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小剑 李维仲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是培养我国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1],而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战略。高职院校培育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是否具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良好的劳动精神面貌、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和较高的劳动技能水平,是高职院校人才培育需要思考的问题,故高职院校需要主动作为,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力助力,培养一支加快乡村振兴的青年人才队伍,培养出国家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工匠人才,实现立德树人。
劳动教育空间不能局限于教室课堂,劳动教育的形式不能局限于劳动技能培训,其深层次内涵应该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入与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高职院校学生已经离开家,独自在学校生活,因此,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应该融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中。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乡村能否振兴的关键是落实乡村振兴的人才是否合格,落实是否到位。然而,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很多乡村建设得很漂亮,但是年轻人并不多,甚至出现了“美丽乡村景美人没”的现象[2]。乡村振兴涉及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民生工程、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多、范围广,理论专家需要,丰富农村实践经验的实践者需要,现代化乡村产业建设的开拓者也需要。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重要阵地,结合乡村振兴开展劳动教育,可致力于培育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实践者,对丰富乡村振兴人才库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相关研究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劳动观念,劳动素养不足,而高职院校存在对学生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开设不足、育人途径不畅等问题。结合高职学校的工作实际及相关调研,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现状如下。
高职院校需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确定劳动教育目标,应用好载体,确定教育内容,开展16课时以上的劳动教育课程,并形成评价机制。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大部分专业虽然按照学校要求在其中增加了劳动教育,但是由于学校的顶层设计、师资等相关问题,劳动教育在各专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尤其在劳动教育内容设计和评价体系方面,没有专业的教师结合专业进行设计,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还停留在团委学生会组织的志愿者活动、部分学生参与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或者劳模讲座等层面,但这些都不成体系。除学生参与度、覆盖面不够外,因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出现了劳动教育方式简单单一、劳动教育内容组织计划性弱、教育阵地不完善、教师指导评价缺失等情况,直接导致高职院校目前开展的劳动教育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学生也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劳动的价值。
经与学生访谈,无论是优秀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还是普通的学生,对于国家推进劳动教育的意义,劳动教育的内涵,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时代意义都没有深刻的认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体力劳动或者流汗干活上面,学校缺少系统的宣传教育,学生无法深刻体会和认识。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年轻的“00后”,他们在中小学的教育经历中接受的劳动教育并不多,大多数父母对其的希望也是“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不用管”,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高职院校学生来到大学,在学校劳动教育宣传不够到位的情况下,他们只是带着拿学分、完成学时的态度去接受劳动教育,对于在劳动实践中应该主动去获取什么是没有思考的,久而久之就会应付了事,甚至出现厌烦情绪,难以起到育人的作用,还可能因为学生的口耳相传,让学校开展的一些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学生中引起不良的舆论。
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推动乡村振兴,这是必经之路。在乡村振兴中,不管是产业兴旺,还是文化振兴或者良好生态建设,都离不开愿意为乡村振兴助力的青年人的加入,青年人将新理念、新技术等带到乡村振兴这条路上,有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近几年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很高,但就业单位集中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还不强,学校以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局面并没有打开。“到广阔的农村去”的年轻人展现出对乡村振兴的担当,想要有所作为还需要进一步引领引导,让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祖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中,改变固有的“读书脱离农村”的思维。学校应加强平台建设和宣传,让学生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将所学科学文化与国情民情相结合[3],助力国家建设和发展。
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实践,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实践。高职院校培育社会高素质技能人才,而实践是高职院校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职院校搞好劳动教育,学校党委需要从上开始,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实践育人体系,并让劳动教育成为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支撑。学校不能简单地布置任务,不能只是简单单一地要求各专业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更不能将体系构建只交给学校某一个部门去执行完成,而应该在顶层设计上提高站位,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统筹好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在体系中的分工职责,按照学校专业实际、按照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要求,架起学校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科学定位好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领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需求,统筹校地各项资源,建立多层次的实践育人平台,设计多领域的实践育人项目,引导师生利用智慧和能力服务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时按照劳动教育的要求,将其纳入实践育人体系中,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实践项目,灵活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使劳动教育科学支撑实践育人体系,使实践育人体系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出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职院校一般采用“2.5+0.5”的模式,即学生两年半在校学习,半年在外实习。学校劳动课程不应该集中在某个学年,或者某个学期上完,而应该结合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每个学年的设计,如大一的劳动教育可以有机融入新生入学教育,以劳模工匠授课为起点,让新生在入学时就形成在大学里要接受劳动教育的意识,实践方面以开展校园内的劳动实践为主,让新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同时熟悉校园,适应环境,认识大学生学习的内涵。大二的劳动教育可以和专业实践相结合,实践方面可以校内外的教学实践基地为主,可以开展“专业服务农业生产劳动”主题课程实践,如“传统农业知多少”“未来农业我参与”等专业实践内容,让学生对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以及未来农业形成初步认知,同时,让学生将自己的专业提升融入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中,让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同时,其专业能力也能得到实质性和针对性的提升,让学生认识到专业学习的真正意义,拓宽个人就业路径。大三的劳动教育可以和职业指导课程相结合,让学生结合个人职业选择和就业方向进一步学习和感悟就业中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社会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思政课和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针对劳动教育的实践特性,思政课课堂实践创新项目可以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将思政课的课堂外延,除了向线下劳动基地延伸,还可以在线上进行延伸,让学生从乡村振兴等国内国际大背景出发开展实践,使其既能在实践中领悟理论内涵,又能在实践中更加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拓宽视野,感受到与传统课堂不一样的东西,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养成劳动需要的扎实、努力、拼搏和团结等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实践一定要有阵地,劳动教育也是如此,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一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使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校内资源方面,可统筹安排学生实训中心、学生餐厅、学生图书馆和学校教师办公室等作为学生校内劳动实践基地,校外则可以整合校企、校地合作资源建立劳动教育基地,将学校丰富的实践场所、实践平台等变为学校劳动教育资源,为培养学校的职业劳动精神服务。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项目,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覆盖面和接受度,利用校区所在地的红色资源、企业、社区、乡村、小学和产业学院等建立劳动实践阵地,引导学生利用专业技能优势推进劳动教育实践,让学生发自内心感受到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这些阵地的劳动教育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产业学院劳动教育基地、学院与校区所在市建立茶产业学院,利用产业学院平台,同时与政府、工会、行业协会、企业协同育人,聘请市政府、工会、行业协会、企业等专家为专业导师,聘请劳模工匠为劳动教育导师和班主任。在实践方面以茶为媒,校内开展劳动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外打造课外劳动实践平台。校内开展劳模进校园系列活动,如主题班会、劳模论坛等,让学生近距离与劳模交流沟通,学习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校外开展茶园制茶采茶、茶产品推广、包装设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并进一步培养其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4]。乡村小学的劳动实践基地,则是打造好乡村“红色少年宫”阵地。聚焦乡村教育,关注留守儿童,让学生劳动实践融入小学生课堂,在乡村少年宫为孩子们开设了“少儿茶道”“编程”“音乐”“阅读”“绘画”“体育”6大历史爱国课程。打造学史爱国新课堂,让学生在乡村“红色少年宫”体验劳动服务他人的快乐、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就感,感受劳动价值。这几个劳动教育实践平台的打造都抓住了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实践意识较强的特点,同时平台也立足乡村振兴背景,让学生走出了学校的有限空间,将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推向了社会大舞台,让劳动教育实践立足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让学生的劳动实践有落脚点、有成效。与参与实践的学生面谈交流,学生都表示十分喜欢这样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通过实践,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也更能体会国家、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不应是简单的劳动实践,应该形成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而体系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目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评价很多时候还停留在辅导员、班主任主观上给一个劳动教育分数,客观性不足,也缺乏实效性。劳动教育评价应与学校第一、第二课堂相结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学生评优评先以及升学直接挂钩[5],从班级到团委到学院,最后到学校,都要对学生劳动教育进行完整的过程性监督与实际评价,通过在流程中建立全员全过程参与评价结构体系,使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都能对劳动教育重视起来,使参与劳动教育的教师在今后的劳动教育事业上更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
把劳动教育引入高职校园,使劳动教育建设成为推动我国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的特色文化是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作为培养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工匠人才主阵地的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需要、自身特色、自身资源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自己独特的劳动教育文化,培育真正具备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