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关系: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2022-02-26 04:24孙晓军
教育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友谊同伴

孙晓军

愿君长似少年时,初心不忘乐相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孤立存在的,我们总要和周围的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其中,年少时的同伴关系往往会被人铭记一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伴关系发挥着亦师亦友的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与社会化,既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背景,也是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同伴关系是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的行为和认知表现受到个体特征水平、人际互动水平、双向关系水平和群体水平的影响。

个体特征水平关注个体的气质、性格、生理特征及社交知识、技能等与同伴交往的关系。例如,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的社交技能、社交知识及其解决社交问题的策略等。研究发现,无论是高社交地位的学生还是低社交地位的学生,都愿意与那些性格积极的同学交往。但是,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的社交策略不同。被忽视和被拒绝的儿童都更少选择言语沟通和解释策略,其中,被忽视的儿童不能有效地解决社交问题,被拒绝的儿童则更多选择适当性低的策略,在社交中更倾向于依赖他人帮助。

人际互动水平关注两个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交织在一起的行为,包括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退缩行为等对同伴关系的影响。以关系攻击(诋毁他人)为例,研究发现,关系攻击往往对男生的友谊产生消极影响,更多表现出关系攻击的男生在友谊中会面临更多的冲突和背叛;而对女生的友谊则会产生积极影响,关系攻击越多,她们的积极友谊质量反而越高。

关系水平涉及两个相互熟识的个体间持续的互动,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反映的是两个个体间的情感联系。例如,儿童是更愿意与同性还是异性持续地交往?研究发现,儿童往往更乐意与同性同伴建立互选友谊,而且,无论何种性别的儿童,一旦他/她与男生的互选友谊数越多,与女生的互选友谊数就会越少。

群体水平涉及儿童出于共同的兴趣或处于相同的环境自发形成,或者正式建立的同伴群体,如学校中的班级。群体水平关注同伴群体对个体的接纳和喜好程度以及班级的凝聚力对个体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班级内同伴之间联系越紧密、越好,个体的同伴关系就越好。

这些因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决定着儿童的同伴关系。例如,一个外向且调皮捣蛋的孩子,如果频频欺负其他同学,大家都不想与其做朋友,他的同伴关系由其自身气质性格、与他人互动表现和关系水平共同决定。

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

同伴关系的发展是动态的,而且发展趋势存在差异。不同性别的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也不相同。

在个体特征水平上,社交自我觉知是指儿童对自己是否被同伴所接纳和喜欢的觉知,是儿童对自身同伴关系的总体主观感受。大量追踪研究发现,为期三年的社交自我觉知有显著上升的趋势,但间隔一年和间隔两年的社交自我觉知均为中等相关。社交自我觉知的发展总体是上升的,后一时间点的社交自我觉知部分依赖于前一时间点的社交自我觉知,多方面的混合因素影响着社交自我觉知的增长。

在互动水平上,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趋势存在着从外部攻击到关系攻击的转变倾向,且外部攻击与关系攻击是一种共生关系,表现在:外部攻击水平高的儿童,其关系攻击水平也较高;外部攻击行为增长较快的儿童,其关系攻击行为增长也较快。而社交领导行为水平呈现典型的“马太效应”发展模式,社交领导行为表现较多的儿童,其社交领导行为增长速率也较快。此外,儿童的安静退缩行为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男生的安静退缩水平要显著低于女生。

在关系水平上,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朋友网络。同时,儿童与同性同伴的互选友谊数量显著多于他们跟异性同伴的互选友谊数量,儿童同伴交往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疏离现象,即偏爱或倾向于与同性别的同伴进行交往。

在群体水平上,儿童所得的男、女同伴评定分都有显著的上升趋势,受男生喜欢的儿童也会受女生喜欢。两类同伴评定分的上升速度之间并不相关。

同伴關系影响人生方向

儿童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与之有关的评价和情绪体验。对社交活动的自我觉知和情绪体验,不仅是对交往活动的主观评价,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儿童的心理适应状况。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焦虑和孤独感是重要的情绪体验。

儿童的孤独感与其同伴接纳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根据同伴接纳情况,可将儿童分为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被忽视儿童和一般儿童。其中,被拒绝儿童的孤独感最高,其次是被忽视儿童。此外,儿童的社交地位不同,其孤独感也有差异——社交地位越不利,孤独感就越强。另外,互选朋友越少、友谊质量越低的儿童,孤独感会越强。

孤独感的感知与个人社交能力息息相关。社交自我觉知是对自身社交主观的、总体的评价,其上升和下降能显著地影响孤独感的降低和增强。那些社交自我觉知消极的儿童,孤独感显著高于社交自我觉知一般的儿童;社交自我觉知一般的儿童,孤独感显著高于社交自我觉知积极的儿童。自我觉知的社会能力往往会成为中间变量,传递着友谊质量、社会喜好等因素对孤独感的影响。

越内向、孤独感水平越高的个体越可能寻求网络交往。个体会在网络上表现出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自我。在线下交往中表现内向的学生,在网络上可能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形象。例如,线下交往中,较低表露、较浅表露的学生,会在网络上表露具体的生活事件,并进行深度的情绪表露,如今天去哪里玩、开不开心等。这可能是由于互联网有虚拟性、开放性、多样性、高效性、弱联系性、平等性等特点,为羞怯和社交退缩者提供了较为舒适的交往情境,可以降低个体的羞怯和焦虑水平。

同伴关系还会影响儿童的态度与价值观。其中,金钱态度是指对金钱及相关事务的观点和看法,是个体价值观的一种,作为能够影响社会适应、经济素养的重要指标,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朋辈的消费沟通会影响儿童的消费动机及物质价值观。

同伴关系还是很多风险行为的预测因素。一方面,近朱者赤。同伴关系良好的个体,手机依赖问题相对较低。另一方面,近墨者黑。同伴因素,特别是与越轨同伴(具有违反法律与社会道德的行为的同龄友伴)的交往往往是儿童犯罪行为的正向预查因素,而且这一因素对儿童早期的影响比晚期的影响更为严重。

此外,同伴关系还会对学业成就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在考虑到前测学业成就后,社会喜好、积极友谊质量、社交领导行为可以分别正向预测后测的学业成就,而攻击行为会负向预测后期的学业成就。这表明,优良的同伴关系促进更优秀的学业表现,较为糟糕的同伴关系则会阻碍学业成绩提升。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友谊同伴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以城为“媒”话友谊
为何有人动辄大打出手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攻击行为
友谊的重量
寻找失散的同伴
珍贵的友谊
落地
真挚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