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淼,张卫平
硕士研究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提升的路径
王思淼,张卫平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在高等教育体系迅速发展过程中,硕士研究生深受内在压力、外在压力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出人际、科研困难,无法平衡学习、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同时需要面对社会大环境及学校生活带来的困扰。因此,分析与提高硕士研究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尤为必要。本研究以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为依据,针对硕士研究生在校求学期间存在的问题,通过自我效能感四要素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只有提高硕士研究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才能促进高水平人才的发展及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
硕士研究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提升路径
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中坚力量,关系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硕士生在校研究与学习期间,一般自我效能感受内在压力、外在压力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个体表现有差异。湖北大学范丹的调查结果显示:硕士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1]43。因而,研究影响硕士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原因并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当前解决硕士生的心理问题和增强信念的重要保障。
硕士生在本文中的定义为:“参加并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同意入学并能够获得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的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及专业型研究生。”自我效能感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个体在行为发生前的判断和信心,是一种主观感受,其包含四个维度:替代性经验、成败经验、言语劝说及情绪和心理状态。自我效能感针对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概念解释,存在一种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即一般自我效能感[2]。硕士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硕士生在校科研学习时,对自我在校园、家庭及社会中所处的心理状态及自我能否完成某项活动的主观判定,是一种对自我肯定的自信程度。
1. 替代性经验。指个体在行为发生前,观察同水平人员能否完成一项任务,进而对自身能否完成这项工作而进行主观的判断。如若被观察者能够完成某项目,那么此种行为便会增加观察者的自信程度,反之,则会降低观察者的自信心。
2. 成败经验。成败经验是个体在意愿行为发生后的结果。成功经验使个体增强自信,在未来面临同样的处境时,个体能够肯定自己并做出正向行为。失败经验通常会使个体否定自己,尤其是对于那些一般自我效能感本来就低的个体,更容易影响他们的主观判断和自我信念。
3. 言语劝说。言语劝说是外在他人运用语言的艺术及沟通技巧来对个体进行辅导,以保证个体能够正确、清醒地认清自己,并根据客观事实,判断自己行为,增强自信。
4. 情绪和心理状态。情绪和心理状态是反映个体心理是否健康的基础,同时也是个体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拥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与平和的心理状态是稳定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基础。一般而言,那些具有强大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的个体往往一般自我效能感更高。
硕士生进行学习与科研,要面临内在压力、外在压力与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只有细致而周全地分析影响硕士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原因,才能应用自我效能感理论来改善硕士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状态。
硕士生在校期间形成的内在压力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术研究的深入,硕士生的社交群体越来越单一,社交成本也越来越高。这种现象会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硕士生在心理上往往表现为一种孤独状态。加之硕士生的“三观”发展完备,会使他们很难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有些“挑剔”,致使他们的孤独感巨升。
其次,科研困难。大部分硕士生是通过全国硕士生招生考试初试,再参加复试而取得的学习机会。在考核过程中,考试成绩占据主要部分,较少注重硕士生的科研能力。因而,某些科研能力差的学生在顺利入学后,很难进行科研角色的转变。
再次,随着硕士生的持续扩招,其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这种竞争不仅仅表现在较难的入学考试方面,同时硕士生的毕业也比较困难,几乎所有的高校均要求硕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至少一篇省级期刊。发表期刊的级别与数量也直接影响到硕士生的奖学金评定与考博。不少立志拿到奖学金和打算考博的硕士生,为此感到科研生活高压,甚至忧虑。在就业过程中,硕士生同样面临激烈的竞争,经受心理压力的打击。
最后,有一些成家立业的硕士生很难平衡自身生活与学习、工作之间的矛盾。长此以往,硕士生心理状态不稳定,进而导致内在压力过大,如果不及时调节,会使硕士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偏低。
首先,在工作方面,某些在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到高校进修,同时又要兼顾工作。在职硕士生能否平衡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是其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否正常的关键。工作也是在职硕士生的安根立命之本,工作内容、强度、要求也会直接影响硕士生的学习效果,进而影响硕士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其次,在学习方面,朋辈群体也是硕士生在学期间的压力源,除却人际关系不谈,朋辈群体中的某些优秀个体,与硕士生进行了无意识的比较。比如,在朋辈群体中,会有部分个体在读研期间发表高质量期刊论文、参加国家级重要课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获得国家奖学金等。无形之中,让部分硕士生产生了“内卷”行为。由此可知,合理定目标、找准定位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最后,在家庭方面,同龄人参加工作,而硕士生很少有经济独立的表现,不知不觉中会面临一定的经济压力。因为部分硕士生很难像本科时期向父母要过多的生活费等。而且,已婚硕士生更要负责家庭的重担,怎样解决家庭层面带来的问题,关系着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首先,是社会大环境。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近年来,各个高校扩大硕士生的招生人数,于此表现出利弊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扩大招生数量,会有越来越多的本科生甚至在职人员能够有在校学习交流的机会,满足了人才市场对高知分子的需求;另一方面,硕士生生源质量的下降也会影响“朋辈群体”的整体素质。在较差的群体环境中学习与生活的个体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班杜拉的“三元交互论”三元素为:个体、环境、行为。处在特殊情境中的个体受环境的影响,发出特定行为。因此,应当改善周围环境,使个体进行正向行为。
其次,是学校存在的问题。部分学校出现重学术而轻思政的现象。硕士生同本科生相比,要在求学期间完成大量的科研工作,比如,撰写毕业论文、期刊论文,参加重要课题、国际学术会议和各种专业技能大赛等等。除此之外,本科有固定的班级模式,而硕士生即使有班级,但“班级”几乎是个象征性的存在。读研期间硕士生要用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学习与科研,很少有时间“开班会”或进行其他日常交流,甚至一学期也很难见到一次辅导员。因此,硕士生不仅与同学联系不紧密而且与辅导员之间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加之全国硕士研究生数量的扩招,某些高校辅导员与硕士生的师生比例较低,高校辅导员很难兼顾到每一个同学。
客观全面的提升路径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根据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来提升硕士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能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榜样示范法是利用特定人物的思想、行为与获得性成就来对观察者进行激励,使其发生正向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德育方式。“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榜样示范法包括三部分:一是利用从古至今伟大人物的伟大人格来为学生提供精神力量;二是通过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事迹来鼓舞学生,达到振奋人心的效果,同时应用于实践;三是动员各科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宝贵经验[2]。高校应该重视利用榜样示范法来为硕士生增加替代性经验,进而提升一般自我效能感。
硕士生参加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感。学术交流是硕士生科研能力展现与提升的重要渠道。增加学术交流,一方面,使硕士生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将科研成果分享出来,并获得相关领域内的专家肯定与认可,能够增强学术自信心;另一方面,学术交流活动是相互学习的机会。硕士生通过学术交流,可以了解本领域的学术前沿问题,同时吸收他人优秀科研成果,更能增强自我的科研自信。高校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让硕士生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也是硕士生取得成功经验的有效途径。
新时代以来,立德树人逐渐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3]。高校要利用三大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传递给硕士生。首先是应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其次是争取所有课程均采取“课程思政”的方式进行,最后要利用好“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具有专业的思想政治知识,掌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够在思想上对硕士生进行科学指导,及时发现与解决硕士生的思想问题,提升硕士生一般自我效能感。
一是主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能够运用博大精深的心理学理论,端正人们的心理发展方向、调节情绪和改变心理状态。
二是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可以通过轻松的谈话和耐心的倾听解决来访者在目前生活中所出现的心理问题。
三是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和利用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使硕士生摆脱心理困境的有效途径。
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其群体不仅仅针对本科群体,还可以扩展为硕士生群体。在5·25期间,高校可通过展播优秀心理电影、组织心理知识竞赛、举办趣味心理运动会、开展心理剧大赛等活动来吸引硕士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中。
四是强化心理危机干预。硕士生往往会因压力负荷而引起一般自我效能感偏低。长时间的心理压抑导致心理失衡,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很可能出现“自杀”等严重后果。总之,心理老师要善于运用心理知识,帮助硕士生应对和处理危机[4]。
五是举办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是团体成员在特定的环境中,由团体引领者运用特殊的心理技术来对团体成员进行辅导,促进团体心理发展[5]。运用心理学知识,观察和了解个体心理发展趋势。针对问题成员,实施有针对性的计划,进行情绪管理,调节心理状态。
总之,硕士生是国家科学发展与建设的后备力量。时刻关注硕士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辨析硕士生的心理状态,以提高硕士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为出发点和归宿。结合自我效能感理论构成的四要素,采取树立榜样、增加专业实践活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健全硕士生的心理机制,从根本上提升一般自我效能感。
[1] 范丹. 硕士研究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D]. 武汉:湖北大学, 2015.
[2] 范人伟, 白如雪. “榜样示范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策略[J]. 教学与管理, 2017(33): 115-117.
[3] 张烁.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4] 朱美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趋向[J]. 教育评论, 2011(2): 70-73.
[5] 樊富珉,何瑾. 团体心理辅导[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5.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6.023
G641
A
1674-327X (2022)06-0088-03
2021-08-17
王思淼(1996-),女,辽宁抚顺人,硕士生。
(责任编辑:付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