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观念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1

2022-02-26 03:53饶苗苗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育人政治思想

饶苗苗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广东 茂名 525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系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1]从历来重视系统推进,到当前强调坚持系统观念,体现了党和国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变革和方式转变。因此,坚持运用系统理论来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创新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的系统论认识

1.1 系统的相关概念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集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或统一体”[2],它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层次性。由此而产生的系统思维是一种认识复杂事物的综合性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发展的顶层性、整体性、协同性和最优化特性,侧重全面化、综合化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学生成长成才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加以把握。

1.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面向

1)国际竞争新趋势需要不断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度构建的发展趋势下,国际竞争已从单一维度的国家硬实力比拼转向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在国家综合实力体系中,以思想价值观为核心要素的国家软实力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而高校是价值引领、思想传承、文化创新等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阵地和关键领域。“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中国的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3],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提升党对高校在定方向、谋大局、促改革层面的能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动员好、引领好高校师生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确保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的重大作用。

2)社会矛盾新变化需要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高校师生日益增长的对更优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需求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师生对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需求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解决高校师生“四个自信”层面的理念信念问题,增强高校师生“四个意识”层面的思想引领,阐释清楚高校师生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层面的民族大义与个体精神动力的关系,引导高校师生积极践行“四个服务”。

3)人才培养新态势需要高校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也是关键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依靠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领导者、坚定远大理想的建设者,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充分挖掘和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和理论养分,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帮助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这一论述是对党的十八大关于“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进一步深化,彰显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从现实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存在一些短板,如按照“看齐意识”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未能完全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部分教师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三大规律”的自觉性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不够等,弱化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系统建构的基本原则

2.1 尊重差异与包容多样相结合

系统思维并不过度强调整体而漠视个体,而是要在尊重差异与包容多样的前提下发挥各要素的协同作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系统构建,需要彰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高校育人大系统中的独特地位,总结提炼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的经验做法并进行理论梳理升华;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网络技术系统发展,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线上线下育人平台。同时,针对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做到不遮、不畏,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给端和需求端的结构性优化,针对薄弱环节精准施策,针对短板、不足综合发力,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活力、有亮点、有特色、有体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2.2 外因内化与要素开放相结合

“‘外因内化’是一切开放系统的根本特性,也是教育系统运行的主要机制,更是人生成长的普遍规律。”[5]系统论的动态相关性原理强调系统内部要素的转化与开放,通过这种转化与开放,形成系统效应的整体性功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高校教育教学实践,遵循“三大规律”,坚持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一方面,在已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秉承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在“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学养人”层次上的深度结合;另一方面,坚持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内部要素在学生全面发展需求这一更广领域的开放互通与协调发展,提升高校育人体系外部资源的挖掘能力,积极引领大学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激励大学生自觉将自身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新时代前列的建设者。

2.3 协同共进与精准发力相结合

推进系统发展需要多条线、多部门的协同与精准发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系统构建,一方面,要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专业、通识课程的横向衔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其他课程建设的协同发展,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另一方面,要立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加强高校多部门协同配合,强化高校党委、组织部、学工办、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直接承担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教学院系的通力合作,形成高校党委统一领导部署、各部门多管齐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性。

2.4 坚持路径优化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系统构建的实现离不开有效可行的方法路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发展也遵循这一原则。当前,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主要有“理论教育、道德修养、文化熏陶、典型示范等”[6],这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思想教育引导、社会实践养成与制度政策保障,以及全民思想道德素养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等方法具有高度一致性。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发展,要以师生满意度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宏观上善于从“新时代”“新矛盾”等重大判断中深刻分析国情、党情、社情,“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多元化文化,用现代科技承载思想政治工作内容”[7],又要从微观上持续培育优良校风学风,全面倡导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系统构建的长效机制

3.1 明确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关系定位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树立大局意识与整体观念,正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变量与定量之间的关系,“主动将思想政治工作置放于育人工作大局中思考探索、谋篇布局、积极协调、狠抓落实”[8]。

1)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厘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作为整体、又作为局部的不同定位,在系统发展过程中明确创新方向。首先,要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个子系统与高校育人体系这个大系统的关系。高校育人体系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源泉与外部环境,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切对象和研究起点,要善于对高校育人体系进行系统分析,深入挖掘高校育人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哪些“新事”以及这些事物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挑战,高校育人体系塑造的“时代新人”及其新的思维方式、群体特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回应这些变化,才能更好推进高校育人体系日臻完善等关系问题。其次,要正确认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整体与其内部各构成要素的关系。在系统论视域下,无论是探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客体、环体等层面的实然状态,还是追寻运用新载体、新机制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应然状态,都要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育人体系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2)把握好变量与定量的关系。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构建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变量和定量的关系,才能在系统发展过程中找准着力点。当前高等教育事业已进入综合改革“深水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如此。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新时代大学生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应对这些变化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不能变”,但教育内容、表达方式、话语体系、视野思维可以变,确保高校在应对思想政治工作与育人工作出现新情况时坚定立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定位、价值取向和实践诉求“不能变”,但实现目标和价值的方法路径、载体手段和形态范式可以变。从相互作用的角度看,“人和事物的素质是在各种作用中形成的,即‘作用产生素质’”[9]。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无论是变量还是定量,其终极意义都在于实现教育人、熏陶人、引领人的教育目标。

3.2 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主流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念,这些内容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浸润高校大学生身心,才能及时占领学生思想阵地。

1)加强思政课程的贯通衔接。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需要“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高中阶段思想品德、法治教育的纵向衔接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内部各课程的横向衔接”[10]。“马克思基本原理”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范畴、基本方法和基本研究对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要引导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脉络和最新理论成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引导学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中国近代史纲要”要引导学生认清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走向和必然趋势。通过各门课程的梳理,使当代高校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各个子课程各有重点又相互衔接。

2)挖掘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优势。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一关键课程的学习,有助于为其他课程学习提供辩证思维、价值支撑和思想引领。为此,需要积极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引导其他类型课程的专业教师参与思政理论课程的编撰、教学、科研、实践调查工作,按照由点及线、由线成面的思路,建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轴,哲学、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类课程等为主体的圈群课程网。在促进课程系统发展过程中,引领各专业学生感受思政旨趣,领略思辨魅力,强化价值引领,实现“鼓舞人、教育人和提高人”[11]的育人目标。

3.3 推进主渠道和新场域深度融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渠道”的价值在于要有效集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及其所统筹的教材、学生、教师、校园四要素,激发各要素聚合优势。

1)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师传道解惑、学生成长成才有机衔接。近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起,微课、慕课等网络思政课程的开发,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系统融合的结果,集中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作为高校思政教师,要主动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立足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需求和价值诉求,主动并善于运用移动云教学平台,依托教材而又不完全依赖教材,更新思政理论授课方式与途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能力,实现教学方式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教学内容由“抽象理论”向“生动有趣”转变、学生反馈由“你讲我听、你问我忘”向“讲在课本、留在心中”转变,引导思政课堂教学“接地气”“入脑中”,构建师生融洽共处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场域。

2)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教育的联动机制。课堂教学作为第一课堂,承载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通过这一渠道引导学生深刻认知“一个中国梦”“两大奋斗目标”“四个自信”“五大发展理念”等核心命题,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汲取积极向上的信念力量。校园文化是第一课堂的有机延伸,也是涵养高校学生精气神的重要载体,“高校的治学传统、人才培养、使命担当都会积淀为文化层面的内涵”[12],并在学校育人过程中发挥教育、激励、凝聚等功能,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文化创建活动,进一步开阔视野、丰富阅历,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在专业教学、日常管理服务、校园精神培育等过程中得到彰显。社会实践作为第三课堂,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学校”,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大课堂。“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1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成为大学生成长路上的航标,既需要课堂与校园的引领,也需要社会实践来强化。通过参加暑期下乡、公益服务、实习实训等,引导大学生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早已突破了课堂、校园乃至传统社会的交往边界,网络教育已成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创设网络教学场景,整合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强化有效信息筛选处理能力,了解“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语言交流习惯和表达方式,引导大学生成为参与和改善网络生态的新生力量,在新场域中打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耦合育人机制。

3.4 推进思政工作队伍与专业教师队伍结合

1)明确分工,落实职责。高校党委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主体,起着顶层设计、把握方向的重要作用。高校党委必须深刻认识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意义、重大价值与根本遵循,俯下身子,沉到基层,深入到课堂、宿舍、实训基地、实习场所等育人一线走访调研,了解实情,找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中的难点重点,才能更好地谋划出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中层党政干部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力量,他们熟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具备研判、预警大学生思想动态的能力和优势。此外,学工干部发挥着大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团委发挥着发展管理学生党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辅导员发挥着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指导和服务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挥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大政方针、引导大学生理论认知和道德实践的作用。通过各方力量的协同发挥,形成全员全过程大学生育人机制。

2)健全机制,强化协同。健全机制旨在更好地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把“能”赋到所有参与人才培养的一线教职工,这就需要健全而有效的机制保障。在高校,与教学、科研等工作不同的是,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文件政策与高校办学机制之间存在一定落差,由此造成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虚化”等现象。解决这一难题有两个办法:一是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师资考核、过程评价、职称晋升、职务晋级体系,制定配套激励方案,引导各专业教师加入班主任队伍,形成立足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高效机制。二是按照多元选才、多渠道纳才的用人思路,选拔专业水平高、业务水平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到学工口、团委、党校等职能部门担任兼职授课教师,选聘政治水平高的优秀党务工作人员到辅导员、班主任、行业专家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师,发挥两支队伍的协同作用,引导更多育人主体参与到思政育人工作之中,让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迸发出更强活力,打通协同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并切实解决两支队伍在育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系统构建是制度、行为、物质、精神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思政文化与大学文化融合效果的整体呈现,是教学、服务、管理等各方面的有机结合。从系统论的角度对高校育人工作视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进行规划研究,探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策略及路径,有利于拓展和丰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与实践内涵。

猜你喜欢
育人政治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