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 江苏省连云港市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且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凭借其运行机制灵活、生命力顽强、适应能力强等优势,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域的重要力量。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核心地位,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该项工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甚至因为财务核算不准确、投资决策不科学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
文章从风险经营角度探讨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1.中小型民营企业定义
中小型民营企业是与大企业相比而言的,指的是规模比较小、企业工作人员数量较少,仍处于创业阶段且无法起主导作用的企业。通常,这些中小型民营企业不会影响到这一行业的发展,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能够大幅提升经济活力,而且能够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1]。
2.表现形式
中小型民营企业属于整体概念,其经营特点各不相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经营管理者是企业的所有者。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经营者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最大股东,既要出资又要经营。同时,企业决策具有灵活性,其经营目标较为明确,即尽可能获得更可观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经营者与股东的利益一致。
第二,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均为个人经营。领导者主要负责企业的经营决策,要根据市场发展状况及时调整相关决策,由此可见,经营者对企业是否经营成功起决定性作用。
第三,原始积累资本比较少。最初,个人财产是企业获取资本的主要来源,因此,投资金额往往比较少,而且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第四,经营机制可调整。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中小型民营企业往往具有对市场反应比较及时、资金利用率高及人力资源投入少等特点。
企业财务管理指的是企业为完成既定目标,将企业资产投资、购置活动、营运资金使用情况及企业利润分配等内容结合起来,科学管理以上各项内容的一项活动[2]。简单来说,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常见的经济管理工作,其主要内容为组织财务活动及处理财务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突飞猛进,涌现出了大量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并在市场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有1200多万家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全部注册企业总数量中占据90%以上,其经营范围也较为广泛,在增加就业率、技术创新与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财务管理工作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愈加凸显。科学管理企业资金是企业运营管理的关键内容,企业通过调配与使用资金以实现产值的不断增加。资金流转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3]。因此,企业必须全面规划资金管理各个阶段,充分分析相关资料与信息,这样不仅能够显著提升资金回报率,还有利于各个阶段的资金实现良性循环,使企业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相适应,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普通财务人员配置不健全。收入近千万元的工业企业,有的竟然只请兼职会计,兼职会计的账务处理是被动的,企业老板交来票据才入账,职责仅限于出具应付税务的会计报表。有的企业虽配置了多位财务人员,但其工作职责仅限于按企业老板指令机械地处理日常事务,有一些年开票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中仍然存在此种现象。
第二,企业财务人员中缺乏财务管理方面的高手。财务管理工作不仅包括做账、报账等基础性工作,更包括基于账务方面的分析和管理工作,民营企业在该方面严重缺失。
第三,由于部分民营企业不重视财务部门,导致财务人员的责任心也不强,往往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导致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欠佳[4]。
企业主忽视财务成本核算,没有将成本核算作为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尚未认清成本核算对强化企业资金管理、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积极作用。
实践中,企业主通常将企业的盈利状况对标在单一产品合同中,生产过程中的损耗、折旧、相关期间费用特别是财务费用未实际纳入经营核算。特别是在企业规模经营阶段,往往签订的合同不少,但是因成本核算、效益核算制度不健全,尽管营业规模不小,但是企业长期受资金掣肘,依赖借贷生存,且贷款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5]。究其根本,在于企业利润核算不全面、不准确,导致企业实际利润率极低甚至是亏本运营,最终的结果是企业陷入生存危机。
另外,企业购置经营性设备,不开票、不入账、不折旧、不摊销;企业主挪用公司资金购车、购房,不入账。企业实际对外融资不完全入账导致利润虚增等现象普遍存在。还有的企业为了多方融资,时常授意财务部门人员调整会计成本,以掩饰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削弱了财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导致成本核算信息失真,无法反映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现实中,我国民营企业的所有权力都集中于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典型的以自然人控制为主的企业经营模式,在决策层面,“一人决策、独断决策”普遍存在。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这种方式也更容易获得成功及高收益。但是,实际控制人个人的决策质量可能由于自然人认知偏差而出现不稳定结果,最终产生风险。
通过调研发现,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实际控制人投资时存在轻率、跟风、冲动、违反经济运行规律的行为,过分追求扩大企业的成就感,未进行科学的市场调查及风险预测,忽视资金、市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在决策过程中缺少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参与,最终的结果是过度超前投资,使得企业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资金周转不灵,导致企业轻则陷入财务危机,重则因财务负荷过重破产[6]。
这一现象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民营企业负责人在创业初期,将重心投入市场开拓、生产经营方面,助力企业快速打开销路,扩大经营规模,积累利润,且创业初期的投入主要依靠历史积累、小规模人情借贷,对外部金融机构融资依赖性有限,可以说是根本没有财务管理的意识。他们认为只要管好钱就可以了,这个时候往往没有会计,找家里人或自己兼任出纳,即使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主对财务管理的认知仍不能随着规模的扩大、核算的复杂性进行调整,仍停留在小作坊时的较低层次。甚至有些企业出于保密、避税或者逃避监管、对外融资等各种原因,有意在财务数据上更改、删减,导致财务数据失真,失真的数据无法进行准确的财务核算,便无法量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和利润实现。
出现此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民营企业在决策时无内外部制约。有的企业就是夫妻店,股东只有夫妻双方,有的企业虽标榜“有限公司”,有多名股东,但是,大股东在企业发展顺利时过于崇尚个人权威,实际决策时通常是一人独断,无视小股东的意见,更不会听取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见。由于民营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认识不到位,在投资新项目、购置大额固定资产时,没有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参与,最终产生财务风险。
近年来,大到上市公司,小到地方有一定知名度的民营企业,因财务造假、财务决策失误后导致资不抵债甚至破产的事件频发,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度浪费,也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
从全社会角度看,树立企业风险经营思维迫在眉睫,这不仅需要企业增强自身认识,更需要社会监督、政府监督补位。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全方位、多角度地总结、整理一些具有广泛影响的失败案例,向民营企业宣讲,以使其警醒;二是各级地方政府,重点针对当地企业新扩产、新投资的项目,了解其资金来源、未来前景,加强财务指导,引导企业高质量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大而不精,防止企业过度超前投资形成烂摊子。
当今世界,公司之间的竞争同时也是公司内部人才之间的竞争,要通过以下举措吸引人才。
第一,提高财务人员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增加财务管理人员的收入,提升其积极性、责任意识。
第二,鼓励内部学习、做实外部培训,切实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水平,培养形成一批专业知识丰富、综合素质高的财务管理人员,使其更好地为公司发展服务。
第三,主动让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和意识,最终使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使其充分认识到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日常经营生产中的重要性,有效促进企业财务职能的发挥,实现财务管理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而言,财务部门要计算账务,更要参与公司的大型决策,企业依靠财务部门的数据分析,得出专业的结论。这种权威性是其他岗位不能替代的。因此,中小型民营企业亟需转变管理思路,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可参照国有企业管理,在内部建立“三重一大”的战略决策制度,即公司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企业管理中,既要进行准确的财务核算,也要建立并执行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在进行以上重大决策时,企业必须坚持依法决策、规范决策、民主决策及科学决策,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防止个人决策专断。决策前应充分调研论证,必要时要履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公示等程序,以最大程度地规避经营风险[7]。尤其是重大投资事项、重大融资决策,企业应重点从财务风险角度决策评估,提高财务参与决策的首位度。如果财务管理人员提出意见,企业可再调研、再研讨,防止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未来,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必将越发激烈。当前,企业发展已由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发展转变,向管理要效益,必须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实现。因此,中小型民营企业应正视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强化社会监督与政府监督补位,构建专业的财务管理团队,转变管理思路,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中小民营企业中必会产生更多的“专精特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