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武
(兰州城市学院 城市管理学院,兰州 730070)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利旅游凭借其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等独特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环境污染、管理缺失、规划不合理等,很多水利旅游资源虽然得到了开发,但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完善管理模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作为“十二五”水利风景区建设规划指导丛书的理论基础,李鹏、董青主编的《水利旅游概论》结合我国近些年水利风景区发展建设的成果和经验,在阐述水利基本概念与功能的基础上,概述了水利旅游资源的内涵与特征、形成与管理、水利旅游景区的发展与规划、生态旅游及保护等。本书所建构的水利旅游学科概论体系对于提升相关行业从业者对水利、水利旅游风景的认识水平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可作为各级水利部门、综合院校水利和旅游专业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教学、培训用书。总览全书,《水利旅游资源概论》分别从文化内涵和开发思路上进行了详细解析。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对水利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才能诠释其独特个性,使之区别于其他的景区。首先,水孕育生命,创造文明,任何文明的起源无一不与水资源息息相关。我国的古都、交通要塞大多都建立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江河造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与水息息相关,无论是儒家思想“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还是道家的“上善若水”,都彰显着水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与此同时,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先进的水利科技文化。涪陵白鹤梁石鱼断续记载了75年的枯水记录,是我国最早的“水位站”,对航海、潮汐、制盐业都起到重要辅助作用。都江堰的设计和建造是“束水攻沙”理论的典型成就,它的建造将岷江一分为二,不仅能引水、灌溉和防洪,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都江堰的各个渠道,就像人身体的毛细血管一样,遍布了整个成都,可以说天府之国的由来就是因为都江堰的存在。同时它在世界水文历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是里程碑式的水利工程。现代水利行为文化结合了建筑学、机械工程、环境科学等领域,形成了现代水利旅游的新看点。长江三峡大坝的施工建设中,有十多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准,特别是小浪底工程枢纽、南水北调,科技含量极高,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造福了人民群众。作者在诠释水资源与旅游关系的基础上,对水利旅游的内涵、国内外发展现状、古今宏伟的水利工程、深厚的水文文化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为读者理解水利和旅游的关系,如何开发利用水利旅游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水利旅游资源的观赏性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作者认为,科学合理的开发,并辅之以景观设计,能够为景区大大增色。我国的三峡工程在景观开发方面有很对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以前的三峡大坝只允许游客登坛子岭,除了能看见江水和混凝土构建的坝墙之外,没什么引人关注的景色。自2003年,经过全方位考察,三峡逐渐设计出立体的景观系统,将坝顶对外开放,使游客能观赏到三峡全景和壁立千仞的双向五级船闸,领略三峡截流的壮美与气势。近年来,各个观景台上都可以进行扫码免费导游解说,游客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三峡的修建过程和历史典故,使之对景点的整体布局、文化内涵、工艺流程有详细的了解。同时,作者还介绍了国外的一些水利旅游开发的经验,为我国旅游开发管理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作者从最基本的水利旅游相关概念入手,以举例的方式形象地诠释了水利资源和旅游之间的关系,并以发展的眼光分析了水利旅游的发展历程和开发思路,介绍了不同开发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示开发者需加强管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使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相较于其他同类书籍,本书结合我国现有水利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基于水利景区的调研,就水利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和保护措施进行了讨论,就国外相关经验、教训进行了阐述,并辅之以例证,避免了单一化的理论说明,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