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
(淮安市第五人民医院 江苏淮安 529000)
据当前临床调查数据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占心血管疾病的70%。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提升,由于该疾病具有发病急促、变化迅速的特点,会在短时间内对患者身体造成较大损伤。据临床研究显示,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影响下还可能并发心律失常,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心源性休克[1]。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应在注重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配合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对策。鉴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病情的急促性特点,在护理期间需实施预见性护理。该护理模式具有更高的先进性,对于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较高的预见性,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予治疗。在本次研究中便重点分析了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本次研究已经由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共纳入56 例研究对象,于2020 年5 月至2021 年5 月在我院急诊科中接受治疗,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开始研究前征得了患者及家属同意,并按照对照组与观察组两个小组的形式纳入患者,以此开展对照实验。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实验参与条件,其中包括31 例男性和25 例女性,年龄55~74 岁,平均(64.1±3.8)岁。
纳入条件:(1)据专业诊断,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诊断条件者[2];(2)胸痛症状>30 分钟者;(3)发病8 小时内入院者;(4)无近期出血倾向者。
排除条件:(1)除该疾病外伴有其他系统性疾病者;(2)发病时间>8 小时者;(3)存在近期出血倾向者。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需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给予对症护理。
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
(1)高危阶段护理:护理人员应熟悉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阶段护理,尤其是在上午9~12 点。据悉该时间段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较高的心律失常发生风险,其余时间的发生风险相对较低。基于此在预见性护理模式下应重视上午9~12 点的护理,提高警惕性。临床护理期间,需24 小时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每15 分钟记录1 次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血氧饱和度、心律和血压。
(2)注意女性患者:据调查数据显示,很多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风险性较高,对其身体的损害极大。同时,当下有关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表明,其并发心律失常前存在心电图改变不明显、症状不典型的情况,判断难度更高于男性,因此在护理期间要着重关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另外,每一例女性患者的病症情况均存在个体化差异,护理人员应详细、全面地了解患者基本资料,如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已绝经、是否肥胖等,而糖尿病、肥胖及绝经是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如若女性患者伴有以上情况应着重关注,严防恶性事件发生[3]。
(3)合理用药:因急性心肌梗死病情的急促性,在并发心律失常时也会有比较迅速的变化,及时、合理的用药能够帮助降低患者风险性,减轻心脏负担。基于此,应严格根据医嘱为患者准备相关药物,简单易懂地向患者介绍各类药物的作用,并放在病房显眼位置,一旦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应及时服用,并配合实施急救措施。
(4)心理疏导: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发病急促,患者在其影响下会伴有持续性胸痛、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因此几乎所有患者均会随之产生比较严重的不良情绪,如焦虑、烦躁、恐惧等,甚至会影响治疗工作的开展,因此心理护理十分必要。对于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主动与其沟通,面带微笑,使用温和的语气,在与患者交流时多多鼓励,并向其介绍一些康复案例。针对患者的具体病症情况还可讲解相关健康知识,促使患者加深对疾病的认知,改善不良情绪,提高依从性。
(5)健康宣教: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高发于老年患者群体,危险因素众多,科学合理的健康宣教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例如在饮食方面,注意要低盐、低脂、低钠,多食用富含高蛋白、高纤维素的食物,注意饮食要保持清淡、易消化;再如日常生活方面,每日均应按时休息,养成规律生活习惯,还应戒烟戒酒。此外,因疾病患者心功能明显下降,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为其制定运动方案,向患者讲解适当运动的必要性,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加强锻炼,改善心功能,提高免疫力。
1.3.1 康复情况及满意度分析。统计患者的康复率及满意度情况。其中满意度的评估需向两组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患者可自行打分,对于分值>85 分的情况可评定为满意,60-85 分为基本满意,<60 分为不满意。
1.3.2 情绪状态分析。选用焦虑评估量表(SAS)、抑郁评估量表(SDS)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分值越高表示焦虑或抑郁情绪越严重。
1.3.3 预后生活质量分析。通过简易生存质量量表(SF-36 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的生活质量,重点对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和躯体功能几个方面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越优。
经本次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康复率及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康复率及满意度比较(n/%)
通过SAS、SDS 量表分别评估了两组患者的情绪状态,如结果显示在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均有改善,其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的观察组患者SAS、SDS 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情绪状态评分比较(分)
通过SF-36 量表评估了两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情况,从结果分析可见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相比常规护理措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中深入贯彻落实了预见性护理理念,能够针对疾病的危险因素给予重点预防,进而达到降低风险性的目的。在本次预见性护理干预的实施下,非常注重在高危阶段的护理干预,据悉9~12 小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风险更高,对此护理期间便非常主张24 小时持续进行生命体征监护,而在9~12 小时中更要加强心电监护,每15 分钟检查1 次,如若发现患者出现心律异常便应及时给予治疗。与此同时,心律失常发生期间应注重对药物的合理应用,本次预见性护理干预模式下便非常注重这一点,且随之重点对患者实施了用药护理。
当下,急性心肌梗死高发于老年患者。有研究表明,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风险较高。基于此,在本次预见性护理干预下,对女性患者的关注度相对较高,在其入院时便进行了详细的风险评估,如了解其年龄、体重、月经情况等,对于合并糖尿病、肥胖和月经的女性患者应重点关注。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容易因绝经、肥胖、糖尿病而并发心律失常,对此需重点关注此类指标,并制定针对性预防护理方案。总的来看,预见性护理干预的实施下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如结果中表1 所示可见,观察组患者康复率92.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14%,满意度方面也是如此,P<0.05。同时再如表2 可见,观察组患者情绪状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也更优于对照组,P<0.05。
从本次研究分析可见,将预见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康复率,对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升预后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