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路径研究文献综述

2022-02-26 11:13帅巴黎
今古文创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文献综述

【摘要】 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传承,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学术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传统文化弘扬必要性的研究、弘扬机制研究以及弘扬困境的研究。细化研究不够深入、研究视角比较偏狭、研究结果操作性不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深化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的理论研究、致力于可操作成果的研究、强化多维视角剖析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8-0101-03

基金项目:“义务教育学校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瑰宝,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是确立文化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必然之举,是丰富世界文化,实现中华文化世界化的重大举措。为了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有关传统文化弘扬路径的研究进行简单梳理和总结,以期对未来传统文化的弘扬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研究成果

(一)界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的概念

随着人们对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研究中,学者们都比较注重有关文化弘扬的概念界定。薛月爱从文化与文化的弘扬二者之间的关系入手,认为弘扬传统文化是对一种已然存在的文化的发掘、利用。文化的持续发挥作用、延续更新,有赖于人类对文化的弘扬活动[1]。周颜玲则直接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大力宣扬,即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2]。王彬、徐国亮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弘扬传统文化的要义在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等等。

(二)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是保持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力量源泉。因此在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十分注重对于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探讨。

学者谢惠媛从社会学实践逻辑角度出发,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国家治理体系与提升治国理政能力提供不竭的智慧源泉[4]。

余绪缨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价值观和相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内容的继承和发扬对于今天健康、有序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5]。

聂石樵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对祖国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培养青少年美的情操和优秀的道德品质[6]。

胡卫则从文化学的视角出发,认为传承和弘扬契合中华民族和时代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让人们反思我国的种种同质化和单一性的“应试文化”问题。

潘岳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文明,其不仅在价值理念上以天人合一为诉求,而且具有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与之相匹配,对于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启示性和借鉴意义[7]。

何中华从哲学的角度探讨我国的现代化之路,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否定之否定基础上向出发点的复归,即我们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能遗忘初心,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我们实现现代化提供某种预警作用和深刻启迪,从而对于现代性发挥其补偏救弊的重要功能[8]。

(三)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机制

对于如何弘扬文化,也是学者们比较关注的话题之一。在相关研究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机制进行了探索和讨论,学者们或从总体上把握文化弘扬机制,或就文化弘扬的某一方面和某一渠道进行论述。主要的特点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立足于国家的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相统一的原则、立足于传统文化的主流传播、注重我国国情和特色、立足于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与时俱进致力于文化创新发展等。比如雷雪娇、杨建林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繁荣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把民间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现实文化生产力,加快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9]。

葛晨虹从社会文化学的视角出发,认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培育,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精神和革命传统,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注重对其内容和形式的一体化弘扬[10]。史晓宇、诸芳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必须立足于大众,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刘京臣以促进传统文化“創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根本遵循,提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兴媒介的国产网络游戏相结合,传递正能量的游戏世界观、借助于 GIS 和虚拟现实技术让优秀传统文化“都活起来”等具体弘扬举措。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困境

这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以及学者们对传统文化弘扬的重视,有关传统文化在弘扬过程中遇到种种困境的缘由是学者们积极探讨的话题之一,致力于弘扬路径的突破也是学者们努力追求的方向。比如有部分学者侧重于思想意识领域的困境的探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部分学者认为是由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和渗透,导致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心理障碍和认识局限。如傅才武、齐千里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中,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军事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使得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较大的经济和文化差距的心理落差下,民族自卑感根深蒂固[11]。而持另外一种观点的学者则认为是国民对本国传统文化自我认同感的薄弱和被动,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国人对本国传统的文化知之甚少,甚至对传统文化有一种轻视、蔑视的情绪,文化人的文化精神普遍淡化。另一方面,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与比较中,一部分人走向狭隘地囿于民族文化、孤芳自赏、抱残守缺的极端,一部分人走向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从而贬低、排斥传统文化的极端。由于这种认识的长期分歧,造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力无法形成,阻碍了其推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统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因此,有部分学者侧重于探究传播主流的困境。在传播内容上,李申申认为在国学弘扬中,所传播的并非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其中往往还夹杂了一些糟粕。在传播手段上,王健、郑和武对文化创新与文化异化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多样有效的现代传播手段和先进的传播方法,导致大量异化垃圾信息所形成的话语空间和舆论环境,这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文化传播的正确方向[12]。在对内传播体制上,徐稳提出中国文化传播体制性约束是目前文化传播力弱的根源之一,微观管理多,宏观管理少,管得太死[13]。

在对外传播机制上,常怀云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欧美地区的传播现状和演变趋势进行了审视,认为以“孔子学院”为主的单一推广模式限制了文化输出渠道,同时文化传播理念也未能正确处理中西方文化冲突,无法有效产生市场带动效应[14]。

此外,也有一部分学者阐述了体制机制的困境。文化弘扬机制在文化弘扬体系中身居核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需要多个机制相互协调,发挥联动作用。我国在文化弘扬机制建设上已有一些初步成果,同时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学者郭万超、孟晓雪从管理体制的角度指出我国传统文化弘扬体制机制在三个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薄弱;其次,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机制,各个部门还未完全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弘扬保护工作机制,相关监管工作不够有力;最后,相应的法律和制度还不健全,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定过于原则笼统,刚性不够等等[15]。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研究的局限

纵观已有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的相关研究发现,有关弘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以及弘扬机制和困境等内容的研究成果颇多。同时在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中,几十年来出现过大量叙述应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重要价值的文献和书籍,包括应该转化或创新传统文化的呼吁,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应当具有何种意义和价值等。这些呼吁引起了社会达成重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识。但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加上研究者的学术背景和主观倾向各有差别,从立足于实践的角度来说,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如何指导传统文化弘扬的实践工作还存在一定局限。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研究内容不够深入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虽然在文化弘扬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体系来保障传统文化弘扬,但是在研究内容细化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学者王习胜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方面阐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原因和必要性,但是呼吁关注之后未指出具体而有效的弘扬举措。王彬、徐国亮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路径,但其对弘扬方法的内在机理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二)研究视角比较偏狭

在现有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路径的研究中,除了社会学、教育学以及传播学这三大主要研究视角外,仅有个别学者尝试多视角的观照。如李里特单从食品工业学视角出发,认为弘扬民族文化,开发我国的民族食品,强化具有民族特色的消费氛围十分必要[16]。永信仅从宗教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弘扬传统文化的路径,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积极弘扬宗教道德,发挥宗教慈善的作用以及宗教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7]。潘岳仅立足生态学的视角阐述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保护生态文明的价值等等。纵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路径的研究文献,从教育学出发进行研究的文献最多,传播学和社会学视角的次之,从其他学科出发予以研究的论文极少。

(三)研究结果操作性不强

传统文化弘扬研究结果的可操作性是现实之需。虽然理论层面的探讨十分必要,且价值不可替代,若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弘扬的可操行研究,则会增加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对传统文化弘扬政策的完善和工作的落实都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在现有研究中,虽然学者们探讨了具体的传统文化弘扬举措和方法,比如学者薛月爱提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以政府为主导、以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雷雪娇、杨建林提出要利用多样化的传播载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等路径。王天彤则论述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层面的具体弘扬方法。但总体其实践路径大都比较抽象,不够具体,实践指导作用缺乏。

三、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研究的未来展望

梁漱溟曾预言:“世界未来文化即是中国文化之复兴[1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处的时代環境和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路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且迫切。

(一)深化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的理论研究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未来在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等根基研究的同时,还需深度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研究上,有关教育应该普及哪些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及用什么方式进行普及是颇有争议的。同时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教育普及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已有的研究还很少涉足。在研究中,我们只有立足本国国情,与当代社会文化相互协调适应,结合具体研究对象构思研究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路径的研究才能实现实质性突破,取得新的进展。

(二)致力于可操作成果的研究

加强研究结果实践操作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现有研究多属于理论研究,思辨性较强。未来研究可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加强实践调研,“实践性”研究既不抹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也不夸大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而是力求把握传统文化“落地生根”的现实条件[19]。尤其在解决传统文化弘扬困境方面,不进行大量实地调查,单纯集中在现象的分析和推理是明显不足的,揭露不了问题的本质,也解决不了当前的问题,因此需增强实证分析。

(三)强化多维视角剖析

一维视角适用于性质单一的问题分析,复杂问题要求运用多维视角进行观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路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要求运用多种学科理论进行分析。比如学者们在探讨传统文化弘扬机制问题时,选取教育学、传播学或社会学中某一学科视角展开研究的成果虽多,但罕见有两个或多个视角的研究,因而大大降低了相应研究成果的质量。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多种学科理论的运用,不是片面孤立、各自为政,而是结合实际、整合应用、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薛月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路径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33):25-26.

[2]周颜玲.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域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王彬,徐国亮.“两创”方针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路径[J].红旗文稿,2018,(05):27-28.

[4]谢惠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进路、视域选择和实践原则[J].学术研究,2018,(12):1-5.

[5]余绪缨.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J].中国经济问题,1999,(04):1-6.

[6]聂石樵.传统文化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4):42-43+58.

[7]潘岳.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文明[J].人民论坛,2009,(01):10-11.

[8]何中华.为什么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人民论坛,2017,(17):24-25.

[9]雷雪娇,杨建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探析[J].农家参谋,2018,(21):235+208.

[10]葛晨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在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发展[J].人民教育,2014,(11):6-7.

[11]傅才武,齐千里.坚定文化自信,是对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道路问题的科学回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9(01):62-72.

[12]王健,郑和武.走出新媒介文化传播困境:培养人的文化自觉[J].中国出版,2013,(20):58-61.

[13]徐稳.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96-103.

[14]常怀云.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困境[J].出版广角,2017,(19):58-60.

[15]郭万超,孟晓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存在的主要问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02):86-89.

[16]李里特.开发传统食品弘扬中华文化[J].食品工业科技,2003,(01):4-6.

[17]永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宗教大有可为[J].中国宗教,2015,(03):28-29.

[18]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3.

[19]刘富胜,马冰心.近十年来(2006-2016)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综述[J].中華文化论坛,2017,(03).

作者简介:

帅巴黎,女,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文献综述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