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 王振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医院肛肠科前来就诊的患者以肛门坠胀为主症的情况呈明显上升趋势,以中老年女性患者居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门诊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通常有半年至数年不等的病史,主要症状是自觉不能顺利解完大便,每次解便后就开始感觉肛门坠胀,有时甚至小腹部也连带一起坠胀。这种坠胀到了下午和晚上更加严重,甚至胀痛到完全无法坐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一天中最舒服的时候是早晨起来还没有上厕所解大便的时候,晚上睡觉也并不影响睡眠。
患者为此到处就医,有诊断为肛窦炎的,有诊断为痔疮的;也有医生给患者做了诸如肠镜、肛周B 超、核磁等一系列检查,但检查结果往往都是正常的,而且肛门口的局部用药没有什么效果。让医生束手无策,有些医生甚至无奈地建议患者去看精神科。而患者却因为担心得了什么不治之症而越来越焦虑,陪伴患者看病的家属因为看过多个医生都诊断不出什么病,而且检查结果也都是正常,也认为患者是精神出了问题。最终导致患者四处就医、越来越焦虑,家属不厌其烦。其实,这类患者很多都是患了直肠黏膜内脱垂。
直肠黏膜内脱垂的诱因有很多种。长期慢性腹泻或便秘的患者,年轻时候从事强体力劳动的或多次生产的中老年妇女等是好发人群。
本病也属于退行性病变的一种。随着年纪增大,以往长期对肠道以及肛门部的肌肉慢性损伤,最终导致人体在坐位或直立时直肠黏膜陷入肛管,刺激齿线区高度特化的感觉神经终末组织带(排便运动的诱发区),从而产生肛门坠胀感,进而引起排便不尽感。
肛门指检多有肛门括约肌松弛,收缩力减弱,臀沟变浅,直肠黏膜松弛,活动度增大,有绕指感。用力排便后可在肛管直肠环上方触及折叠肠壁或有黏膜堆积感。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排便困难、肛门下坠感及便后不尽感,部分患者需用手压会阴或阴道后壁协助排便。患者经常依赖服用泻药、灌肠或用手协助排便,以女性多见。临床除有排便困难,肛门、会阴部下坠等脾虚气陷常见症状外,通常还伴有腰膝酸软、水肿、乏力、性欲低下、尿频、尿不畅、尿失禁、头晕耳鸣甚至经少经闭等肾气不足的症状。
诊断直肠黏膜内脱垂的检查方法主要有排粪造影和医生直肠指检以及根据患者的症状综合判断。
排粪造影检查操作较为不便,检查时要向患者的肠道灌入钡剂。如果是女性,还要在阴道打入钡剂,让患者在模拟常态静息、收缩肛门和模拟排便的三种状态下拍摄X 光片,看X 光片是否有直肠黏膜的脱垂。这种检查操作时间较长,同时对肠道黏膜有一定的损伤,有些甚至会加重病情。因此,大多数医院不做这项检查,由此直肠黏膜内脱垂诊断率较低。
另一个检查方法是医生根据肛门指检的结果和经验治疗来判断。如果肛门指检感觉患者直肠的黏膜都松软地包绕在检查的手指上,尤其是让患者模拟排便的时候,直肠内有明显的黏膜拥堵感觉,那么大部分肛门坠胀的患者就是由黏膜脱垂而引起。
由于黏膜脱垂是一个动态的变化,会受重力影响,当患者躺下,松弛的黏膜不对肛门造成压力,也就不会产生症状。而患者用力向下排便,或一整天站立或疲劳后,下坠的直肠黏膜压迫肛门口,导致肛周血管充血肿胀就会产生坠胀的症状。而这一类症状却偏偏是肠镜和B 超无法发现的。由此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检查的结果都是正常,患者的症状却真实地存在。
因为直肠黏膜内脱垂是一个退行性的变化,和不正常的肠道功能以及生活运动习惯有关,所以预防第一要点是纠正慢性腹泻或便秘,同时要注意不要过度做腹部压力增高的运动,如负重深蹲,超过体能承受范围的跑步、举重等。
年轻女性要注意在生产后做盆底修复的凯格尔运动,其他人群也可以做提肛运动来提高肛周肌肉的收缩力,预防坠胀的发生。具体的做法是有规律地往上提收肛门,然后放松,一提一松就是提肛运动。站、坐、行均可进行,每次做提肛运动50 次左右,持续5~10分钟即可。
一旦出现了肛门坠胀的症状,首先要设法避免引起坠胀的原因,同时在有经验的医生检查后,给予静脉增强剂联合中医药辨证治疗。根据具体病情,采取补中益气、温补脾肾等治疗方法来消除症状,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