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体系思考1

2022-02-26 03:53李旭周乐泓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危机心理健康

李旭,周乐泓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大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广东 茂名 525000)

在新形势下,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国家必须重视心理育人工作,着实维护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特别是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冲击,部分人出现了压力过大、抑郁、焦虑等情绪[1]。目前,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随着各地高校的全面复学,大学生群体进入了心理换挡期,面临着较以往更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因而,在如此特殊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不容忽视。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各高校相续建立和完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相关机构和制度,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内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呈现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2]。同时,随着社会发展,高校心理育人体系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面临发展不均衡和不规范的问题。在疫情冲击下,这些问题愈发明显。数据显示[3],广东地区69.47%的大学生对新冠病毒的认知程度高,其中焦虑情绪发生率是26.60%。因此,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量飞速增长,但是某些高校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场所和师资力量没有配备到位,从事心理教育与咨询人员鱼龙混杂,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等情况。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在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的基础上,将心理危机预防与心理危机干预相结合、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疏导相结合,并聚焦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学生心理育人体系,以适应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挑战[4,5]。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国家各部委密集出台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文件,从顶层设计出发为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明确了“规定动作”。本文从心理课堂教育、心理实践、心理咨询门诊和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四个层面对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体系的建设提出一些思考。

1 心理课堂教育体系

心理课堂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预防校园严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上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大部分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必修和选修课程,但课程开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滞后的教学内容,体现在过于关注大学生消极心理现象的预防和干预,忽视大学生积极心理特质的培养;呆板的教学方法,表现在以传统的理论灌输为主,且以公共课的形式进行大合班教学,师生在教学中缺乏互动和交流;单一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而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等[6]。

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构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思路如下。

1.1 在教学设置方面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

在大一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选用优秀的教材教辅资料,保证学分和课时数。同时,大力倡导“教必蕴育,育必铸灵”的“双体系”人才培养模式[7],做到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同时,将心理健康科普知识融入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覆盖。

1.2 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紧跟心理学研究的前沿理论更新课程框架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应关注大学生的乐观、感恩等积极心理特质的培养,引导大学生热爱和珍惜生命,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免疫力。同时,也应该做到在教学内容上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冲击,有针对性地开展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心理健康科普和心理调适技巧专题教育。

1.3 在教学方式方面应多利用在线教学技术和体验式教学技术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通识教育课,其教学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的科普知识和心理调适技巧,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线上学习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基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平台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模拟场景或氛围下,做到了激发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案例讨论,帮助大学生在自我体验过程中能够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实效性。

1.4 在教学对象上要延伸教育路径做好学生家长的心理知识科普教育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延长教育路径,在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和家长课堂等途径,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掌握常见的精神障碍和学生危机预警干预知识,以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大学生,建立和维持融洽的亲子关系,家校合力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2 心理实践教育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是一门基础理论课,又是一门实践课,主要因其承担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传授助人自助技能的任务。要想达到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参考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理论联系实践,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课外实践活动的模式。

2.1 丰富心理健康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

通过举办 “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和心理主题班会等传统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素质结构,打造品牌特色活动,通过“心理漫画”比赛、“心理微电影”比赛等寓教于赛的艺术化表达形式,开展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各种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2.2 创新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方式

以往的心理健康知识多是用动漫、情景剧等传统传播形式宣传,而如今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更要主动占领网络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新阵地,创设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网络平台,广泛运用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微博和直播平台等媒介,宣传科普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倡导积极的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心理保健和心理自助能力。

2.3 发挥学生组织在心理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互助组织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成立心理互助小组和心理健康教育社团,使之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同时,将朋辈辅导员、心理委员和宿舍舍长纳入大学生心理工作组织,可以更加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培训、管理,建立和完善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工作体制,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升大学生心理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与效果。

3 心理咨询门诊体系

心理咨询门诊是高校心理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在心理育人体系中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一环。当前高校内基本都提供了面向在校生的心理咨询服务,但开展的质量和效果却参差不齐,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如心理咨询队伍建设不到位,专业化程度不高;心理咨询设置要求不严,违背咨询伦理甚至造成学生心理二次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等。为适应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亟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和调整。

3.1 完善高校心理服务机构的硬件配套

高校要下功夫加大对心理服务机构的经费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优化心理咨询信息化服务平台。在心理机构功能设置上,要设立个体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沙盘游戏治疗室、生物反馈治疗室、团体活动室等功能室,满足大学学生多元化的心理咨询需求。

3.2 加强心理服务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除了学历教育外,还得加大对心理咨询师专业技能的培训,特别是系统的规范化培训,使相关从业人员在掌握心理咨询基本功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掌握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咨询方法,增强对心理咨询伦理守则的敏感度,通过同伴督导和专业的上级督导,不断提高心理咨询队伍的专业化和专家化水平[8]。

3.3 补充和发挥学生朋辈辅导员作用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经过专业培训后的大学生对身边有心理帮助需求的同学和朋友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的一项专业化活动。朋辈辅导可以帮助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困扰。朋辈辅导有效地调动了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扩大了高校心理服务的受益面,健全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和干预网络,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转归的局面。

3.4 规范心理服务机制和形式

高校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预约、咨询、转介和跟踪反馈制度。通过个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和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向大学生提供经常性的、及时的、有效的心理健康引导与咨询服务,努力减少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脱落率,提高心理咨询的专业化和实效性。

4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

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传统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心理预警科学化程度不够,精确率不高;心理干预的专业化程度有限,危机的预警和解除不及时;心理干预的流程不规范,没有及时进行会诊和转诊等。要应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方面的压力,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优化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手段

完善心理测评方式,优化筛查量表选用,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智慧校园的海量数据,使用机器学习算法等数据处理技术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的准确性和科学性[9]。

4.2 提高专业人员和学工队伍心理危机干预技能

加强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和学生工作队伍心理危机干预技能系统培训,掌握大学生常见精神疾病的初诊和高自杀风险学生的及时处置能力,做到“事前及时预警”“事中有效干预”和“事后密切跟踪”,有效降低心理高危学生的意外伤害发生率。

4.3 完善学生心理危机会诊和转诊机制

健全学校的心理危机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班级(宿舍)-学院-学校-精神卫生机构的 “四级”防控体系,在精神卫生法允许的范围内,规范学校心理服务人员和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组成的心理危机会诊制度,对各类存疑的心理高危群体进行及时的评估会诊,并保持从学校心理机构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转介的绿色通道畅通,使疑似患有精神疾病或严重心理的大学生及时接受鉴别诊断和治疗[10]。

5 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促进师生心理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途径。各高校要以《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系列文件为指导,从心理课堂教育、心理实践、心理咨询门诊和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四个层面出发,注重各类保障工作,统筹各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凝聚各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建立和健全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持续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前置”,形成校内外心理育人合力。通过科学规范的心理育人工作体系,有效防范和降低大学生的各类心理危机风险,从而确保疫情防控常态化大背景下的大学校园和谐与稳定,为培育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扎实的心理素质基础。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危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危机”中的自信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