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联平
生态校园建设承载着面向未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生态校园是帮助师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增进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共处共融的重要条件。建设生态校园,不仅仅是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还要创设师生陶冶性情、更新理念、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环境。为了充分发挥和拓展生态校园的育人作用,需要对生态校园建设所承担的培育师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功能进行深入研究。
深入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理论成果。生态校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具体实践。要建设好生态校园,需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过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的背景下,立足于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提高发展质量,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融入其他四项建设的各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这五大体系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人类关心自然、保护自然的根本目的是满足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环境是每个人健康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成员共享的公共产品。保护环境、防止生态危机发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建设美丽地球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意义
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人类共同的期望和责任。地球生态具有不可分割性,维护地球生态不可能只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努力,各国都要积极参与到生态治理的大系统之中,“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才能实现“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目标。
生态校园建设现存问题
自“生态校园”概念提出以来,很多地区和学校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众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主动参与建设,将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材料引进校园,使校园的环境设施水平有了明顯提升。应该说,生态校园建设进展良好、效果明显。但是,由于生态校园建设尚处在初期探索阶段,对于建设生态校园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理论研究上的总结提炼不足,实践中缺少具有权威性的标准和建设规范的引领,加之不同地区和学校在建设时序、投资规模和经费结构等方面差异较大,出现了一些影响生态校园建设实际效果的问题。
生态校园建设缺乏整体设计
有些学校是在原有校舍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有些学校是按照统一的学校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在设计方案中生态校园的要素不突出。一般是以“增项”的办法来实现,“修补式”或“见缝插针式”现象比较普遍,造成校园内生态元素的搭配比较零乱,布局不合理,绿色、环保、文化等元素简单堆砌或者重复叠加,难以集中体现生态文明思想的主线和内涵。
环境建设与育人功能的结合不紧密
生态校园建设往往以基本建设为主,更关注硬件条件和环境改善的可视效果,在校园绿化美化、节约能源、环保低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单向展示比较多,双向互动、启发师生思考理解的作用不明显,生态文明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结合不够,由此存在着硬件条件改善与生态文明教育“两张皮”的现象。
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不够完整
就一些学校而言,没有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办学思想,对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意义缺乏了解,因而校园建设中涉及生态文明的知识点比较零散,欠缺总体统筹规划,“点缀式”的元素布局只停留于对生态文明教育表象化的理解,缺少结合地区环境特色、校园区位特点及学校办学特色的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校园规划思路新意不足。
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效果不明显
育人是环境的一项重要功能,置身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师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会随之产生变化。但在实践中我们观察到,有些学校的生态环境建设对师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的导向作用不够突出,体现生态文明思想要求的生活理念和消费习惯没能成为普遍的自觉行为,师生对于生态校园建设的主动参与程度不高。
生态校园建设要注重培养师生的宏观生态意识
生态校园建设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生态校园的布局、结构、内容、功能都会对师生的价值观形成和巩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制定校园建设规划时,学校建设的管理者们应该认真思考和谋划,如何充分利用和挖掘物质环境所蕴含的精神元素,让师生在生态校园中认识到优化微观生态环境的必要,并培养宏观生态意识。
生命共同体意识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在享受大自然提供的丰富物质资源的同时,人类需要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并且谨记:如果不对无限度地占有自然资源、消耗自然资源的行为加以遏制,人类将难以实现永续发展。为了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改善生存环境,人类必须终止与自然恶性互作,坚持生态优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以损害生态环境与生命健康安全为代价。
可持续发展意识
可持续发展是自然界生生不息、代代相继的一种法则。人类不仅要通过各种经济活动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还应该维护、修复、合理使用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为后代预留使用的数量和空间。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保持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健康状态,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与环境、资源的承载力相适应的良性循环状态,培育有助于节约资源、鼓励资源循环利用和开发再生资源的有效机制。
国家与全球责任意识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的未来存续和发展。地球的生态具有不可分割性,保护生态不能按国界划分,只有全球各国共同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遵守共同的規则,自觉承担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采取积极的措施,同舟共济,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才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收到实际效果。这种责任意识要从小事和细节培养,集个人行为习惯为社会风尚,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扩展到全球各个角落。
生态维护的法制意识
生态安全涉及每个公民的生存权利,要依靠严格的制度和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生态法律明确公民的生态环境权利与义务,调整公民之间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依法有序、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使人人都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并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促进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形成和传承。
生态校园建设应注重培养师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生态校园建设是立足当代、着眼未来的大事业,对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具有重要影响。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一样,师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也需要经过启发、融合、渗透的渐进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校园环境建设与课程内容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师生思想之中,成为思考问题的基点和行为习惯的准则。
生态科学素养
培育师生树立符合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价值观,掌握有关生态文明的基础理论知识,善于敏锐观察、深入了解社会活动中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事物,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判断其对生态文明建设及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中选取典型事例并且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正确的结论和观点。引导师生了解生态校园建设的科学内涵,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所学学科课程内容与生态校园建设的结合点,从学习常识、掌握技能和理论研究三个层面上,通过观察、实践、实验探究活动,加深对生态校园建设科学性的理解和对长远意义的认识,在知识学习和传授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的理论和思想。
生态实践素养
培育师生具有主动参与生态校园规划、设计、维护、管理及宣传的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提高师生对生态校园建设的关注度,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相关活动,通过学习和劳动,丰富知识、掌握技能、发现并解决问题。在生态校园建设布局规划中,要预留师生参与的环节和空间,设计与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学习园地、训练基地,建设课程教学的“第二课堂”,使师生的聪明才智在实践中得到发挥。加强对学生实践参与的指导和考察,列入综合素质评价范围,与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鼓励师生在生态校园建设中付出辛劳、体验过程、创造成果。
生态审美素养
培养师生在创造和分享生态校园“环境美”的同时,深入了解生态“和谐美”的内涵。把生态校园建设作为美育的重要场所,使师生从感受校园物理空间的布局协调、校舍功能匹配的合理适用、绿化美化的怡人环境、节能减排设施的先进技术等“外在美”,到发现和体验生态校园所蕴含的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等生态科学的理论元素,从而对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教学内涵的拓展、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产生重要的启发和促进作用。生态校园建设不仅要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美的欣赏能力,还应该为他们创造美的感觉和美的作品奠定专业基础。
生态道德素养
培养师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引导师生摒弃传统思维中诸如“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人类可以征服自然”等不尊重生命、不尊重自然规律的错误观念,借助“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防灾减灾日”“中国植树节”等节点,通过学习、宣传,增强师生生态文明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从意识、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多个层面,厚植生态文明思想,使之形成生态文明的道德标准,并且积极参与校内外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发挥示范作用,做到“知行合一”,成为传播、实践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社会群体。
生态校园是学校建设的新方向、新内涵,也是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其长远效果将伴随着新一代的成长而逐渐显现。我们在遵循生态文明思想做好校园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同时,还应该以更高的站位、更开阔的视野,深入研究和思考学校环境建设对教书育人的重要影响,使校园建设在更大程度上为师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服务,为培养师生生态文明自觉服务,为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服务,把校园建设成为增进和谐、启迪智慧、健康安全、幸福愉快的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