们在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国家里,以积极、负责、向上的态度从事职业工作。”可以看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培养总目标是基于职业资格定向的,考虑未来职业岗位要求,注重通用职业工作能力与“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专业能力的培养。德国各应用科学大学在遵循《高等教育总法》的总培养目标下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随着德国高等教育法改革的深入,联邦州也制定本州的高等学校法,对本州的应用科学大学的培养目标做出具体要求,应用科学大学根据联邦的《高等教育总法》与各州的高等教育法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如汉堡应用科学大学根据《汉堡高等学校法》制定其培养目标:在学术与艺术的基础上培养人才,其目的是为具有独立应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或具有艺术创造能力的职业活动领域做好准备[3]。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共性,即“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充分的职业实践训练,把学生培养成在某一职业领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负责任、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工程师(社会工作者、经济师)[4]”。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从创办开始,就实行德国高校传统的分阶段培养,为连贯分阶段培养过程,只是在学制年限上比综合性大学要少,有专门的实践学期。随着高等双元专业毕业生受劳动力市场的青睐,办双元专业的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越来越多。目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既有全日制的传统连贯的分阶段培养过程,也有双元培养过程。目前这两种培养过程在应用科学大学大体相当,不同的应用科学大学有所侧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除了全日制分阶段培养与双元培养之外,还为在职人员提供攻读学位的专业学习,在职学习大多为硕士学习阶段。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全日制本科培养分阶段培养可以分为基础(定向)化阶段与专业化阶段,还有一些将专业化阶段进一步分为专业阶段与深化阶段。柏林技术与经济应用科学大学本科学制3.5年,分基础学习阶段(1~3学期)与专业学习阶段(4~7学期)两个阶段,其中第5/6学期为专业实习学期。下莱茵应用科学大学机械专业本科学习分两个阶段,即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基础学习阶段,主要为本专业学习打基础,学习一些基本知识。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主要是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工程科学基础知识主要为力学与应用力学、材料学与应用材料方面的基础知识。一般来说同一专业学院所有专业的基础学习阶段所学内容一样,这一阶段的功能是专业学习的定向,同一学院所学内容一样为学生转专业及其专业方向提供了便利。专业学习阶段,是基础学习阶段所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深化,重点是工程科学基础及其应用知识的传授。专业学习阶段分不同专业方向进行学习,机械设计专业有设计与开发、生产技术两个专业方向,学生通常在入学注册时就定好了专业方向,但第一阶段结束仍有机会转专业与方向,只要不违反专业学生分配管理办法即可。在专业学习阶段除了要进行工程科学技术及应用知识的传授之外,还有一个学生自己所选专业方向领域的专业继续深化学习,专业方向的深化与拓展一直延续到最后一学期的实践性项目、实习阶段和学位论文中。奥格斯堡应用科学大学本科学制3.5年,分三个阶段:基本与定向阶段(1~3学期)、专业阶段(4~5学期)、深化阶段(6~7学期)。其中第5/6学期为实习学期。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为本科毕业论文,属于德国传统经典培养阶段,仅在3/3.5年之后学生就可以获得工程领域的学士学位,这种培养过程在入学前需有为期12周的预备性实习,全部学习时间均在学校进行(除实践学期与毕业论文)。
德国双元专业学习由高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进而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双元制专业的培养可以分为职业培训一体化和职业实践一体化,职业培训一体化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而职业实践一体化则不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双元本科专业一般为4年,比全日制的本科专业年限一般要长1年,其入学前没有预备性实习要求,但需要与企业签订的培训/实践合同。如下莱茵应用科学大学的职业培训一体化双元专业,学生毕业除了获得本科毕业证书之外,还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学习时间共4年,其中前2年每周在企业实习3天,在高校学习2天,第3年全年在学校学习,第4年前半学年在高校学习,后半学年做毕业论文(论文主题来源于企业实际。下莱茵应用科学大学职业实践一体化双元专业学生毕业时不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只获得本科毕业证书,但实践企业可以提供实践实习证明。职业实践一体化除第8学期的毕业论文撰写之外,其余学期的学习在企业和高校两个地方交替进行,第一学年每周企业实习2天,高校学习3天,第2~7学期企业实习1~2天,高校学校3~4天。双元专业培养理论密切联系实践,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定期去企业,深入接触与了解未来潜在的雇主,了解认识企业及其不同部门的业务流程,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职业经验丰富,增加了获得岗位的机会。双源专业培养也增强了校企交流与合作力度,学生学习期间有薪水,企业还支付养老保险与失业保险。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博洛尼亚进程的改革中,普遍引入“模块化”课程理念,课程设置“模块化”。模块化课程设置是指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将与同一主题相关联的若干门课程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5]。通常一个模块可以由讲授、讨论、练习、实验等不同教学形式的课程组成。每个模块大纲中对学习内容、授课方式及其考核等具体要求均有明确说明,通过一个模块中所有学习内容的考核,才可获得该模块的学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引入“模块化”的目的在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具体落实应用科学大学的培养目标: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每一模块均有自己独立且表述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具体详实的考核形式、考核标准及其具体的考核要求,每一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都围绕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有着高度的适切性与一致性。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针对学生将来从事的实际工作内容设计模块内容设计,加强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联系,避免了随意更改教学模块内容。模块化课程设计改变了以某一门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内容,有效地整合了学习内容,提高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确保了知识、能力培养与获得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模块化课程教学不同于传统课程教学,传统课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心,每门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与单位,以知识输入为主,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围绕某学科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应该学什么就学什么”。而模块化课程教学是以专业能力输出为主,以未来从事某职业所需能力为核心构建相应的课程模块,每一模块对应一项具体的职业能力,模块取代了传统的课程成为教学的基本单元与基本单位。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模块设置灵活性。根据培养能力所需,一个模块可由一门甚至多门课程组成,包含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授课方式。一个课程模块既包含培养能力所需的理论知识,又包含相应的实践教学,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模块设置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模块内部结构和模块与模块间结构清楚明确,其教学是基于输出能力导向的教学,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教学观,极大地促进了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过程。
以下分别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全日制与双元制课程设置进行分析来说明其课程结构。全日制课程设置以柏林工程与经济应用科学大学企业经济学专业为例,双元制课程设置以下莱茵应用科学大学手工业管理专业为例。柏林工程与经济应用科学大学企业经济学开设的模块分为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包含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企业经济学专业必修模块112学分、选修模块10学分、深度学习模块40学分、外语模块8学分、通识补充课程模块4学分、专业实习26学分、学位论文11学分。其中前3学期以必修模块为主,后4学期则是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并存,有些实习学期与毕业学期部分专业还开设选修模块,有些则没有,只有实习与毕业论文等必修模块。必修模块课程有企业经济学/人力资源、会计学、经济法、经济信息、数学、市场学、资产与负债、社会工作法、预算会计、微观经济学、统计学、产品与物流、金融投资、企业经济税、方案管理、信息管理、国际金融理论政策、国际惯例、创新与技术管理、项目管理、企业模拟[6]。关于双元制的培养的课程设置,以下莱茵应用科学大学手工业管理为例,开设模块有手工业社会学、工艺经济(1、2)、学习方法、政治经济学、企业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法、外部结算、经济统计、经济信息、项目管理、内部结算、税务、国民经济和微观经济、商务基础语言、人事管理、投资与财政、国家与国际经济、商务深化语言、销售与物流、国际商务、市场营销、学术论文、生产与质量管理、重点1(工艺企业策略1与2)、重点2、关键能力(1与2)、企业领导/策略、经济伦理、学位论文和学术专题[7]。可以看出,该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课程设置以核心技能为基础,在其之上进一步突显具体服务企业与领域运用的情景性,突显在企业实践运用的学科知识,同时强调专业能力与个人和社会能力。不仅重视专业知识,还重视能力培养,包括专业能力、个人和社会能力。个人与社会能力方面强调方法、语言交流、写作等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德国在设置应用科学大学时就确定其培养对象是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课程教学具有实践性。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重视实践课程教学环节,加大实验、实训比例,加强实验设备条件建设,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一是入学前的实习。全日制学生在入学前应有与所学专业相关企业实习的经历与证明,一般是不少于半年的企业实习,主要目的是熟悉企业工作的基本过程和增强对实际工作环境的认识。二是设置实习学期。应用科学大学全日制专业通常有一个学期为实习学期,学生要自己联系实习企业,根据毕业后所希望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实习。学生在企业的实习主要由企业工程师指导和管理,实习结束由指导工程师写出实习鉴定;学生还要以实习的内容为主题主持召开一次研讨会,由学校指导教授打分,作为实习合格与否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三是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学生要提前寻找将来准备就业的企业,根据企业的要求选择相应的项目为毕业论文课题,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和探索,在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与德国综合大学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一样,主要有大课、研讨课、练习课与实践课等。综合大学由于学生多,通常是同一模块的大课在一周重复安排两次,学生选择其一即可,每一节大课则有几百学生参与。而应用科学大学的大课也没有多少学生,相对而言,这类大学以小班教学为主,更重视教学实践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加大实验、实训比例,加强实验设备条件建设,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交叉进行,最大限度地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实用性教育与学术性教育并举,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类大学秉承实用性教育与学术性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学术性由教师的学术背景来保证,与综合大学的教授资格相同,其教授必须具备教育与教学法能力,“具有深入独立从事学术工作的能力[8]”(通过提交高于博士论文水平的论文来证明具备该能力),此外,要在学术界得到认可。实用性一方面从教师在实务界积累多年的专业经验来保证,另一方面则通过与区域经济合作来保证。与综合大学的教授资格不同,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授还至少有5年的专业实践工作,应在应用/发展科学知识与方法方面取得成就,且至少3年的专业实践应是在高校之外领域进行的。区域地方研究成员和经济界人士在校内研究委员会中拥有固定席位,与相邻的经济社会商业伙伴有效互动是项目导向学习的前提与基础。将学术教育结合技术培训,并与经济界合作作为学院的指导思想,这是建立与坚守应用科学大学的原则。
“应用研究是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特定的任务领域,同时,这也是其形成特色的本质特征”[9],应用科学大学与区域经济、地方市政当局、地方组织有着密切的合作,把实践教学与应用研究相互结合起来。学生学位论文要能解决企业日常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企业联合进行的工程培训,把高校学习与企业培训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深信,知识主要通过个体实践检验而获得,学生参与应用研究和基于项目的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基本路径,要使学生尽早熟悉应用研究与开发,通过应用和实用科学训练的实践性思维,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胜任能力。通过实验室和研讨室创造性地研究,才能确保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获得良好的专业发展,鼓励他们把自己当作一个独立的具有创造性的个体,鼓励他们不断尝试探索新事物。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与企业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深度合作,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全日制学生不仅入学前有企业实习经验,而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企业实习必经环节,且其学位论文在企业完成,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是在企业指导教师与高校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工学结合、校企深度合作在双元专业的培养过程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实践与在高校的学习交替进行,将高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企业实践之中,融企业的职业培训与职业实践于学术教育之中,走职业培训一体化与职业实践体系化的合作路径,打开了高校与企业实现双赢的局面。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创办是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人才培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分阶段教育和双元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模块化为课程设置理念,每一模块有统一制定的标准,其结构以核心技能为基础,秉承实用性与学术性教育并举,实践教学与应用研究相统一,强调实习实践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体系完善。目前我国一些本科院校正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对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有以下启示:首先,要认识到应用型高校是一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其与传统的学术型高等学校一样,同样属于高等教育,在本科学位价值上是等值的,但由于二者培养人才目的不同,二者是不同的,应强调“等值但不同”,否则会于学术型高校趋同,无法彰显应用型高校的本质属性,不能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教育与学术教育并不是不可融合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教育仍可以有机地深度融合与渗透,融合与渗透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我国一些新升本的高职院校,要确保将职业教育融入学术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深度融合学术性与职业性,否则要么没有体现本科教育的高等性,要么则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再次,课程设置要打破传统以学科为基础建构的课程体系,要逐渐引入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组织,凸显与传统学术型高校课程设置的不同,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实质性的课程设置层面。最后,加大实践课程比例设计,且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统帅,将实践教学与应用研究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应用研究,构建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