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少杰
(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色,持续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新时代高职院校要向更高层次迈进,应围绕如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一核心问题,以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发展问题,推进产教结合,注重人才的培养。新冠肺炎疫情过后,基层医疗机构迫切需要防治结合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医学类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导向更加清晰,这是医学类高职院校发展的机遇。但是医学类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的压力与问题依旧存在,这是医学类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挑战。在稳步提高人才培养基数的同时保证并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向高层次迈进,这是医学类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
新时代高职院校在迈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定位是核心,培养体系是关键。应用型是高职院校人才的基本定位,高层次是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定位的更高目标,应用型与高层次的人才定位相辅相成,应用型是高层次发展的基础,高层次是应用型持续发展的路径。因此,高职院校应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发展目标。一方面以应用型作为人才培养标准,高职院校通过“1+X”证书制度、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等方式与职业技能实践连接,落实人才应用型的培养标准;另一方面以高层次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教学上完善校内及校外实践的教育教学标准,实现人才高层次的培养目标。
职业需求是高职院校人才定位和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的出发点,问题导向是高职院校突破瓶颈迈向高层次的源动力。在最新发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就如何在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发展高层次这一问题,给出了更具体的行动指南。第一,高职院校要坚持在人才需求导向的过程中激发活力。应用型是实现高层次的基础,职业需求是应用型的导向。因此,要实现高层次必须要把握好职业需求,应用型人才与职业需求契合度越高越能实现高层次。第二,高职院校要在坚持问题导向的过程中着力补齐短板。职业需求在不断变化,高质量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寻找与职业需求不相符、与高质量标准不适应的问题,弥补与最新需求、最高标准之间的差距。
医学类高职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主要服务于基层医疗机构,培养符合基层医疗机构临床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医学类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医学教育发展总目标:加快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医学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中,医学类高职院校肩负着培育基层医疗机构医学人才、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学人才质量的双重使命。一方面,医学类高职院校通过“3+2”“理论+实践”的特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为基层医疗机构输送大量的助理全科医生,保证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医学类高职院校也肩负着通过临床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临床医学技能的重要责任。因此,医学类高职院校在建立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要以培育、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助理全科医生为导向,以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需求为根本,促进教育教学内容与临床医学技能持续更新。
后疫情时代,基层医疗机构需要防治结合的复合型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在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再一次强调健康促进的新医学教育理念、大专业的医学教育定位、“五育”融合的医学教育内涵、“大健康”理念指引的新医科。文件中提出,依托医学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到2030年,医学院校培养出的医学人才服务卫生健康事业的能力要显著增强。医学类高职院校在全面优化医学类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要将医学教育的创新理念融合其中。在此基础上,以基层医疗机构需求为导向,向高层次迈进,探索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注重全科医生大专业的建设,将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融合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积极引导教师与学生树立“大健康”观念。
从人才的供需关系方面看,为扩充基层医疗机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数量、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质量,医学类高职院校面临着巨大的人才培养压力。截止到2019年底,全国共计1 423所高职院校,开设医学及相关专业的有276所[1],占高职院校开办总数的19.40%。而独立的医学类高职院校仅93所[1],仅占全国高职院校开办总数的6.54%。根据近两年国家高职院校扩招计划估算,2021年全国高职院校预计招生650万人,按开设医学及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占比计算,医学类高职院校2021年预计招生126万人。然而,高职医药卫生涵盖8个大类的专业,医学类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招生仅占126万人计划中1/8左右。基层医疗机构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医学类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不足的压力显著。
医学类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压力,部分来自在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训提升。对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执业(助理)医师人数、学历大专以下占比、年龄55周岁以下占比等数据汇编制成医学类高职院校在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预估表(见表1)[2]。根据数据中给出的百分比计算,我国各级医疗机构执业(助理)医师大专以下学历的人数约为163万人。如按照55周岁以下执业(助理)医师进行学历提升进行计算,仍有约133万基层医疗机构执业(助理)医师需要医学类高职院校培训提升。依据前文估算的2021年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招生数量计算,即便全部招生计划用于基层医疗机构执业(助理)医师的学历提升,仍需9年的时间将现有55周岁以下的基层医疗机构执业(助理)医师的学历提升至大专及以上。
表1 医学类高职院校在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预估
医学类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压力,还来自新基层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输送。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中提出了中国全科医生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2020年6月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2019年我国每万人口全科医生2.61人,从这一数字上看,我国全科医生的发展基本符合2018年的预期。但分析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更为详细的数据可知,医院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4.0,基层医疗机构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55。全科医生的发展比例并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依然存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与医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比例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近三年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占比32%左右,呈递减趋势。而基层医疗机构每年承担着中国50%~55%的诊疗任务,且呈递增趋势。医学类高职院校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输送更多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责任重大。
从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需求方面看,为培养符合防治结合的复合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临床医学实践技能与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割裂问题急需解决。在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下文简称《目录》)中,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医药卫生专业共分8项大类,在《目录》中明确规定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均需设置预防医学课程,同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应具备预防医学知识、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职业能力,这说明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医学技能实践与公共卫生技能实践是同等重要的职业技能。但医学类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临床医学技能培养与公共卫生技能培养割裂的问题,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与基层公共卫生健康服务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问题显现[3]。
为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在校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状况,笔者对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线上问卷调查。问卷设计分为3个部分,24个题目。第一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掌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情况;第二部分是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实践技能的考查;第三部分是向临床专业学生征集在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提升公共卫生实践技能的建议。参与线上问卷调查的人数347人,有效问卷34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调查问卷分析显示,临床医学技能实践与公共卫生技能实践割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认知方面的割裂。在问卷中“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情况”一题,100%的调查者选择了对新冠肺炎有了解,但仅有31人选择了“对新冠肺炎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非常了解”。在问卷中“获取新冠肺炎相关信息的渠道”一题有64%左右的调查者选择“信息主要来自课堂”。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不能主动关注公共卫生事件,这说明从认知上将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割裂开。第二,实践方面的割裂。在实操方面,仅有13.4%的调查者熟练掌握穿脱防护服的流程,3.4%的调查者认真阅读并掌握《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内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不能熟练掌握公共卫生实践技能,这说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临床医学技能实践教学与公共卫生技能实践教学未能有效融合。在调查中,有74.4%的调查者认为预防医学知识及公共卫生实践技能非常重要,67.4%的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增加更多的公共卫生技能实践教学。在“有效提升公共卫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一题中,96.8%选择了“增加实践教学”。
临床路径(CP)是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通过标准化某一病种的治疗过程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医疗行为[4]。具体而言临床路径的标准化过程是医生、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共同制定的标准化诊疗过程,包括诊断、治疗、康复、护理、教育、结果评价等过程[5-6]。临床路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美国、德国等国家,我国也于2009年颁布了《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截止到2019年底,卫健委组织专家评估认定了224个病种的临床路径。临床路径使诊疗过程标准化,患者和医疗机构都受益。一方面,临床路径减少了诊疗成本,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了诊疗效率;另一方面,临床路径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质量,标准化的诊疗程序可以使基层医疗机构与医院的诊疗过程“同质化”,实现基层医疗机构质量的提升。
将临床路径融入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形成临床医学教学路径,可以使医学类高职院校在扩大教学受众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在解决医学类高职院校医学临床专业人才培养压力大这一问题上,临床路径融入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并形成临床医学教学路径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临床路径的思维融入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在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形成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标准化的教学流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考核标准、教学评价标准等。标准化的教学程序可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为进一步提升医学类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提供保障。其次是临床路径内容融入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在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将标准化的临床路径作为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内容。临床路径中一定包含病种完善的诊疗+防治环节,临床路径作为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内容能有效实现临床操作技能实践与公共卫生技能实践的融合。最后是临床路径可以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高质量。国家标准化的临床路径是各个医院、临床医生在病种治疗过程中统一的诊疗过程。医学类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在临床路径为内容的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下,能实现与更高层次医学教育的“同质化”。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PDCA循环实现临床医学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以 P(计划)、D(实践)、C(检查)、A(处理)4个环节为一循环[7]。高职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将PDCA循环应用于教学,通过循环的计划、实践、反思、更正提升教学质量,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向高层次迈进。医学类高职院校在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在应用临床医学教学路径的基础上,同样需要应用PDCA循环以提升临床医学教学路径的质量。P阶段,制定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标准化的教学路径;D阶段,在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实践计划的临床医学教学路径;C阶段,反思临床医学教学路径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A阶段,将反思的问题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找出解决办法,应用于下一轮计划的临床医学教学路径中。临床医学教学路径是保证医学类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高质量的基础,通过PDCA循环不断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路径的质量是医学类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始终保持高质量的保障。
将PDCA循环作为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教法,通过临床医学实践操作中的PDCA循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的临床医学技能。同时,以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教学路径为依托,将临床医学技能与公共卫生技能有机结合,通过PDCA循环提高学生的综合医学服务能力,满足后疫情时代对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