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
杨仲子(1885—1962),原名祖锡,号石冥山人、一粟翁,江苏南京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家。早年读书于江南格致书院,十六岁赴法留学,后从士鲁斯大学理学院毕业。1901年,考入日内瓦音乐学院,学习钢琴、音乐理论、作曲及西洋文学。1918年回国,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20世纪20至30年代,为建立中国音乐高等教育制度奔走呼吁,在传授西方音乐、倡导民族音乐等方面,建树良多。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杨仲子离开沦陷的北平,辗转来到大后方重庆,任重庆白沙国立女子师院音乐系主任兼教授。1942年,国立音乐学院成立,杨仲子出任院长。
杨仲子于音乐之外,一生醉心于篆刻。“专力甲骨鐘鼎文,卓然自成一家,古味朴厚,名重一时。”(常任侠:《〈杨仲子金石遗稿〉序》)抗战时期,国事蜩螗,战火弥天,夫人又大归,杨仲子心境更形悲怆,唯有诉诸金石。1938年刻制“漂泊西南”印,四面边款是:“烽燧满天,人间何世。天涯孤客,漂泊西南。夜雨巴窗,作此自遣。”印顶为治印的时间地点:“戊寅仲子流亡古渝州。”仲子的好友龙榆生在《鹧鸪天》中以“间将顽石写深悲”句描述仲子心迹。“哀郢”“哀故都之日远”“哀吾生之须臾”“哀莫大于心死”……皆制于当时。篆刻家借一方方印章道出了对局势的焦虑、对日寇的仇恨、对现实的悲愤、对胜利的期盼,抒发了满腔的爱国情怀。
杨仲子精于音乐,具有高度的音乐素养,善于“把音乐的境界寓于治印中,这凝固的音乐使印作更加深刻,如‘多情自古伤离别’‘相见时难别亦难’‘别时容易见时难’,这三方印内容、布白、刀法的巧思,使人感到了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有如一首《阳关三叠》琴曲”(粟子:《手持霹雳斧 凿破昆仑骨——杨仲子篆刻艺术简介》)。印文既得甲金之壮美,又含秀逸之韵致。
画家徐悲鸿为杨仲子的挚友,他所用的许多印章,大都出自仲子之手。徐悲鸿说:“朋辈中负才艺最广博者莫过于仲子。仲子以化学工程师而专攻音乐,更及西洋文学、中国词章,至于绘事、金石乃其最晚出之绪,而精诣亦历史上之第一流。”并说,仲子杰作,“未见可与方比者。因其中有极妙之和声,非常人所能解悟摹拟也”。 齐白石论人印少有认可,而1931年应杨仲子之请所刻的两方印章的边款中均有赞赏的文字。1月白文印,“见贤思齐”的跋语说“仲子先生之刻,古工秀劲,殊能绝伦,其人品亦驾人上,余所佩仰,为刊此石”;5月“不知有汉”朱文印,题款则有“仲子先生刊印古劲秀雅,高出一时”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