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万全
摘要:目的:研究對比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及奥氮平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择取病例样本来源为本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52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方案划分为研究组、对照组,组内样本均26例。对照组患者行利培酮治疗,研究组患者行奥氮平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PAN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AN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患者体质量增加、嗜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采用利培酮及奥氮平均有显著疗效,奥氮平缓解精神症状效果优于利培酮,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利培酮,临床可依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治疗药物。
关键词:利培酮;奥氮平;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2-01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属临床多发慢性精神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缺乏意志力、情感冷漠,并伴有幻觉、妄想及认知功能障碍,可导致患者社会功能及劳动能力降低,生活质量显著下降[1]。临床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多采用药物综合干预,利培酮及奥氮平均为临床广泛应用的抗精神病类药物,关于二者的临床疗效仍无确定结论。本研究择取本院患者为基础分析评估样本,比较分析利培酮与奥氮平治疗的相关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病例样本来源为本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52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方案划分为研究组、对照组,组内样本均26例。全部患者经综合性检查均符合CCMD-3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且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总结并分析两组患者各项资料,研究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区间跨度值36-55岁,平均(45.59±2.91)岁,病程区间跨度值2-5年,平均(3.58±1.09)年。对照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区间跨度值38-56岁,平均(45.66±2.85)岁,病程区间跨度值2-4年,平均(3.11±1.04)年,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利培酮治疗,每日口服2次,单次服用剂量为1mg,持续服用1周后将单次用药剂量调整为4-6mg,共用药6个月。
研究组患者行奥氮平治疗,每日口服2次,单次服用剂量为5mg,持续服用1周后将单次用药剂量调整为15-20mg,共用药6个月。
1.3评价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PANSS评分,统计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为(),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检验方法为X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
治疗前两组PAN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AN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
2.2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患者体质量增加、嗜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主要指精神分裂症患者足疗程足量应用多种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后症状未显著改善,此类患者普遍病程较长,精神分裂相关症状严重,治疗难度较大,临床需依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干预药物[2]。
利培酮为临床广泛应用的抗精神分裂类药物,用药后可有效抑制体内多巴胺D2受体及5-HT2A受体,使人体内DA脱离抑制性大量释放,继而缓解相关阴性症状。利培酮可对人体内肾上腺素能α2受体产生较强的阻断作用,发挥谷氨酸能类似作用,进而有效缓解认知功能障碍。利培酮应用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可改善阴性症状及阳性症状,且无严重椎体外系反应,可将其作为一线治疗精神分裂症药物。奥氮平可对人体边缘系统多巴胺受体D2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继而缓解阳性症状,且具有谷氨酸能类似作用,并可对突出后膜D1受体产生激动作用,有效阻断5-HT2A受体、α2受体,增加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量,继而改善认知功能,缓解阴性症状及抑郁相关症状[3]。奥氮平对人体内组胺受体具有拮抗作用,可导致糖代谢及脂代谢异常,极易诱发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
总结本研究,研究组患者治疗后PAN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体质量增加、嗜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可认为奥氮平缓解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相关症状疗效优于利培酮,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
综上,难治性精神分裂症采用利培酮及奥氮平均有显著疗效,临床可依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钱兴山,王娟,涂清分.利培酮与奥氮平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脂肪肝和血脂代谢指标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1,31(1):50-52.
[2]迟德奎.利培酮联合奥氮平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3):1-3.
[3]刘国艳.利培酮联合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