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英,王中原
(赣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1]这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指明了方向。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高校的基层党组织,与广大师生有着血肉联系,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思想导向功能、育人功能和保障功能[2]。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是实现党和国家未来战略的重要基础、是高校其他工作顺利开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保证。关于如何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这一课题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相关的提升机制。
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生命力的具体体现,是基层党组织为完成其承担的职责任务、实现党组织的工作目标而组织凝聚动员影响基层社会各方面力量的能力[3]。新时代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对党和国家、学校以及学生自身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是高校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这有助于进一步实现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新时代下,党支部组织力的强弱事关高校党建工作成败,事关党支部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4]。较强的组织力有助于唤醒每一名党员的党员意识和党性觉悟,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党的长期执政基础。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群体,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离不开众多优秀大学生的贡献,高校教育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和科研的前沿领域输送高层次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重任,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是培养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这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问题,极大意义上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提升学生党支部组织力,使学生向党组织靠拢,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党和国家未来战略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的党建工作是高校其他工作的基础,提升组织力是高校推进党支部建设的关键环节、是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是夯实党员教育质量的需要,高校学生党支部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组织力,并逐步深入认识并把握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特点与规律,才能有效提升高校党建水平,铸造其成为引领青年健康成长的战斗堡垒,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提供坚强保障,为高校开展党建工作提供借鉴,为高校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5]。只有切实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培养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如此一来,高校全面提升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就显得愈发重要。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的提升对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提升党员整体素质,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其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党员优秀的政治素质,从精神层面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帮助其建立正确评价自己的标准,不断培育其健全的人格,使广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能够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一个高素质人才。最后,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和锻炼,党支部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组织生活为途径,将党支部作为平台,指导学生党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和工作能力,进而带动整个学生群体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引导学生在进行科研、学习过程中摆正心态、回归正确的人生之路,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得到自身全面的发展,最终达到完善自我的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党支部组织力是衡量和评判党的发展潜力、生机活力和先进性的一个重要综合指标。新时代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在思想引领力、结构力、领导力、吸引力以及推动力上还存在部分问题,这将严重阻碍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
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存在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弱化的现象。部分学生入党动机存在功利化倾向,“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学生党员在组织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淡化、政治立场不够坚定、自律性不高、集体荣誉感弱化、忽视理论学习或政治理论学习浮于表面等问题,没能做到正确把握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党员社会示范效应,没能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进性,思想认同感和党性觉悟有待提高。然而部分党支部未能及时有效地整顿这种思想状况,关于思想力建设也普遍缺乏系统分析和规划,惯于用旧思维解决问题,以至于缺乏特色,不成体系,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削弱了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引领力。思想引领力一旦缺乏,党支部的组织力将会遭到极大遏制,影响其他力量的发挥。
现阶段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设置大多数是以专业、班级为单位的横向模式,这种形式便于管理,但是忽视了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特殊性。由于高校学生传统的班级意识已经在逐渐淡化,这导致部分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和融入度较低,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党支部生活的需要,削弱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这种设置方式下支部的存续时间与学制相关,毕业离校党支部也随之解散,造成党支部流动性加大,这会带来组织架构不稳,导致部分工作落实不到位,组织管理虚化,使得支部结构力受制。除此之外,部分学生党支部还存在组织软弱涣散、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够、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突出等问题,一些评议党员、学习教育、党日活动等没有实现常态化,党建工作基本属于完成任务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高校学生党支部结构力的发挥。
进入新时代,部分学生党支部没能适应新变化,组织生活的开展仍采取“老方式”“老套路”,且单纯完成上级规定而开展的活动多,具有支部特色的活动少。在活动组织上缺少重视和推动,创新意识淡薄。组织生活形式上以传统模式为主,活动大多围绕发展党员和政治理论学习开展,一般以开会、进行专题学习、听报告、读小结、读文件等形式开展;学习的场所主要在校内;户外实践、志愿服务、参观体验、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党员教育活动等内容较少。活动往往内容枯燥,形式刻板,氛围严肃,缺乏活力。此外,党建工作存在碎片化问题,与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结合度不高。这种流于形式、程式化的活动方式,缺乏吸引力,这直接导致学生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积极性不高,严重降低了党组织生活的质量。
作为党支部的领导班子,党支部委员会负责处理支部的日常工作,承担着落实工作的基本职能,在支部的各项建设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干部队伍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和工作作风等都直接影响着党支部的工作成效。然而,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干部队伍状况不能完全适应高校党建工作发展的需要。高校党支部的干部队伍大部分是由在读学生组成,一方面由于学生党员政治理论素养和工作经验都还处于学习积累阶段,致使部分支部书记还存在诸如党建业务不熟、党建理论不精、工作制度执行不力等问题,相关的工作意识、工作能力和业务素养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身的发展上,对于支部工作往往停留在完成上级交办任务的层面,难以开展有吸引力的组织生活,无法保证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除此之外,部分党支部中还存在着选任程序不够规范、党务干部配备不足、管理松散的问题,导致学生党支部委员会的作用弱化,使高校学生党支部领导力受阻。
现阶段,不少高校学生党支部存在考核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一方面,组织发展工作的严肃性不足,党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考察不够严格,推优程序和发展程序仅仅只是走个过场,组织内害怕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学生党员考核评优过程中也是过多强调了学习成绩,而忽略了考评对象的思想考察和政治建设,考核内容不够全面。另一方面对于党员的教育管理以及党支部工作的监督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整体不够严格和规范,在考核监督制度建设方面仍显不足,执行情况也不容乐观。部分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未能定期举行,没有将其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党建与业务工作在组织设置、任务实施及考核评价方面存在“两张皮”现象,这使党建工作难以做到精准施策发力,以上问题极大阻碍了党支部的推动力。
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不容乐观,急需探索更多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做到立足高校环境及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科学借鉴各地基层党组织的经验,不断尝试对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机制进行创新,以解决当前党支部组织力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支部始终成为学生队伍中的先锋组织和战斗堡垒。
思想引领力是组织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认识和自觉增强党支部的思想引领力是把握组织力内涵的根本所在。必须创新思想教育机制,以思想引领力的增强为重要抓手提升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采取创新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党支部政治功能。首先,必须守好学生党员关口,保证党员发展质量。要不断完善考察制度与考察方法,采取考试、答辩等多种方式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系统全面考查;把好政治审查,对其政治理论水平、入党动机、政治觉悟、政治态度等问题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党员的政治质量。其次,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这是有效提升党支部思想引领力的重要措施。党支部要制定完备的党员教育培训规划,不断优化理论学习内容,着力解决党支部思想引领力不足的问题,使广大党员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将此形成常态。同时党支部要积极创新学习方法载体,采取主题研讨、实地调研,选学、自学、集中学等形式,变“单向灌输”为“启发引导”,多渠道并举推动思想武装走深走实走心。最后,必须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抓落实,建立健全学生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工作机制,规范相关的学习制度和考核制度,保障学习内容的正确性和学习活动的持续性,强化其思想认识,让党性修养在所有学生党员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提升党支部的思想引领力。
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体系是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重要前提。必须不断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建立起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切实提升党支部的结构力和管理力。在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上,应遵循科学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大胆改变从前单一的横向模式,采取多元弹性、结构优化的设置方法,将横向和纵向相结合,形成纵横交错的学生党建管理网络,做到环环相扣、上下衔接。还要不断完善党支部建设布局,进一步加强协作与分工,要明确各个主体责任,细化支部建设工作任务,真正形成层层落实的责任链条;以高效的管理体制、多层次的党建协同联动格局,保证学生党支部设置的全面覆盖,为学生党建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推动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有效开展,使党支部在学生团队中的核心与带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除此之外,要不断规范党组织生活,完善推优制度、教育培训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系列制度,严格执行党组织的各项制度,加强执行力,按照考核要求落实到位,改变“软、松、散”的现状。不断严肃党纪党规,增强学生党员的组织意识和纪律意识,推动党员认真履行党员义务,促进党建组织活动和党员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同时党支部还应做好顶层设计,确保组织生活长效规范化,切实提高管党治党水平,提高学生党支部的结构力和管理力,进一步推动组织力的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1]。活动方式的创新能够激发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利于增强党支部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提升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重要基础。党支部一定要改革创新,勇于打破过去固有模式,探索符合学生党员群体特点的组织生活形式。在活动内容上,把支部活动与学生党员关注的学习、科研、就业结合起来,使得党建工作与业务学习相辅相成,打造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党员品牌活动。在活动载体上,党支部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构建新平台,拓展学生党建工作载体。首先,充分运用网络平台不断推进学生党建工作的信息化和互动化,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等新模式,通过“学习强国”APP等线上软件进行党的知识和政策的学习;利用线上聊天加线下谈话,倾听学生党员的心声,帮助其解决现实问题,增强党支部的温度,为组织生活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其次,加强学生党建的校园文化载体创新,建设既有浓厚学术氛围、又有扎实思想工作,稳定团结的学生社区。如通过开设党建论坛、沙龙等多种形式,实现党员活动多样化,从而有效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进一步激发支部的组织活力。最后,构建学生党员校外实践平台,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新机制。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走出去”“请进来”并举,积极组织学生党员到校外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适应学科特点和党建实际需求、体现新时代新要求的活动新方式。把组织生活延伸到社会中去,让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党性锻炼,不断提升党支部的吸引力。
干部队伍是党支部的核心,是党支部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党支部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提升党支部组织力的关键。“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选人用人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就会涣散党心、冷了人心。”[6]因此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学生党支部干部队伍的选拔、培训与管理,不断提高党支部书记的思想政治素质,发挥其在支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党支部领导力。首先,必须重视学生支部领导班子的选拔。密切结合党支部的实际,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在干部队伍人选的选配上严把政治标准,加强对支部委员尤其是支部书记候选人的考查,对干部队伍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分工,选优配强以达到有效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的目的。其次,不断健全党支部领导干部的培训体系。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学生党支部书记岗前培训制度”,将干部队伍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作为一项常态机制,抓紧抓实。根据学生党支部发展需要,开展支部书记的管理技能专业化培训,全面提升其工作业务能力。同时定期召开学生党支部书记工作研讨会,使得选拔出来的干部队伍尽快成长,迅速投入到组织活动的开展当中。最后,强化党支部领导干部的监督与管理机制。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围绕党支部工作机制、组织生活、作用发挥等内容,构建学生党支部领导班子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开展考核评估,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政治生态,强化党支部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在选拔学生支部书记中引入竞争机制,竞争上岗,将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和工作热情高的优秀学生党员吸纳到党支部领导班子里来,逐步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高党支部的领导力。
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离不开党内考核监督机制,党内考核监督机制是提升党的组织力的重要保障。必须结合学校特色、学科特点,建立健全学生党建质量考评办法,不断完善学生党支部的评选标准和评价机制,更加广泛地激发高校党支部落实学生党建工作责任。首先,全面量化考核评价指标,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立足高校学生党员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目标管理和考核指标体系,做好党建工作的任务分解,要最大限度地量化目标责任,细化考核标准,以标准化促规范化,不断强化每位党员的身份意识和主体责任意识,增强队伍保障。其次,推动考核评价方式多样化。广泛采用定期考核与随时考核相结合、常规考核和重大事件中的表现相结合的方法,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评价路线,结合支部考核、老师考核、群众考核、党员互评、党员自评等多主体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要作为党支部评优评先的重要考察要素,使学生党员的身份意识时刻谨记心头,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再次,建立组织生活考核激励机制。在公平公正原则下对表现突出的党员、党务工作者以及先进党支部给予精神鼓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相对应的,对不合格党员进行严格处理。在党支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把提高党支部推动力作为有力抓手。最后,必须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起严格的监督机构,对学生党支部进行定期督查,及时发现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督促其加以整改。实施全流程工作督查,加强执行力,确保督查全面客观,不留死角,保障党的组织力稳步提升,使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