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机制内涵及建设路径探究

2022-02-25 08:47孙锋申 邹翠兰 张志锋
职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孙锋申 邹翠兰 张志锋

摘 要:产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对培养适应于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健康持续发展现状,探索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打造产教融合品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产业学院成果,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带动其他专业群形成良好发展生态。

关键词: 产业学院 人工智能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课 题:本文系济南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理论实践研究课题(ZJGD2020326)、2019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2019035)、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BYZN201901)研究成果。

加快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对高职院校来讲,具有提升自身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双重作用。产业学院在国家深化产教融合和探索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目前,建立产业学院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校企合作模式众多但同质化明显,产业学院优势明显,它是由校企双方共同成立的具有独立特征的教学机构,能够更直接地开展、深化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岗位需求和劳动者技能的精准匹配,更能激发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混合所有制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现有的法律、制度、政策的约束,制约着产业学院的深入发展 。

对此,笔者认为,不管从历史背景还是发展现状分析,产业学院还是要回归到人才培养本位。产教融合持续深化,如何通过产业学院积极推进协同育人,实现互惠共赢、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值得探讨的重要内容。

本文基于对产业学院价值内涵的剖析,探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一、产业学院的价值内涵

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产业园区等主体合作举办的职业教育共同体。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职教理念日益普及的背景下,职业教育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只有企业参与办学,才能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充分融合。

产业学院直接建在产业园区或面向产业链,专业群也随之建在产业链上。产业学院模式使人才资源与产业资源高度集成并跨界融合,人才培养改革水到渠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双元制”高职人才培养机制。

近年来,全国职业院校对产业学院建设进行积极探索,各地的产业学院主要分为校企合作型、政校企合作型、校行企合作型、政校行企合作型等模式。

济南市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发展迅速,2020年8月,济南市人民政府在颁布的《提质培优建设济南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实施方案》中,强调企业作为办学主体的重要作用,支持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也从政策层面为职业院校建设产业学院指明了方向。

产业学院是对原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一次突破性变革,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产业学院如何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有机融合,如何规避企业资本的投入可能带来的对职业院校公益教育的冲击等,而这些问题在我国的各类教育法规中尚未明确,可能会给学校办学带来法律风险。其次,同类院校的校企合作专业往往比非校企合作专业分数低且收费高,是否会导致新的教育不公平,应如何保持公办院校的公益性。

同时,企业也心存疑虑而导致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的准入、竞争、退出等机制尚不完善,相对固化的学校产权现状势必加大资本融合的难度。产业学院创新运行机制需要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必须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规和制度,清除合作过程中的壁垒和障碍,让企业和学校消除后顾之忧。

二、产业学院的体制设计原则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展不快的重要原因是思路上普遍存在的路径依赖。在国家综合实力飞速提高的今天,职业教育进入快车道,我们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作为学校的练兵场、学生的习武场、产教融合的试验场,产业学院肩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战略合作、互惠共赢”的合作目标,产业学院的制度设计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要立足长远。要想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我们就要回顾过去,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校企合作形式的沿革进行探讨,分析传统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的特点,寻找产教融合的新突破,积累宝贵经验,吸取以往的教训,我们要做好对制度的发展路径的追根溯源,才能少走弯路。只有回顾历史,立足現状,展望未来,才能够未雨绸缪, 设计出合理、可行、准确的长远规划。

二是要统筹兼顾。兼顾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同时,我们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体制机制改革中,用党的方针政策、理论精确指导实践,通过系统化设计,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完善人事、财务等制度,通过一体化实施,切实保障校企合作有序开展,强化监管与评价制度。同时,也应该鼓励创新,建立一定的容错机制。

三是要系统设计。创新需要系统思维,随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需要发挥企业、学校的高效联动作用,需要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种合作方式,需要建设完善的内部治理机构、先进的治理平台和完备的制度体系,打造“内外联动、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制度运行机制,最终形成高效的现代化治理体系,行政治理、学术治理、服务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全面激发企业、学校活力。

三、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体制建设路径

以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为例,产业学院体制建设的关键在于重构,通过认知重构、价值重构、思维重构,最终完成管理、运行、资源共享、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制度重构,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产业学院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引领,建成融合“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创新创业、国际交流”为一体的校企命运共同体,为区域其他产业学院建设提供样板。

(一)建立产业学院的协同运行机制

强化政校行企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给予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改革所需的教师录用权、岗位设置权、岗位聘用权、绩效考核权和职称评聘权等,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积极争取地方政策支持至关重要,要赋予学校一定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在混合所有制办学方式基础上,分步骤实现从实训基地到二级产业学院的有序发展。政校行企共同组建产业学院董事会或者理事会。产业学院院长通过理事会推选产生,院长主要负责整合政校行企各类资源,贯彻理事会通过的各项方针政策。同时,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发展还应该具有前瞻性,选聘校企合作方的企业领军人才、能工巧匠担任执行副院长,深度参与产业学院的日常管理与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多方资源整合机制

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多方共同参与,整合多方资源,加快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对接、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科技研发与企业技术创新对接,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形成高效协调的制度体系,有效解决原有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参与度不高、运行成本过高等问题。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应赋能其他专业,采用人工智能+X模式,引领带动其他专业发展,促进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

(三)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目前比較热门的技术方向,知识结构更新速度快,需要职业院校教师走进企业,加强顶岗锻炼,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主动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同时还需要对企业的技术、流程等进行项目化改造与提炼,开发项目化、活页式、融媒体教材或者案例,助力学生学习与实训。在教学方法上,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教师更应该关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人机对话、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虚实结合,通过信息化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此外还应该建立企业大师、技术能手与职业院校教师的双向交流机制,鼓励一线职工来学校讲授专业课程,切实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四)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办学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

产业学院集人才培养、技术积累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如何服务行业企业发展、如何服务社会是重要评价指标。企业和产业学院定期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等方面的考核,同时接受学校和政府的抽查和监督。探索实施产业学院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价,注重考核评价,同时也重点关注督导评估,尽早发现问题,消除隐患,打造全方位的质量评价与改进机制。

四、小结

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打造校企深度合作新范式,专业建设更加贴近行业企业实际,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和员工培训等服务,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得以增强,企业引入新的理念、技术和资源,竞争力得以增强,校企合作质量持续提升。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应该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敢于创新,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学院建设路径,产业学院建设必将成为高职院校建立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朱军,张文忠.高职产业学院协同创新机制内涵与建设路径探析[J].科技和产业,2020(10).

[2]张艳芳.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历史缘起、现实困境与未来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9(13).

[3]汪慧琳.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探索[J].科技和产业,2020(10).

(作者单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