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生
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美术学科虽然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常常扮演一个附属学科的角色,但是在素质教育逐渐加强的大背景下,美术学科的分量愈发加重。教师需要采取新颖的教学,提升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将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落实到位,让美术课堂成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堡垒。目前,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方式与理念都有一定的不足,这是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主要原因。所以,美术教师需要对现状和不足进行总结,结合实际情况优化教学设计模式,融入更多新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充足的动力完成美术学习。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国仍然存在部分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统领”课堂的现象。在错误的教学定位下,小学美术教师往往强调的是美术的“工具性”,却忽略了美术学科“人文性”的基础特点。美术不是中考的必考学科,学生的重视程度相对其他学科要明显弱一些,这就造成学生先天的学习动机不足。同时,因为受到以往的陈旧教育观念影响,部分美术教师还没有对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核心地位有充足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无从谈起,造成学生常常陷入机械化、应付式的学习模式,对美术学科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与此同时,在美术课堂上,部分教师遵循“老师讲,学生听”的规则,然而美术作为艺术门类,高质量的教育培养更多需要学生的内心领悟,如果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这种思想观念会在很大程度上局限学生思维的发展,并且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忽略了学生内心感悟力、理解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只能基于课堂,缺乏有效地拓展延伸,使得美术教学无法发挥其育人价值,不但导致学生学习动机的下降,同时学生无法得到美术素养、学科思维的成长,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提升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内心体验,把趣味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快乐的感受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有利于构建活力课堂。很多小学生对美术的感知能力不强,教师在教学中融入趣味内容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美术灵感,也能够通过建立良好的学习情境,提升学生的内心体验,并产生对美术学习的向往。学生愿意积极参与趣味课堂,并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度的分析,也能形成一定的课余美术爱好,这对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动机有积极的影响。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另一个要点是运用多样性的教学策略。上文已经提到,目前美术课堂“你教我学”的呆板方式依旧占据主流,造成学习动机下降。教师必须通过创新性的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美术学习路径,通过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完成深度学习。在合作的过程中导入多样性的教学资源,以及丰富的合作形式,让学生通过互动实现拓展学习,锻炼自身的美术综合素养。让学生在灵活的学习模式下完成美术学习。真正将美术课堂变成艺术的海洋,让学生在课堂中尽情徜徉,接触美术的不同种类、不同元素,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在立体化的学习活动中完成美术知识的探索式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完成深度理解,并受到美术氛围的感染,发展自身的美术素养。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用多样性的教学策略和生动的教学素材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灵活新颖的教学策略来促使学生逐步发现学习美术是一件充满趣味的事情,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能树立美术创新意识,不但能够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并且在离开校园后,学生依旧能保持这种优秀的素质,从而有效拓展教育空间。
对学生来讲,良好的美术学习情境创设无疑是激发学习热情的有效方式。新课改对美术教学越来越关注。美术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性的美术知识,也要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体验,学生的学习意愿会得到显著增强。另外,学生有了更多充足的学习动力,就会发现美术在生活中的影响力,进而形成一定的个人爱好,无论对提升美术教学成绩,还是学生的个人艺术气质都有积极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早已成为当下小学课堂的常用教学辅助方式。美术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给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美术鉴赏环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美术作品的魅力,沉浸在美术的海洋里。因有强大的信息资源库支持,信息技术将片面化、静态化的色彩教学变得立体、生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通过口头表达向学生传授知识,这对美术基础尚且较低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理解的。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资源不仅更加生动,而且范围也更加宽广,只要教师合理运用,可以极大地提升美术课堂的趣味性。不但实现了美术课堂的个性化教育,而且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会增强。举例来说,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舒适的体验中完成高质量的学习过程。比如在《鹊华秋色图》的欣赏中,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地运用电脑、信息技术设备,将作品变成动态影像带入到课堂,营造出生活中的情境,通过声音与影像的结合,将牛群哞哞的叫声、茂密的树林、平静祥和的乡间生活真实地映入学生的眼帘,学生如同成为画中人一样,内心体验与直观感受都得到大幅提高。美术教师在展示美术作品之后,不要立即进行讲解,要给学生留出自我思考的时间,一般来说,观赏者在鉴赏作品的时候,一开始的感觉是获得自身美感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更是如此,尽管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是这些都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没有故意雕琢的印记。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画家想借助绘画表达的思想,感受到人情的和乐安详。信息技术同时具有一些新颖的教学功能,比如录制课堂,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课件能够重温课堂学习过程,为课后探索提供了有效辅助。有很多学生想要了解更多美术内容,促进了学生鉴赏能力的发展,这对培养学生的美术爱好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在符合内心情感导向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深入探析美术作品的艺术内涵,分析作品的绘画技巧、艺术表达方式,从而更加全面、立体地分析、鉴赏美术作品,学习效率显著提升,并得到更多内心的感悟。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目前教学优化的主流手段,美术教师也要积极分析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与价值,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来构建生动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增长学生的美术视野,促进学生美术欣赏热情的提高,得到更多新颖的学习素材,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探寻趣味的教学资源,并获得综合素质的成长。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提升,教师要实施合作教学策略开展教学工作,从而解决好学生个体化差异性问题,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而实施互动教学的关键与前提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保证学生分组的合理性、科学性、实效性。美术课堂教学优化需要建立一个相对独立,能够展示自身想法、意见的空间,小组互动的教学设计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打造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帮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进行个性化的探索。在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美术内容,以水墨画为例,水墨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包括花鸟画、人物画以及山水画等。教师在个性化课堂中首先给学生一定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各种画作的区别,这样学生就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度探析,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也是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培养学生的美术爱好。举例来说,教师在水墨画的教学中,利用小组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先给学生讲解基本的水墨画概念、所包含的不同种类,以及各自的画风、内容特点、代表人物等。接着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范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式的学习,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也便于学生找到自身的兴趣所在。可以以此为主题让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比如说人物画的主题无疑就是人像,但画面中往往也蕴含了相关的故事或者时代背景。山水画多数都是描绘的山川湖泊,但是也有一些掺杂了一定的人物色彩。而花鸟画的主题内容基本是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主。然后接着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并由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轮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教育的平等性特点,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不同学生的美术特长。从而营造出更加宽松、愉悦、良好的美术课堂氛围。通过小组合作教学的引导,促使学生深刻认知水墨画的不同种类,提升学生对水墨画的认知。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拥有更丰厚的文化底蕴,进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并且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根据自己的兴趣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建立一定的个人爱好。教师应该积极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法给学生创造更多拓展思维和合作交流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思考。学生的学习热情、思维方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必须要做到以引导为主,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路径,这也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
2022版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加强实践活动的构建,这也是当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体系中一个明显存在的薄弱环节。美术学科本身就包含很多实践项目和活动,小学美术教师一定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为学生带来多样性的实践活动,以此提高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实际学习兴趣,把实践作为美术教学改革的重点板块,给学生提供趣味性、自主性的教学活动,用实践实现对美术知识的深度理解,将课堂所学与实践内容建立联系,并随时都能够发现美术素材的所在,拓展教学的宽度,改进一些不足。所以美术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布置一些学生力所能及,又可以提升美术学习质量的实践活动,实现教学水平的进步。例如,在手工制作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现有的素材,利用胶水、剪刀以及草纸等工具制作各种工艺品,教师需要先为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制作成品,启发学生的思路,也让学生初步了解手工制作的原理。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一定自由空间,小纸盒可以制作很多工艺品,比如玩具、文具、装饰品等。但想要用生活材料完成艺术品的制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什么样的材料容易上色,什么样的材料会导致色彩失真,都是只有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才能得出的结论。教师可以传授学生相应的基础技巧,比如先画草图,再进行剪裁,然后粘贴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实践过程的主导者是学生,教师更多承担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在学生遇到难以完成的困难的时候再适时介入,这样可以最大化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自我创新意识的树立。另外,对小学生来讲,其制作的手工艺品并非有多么完美,或者并不具有多么高的艺术价值,其更多的价值体现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想象力得到了拓展,而且带着快乐的心情完成学习活动,这才是我们创设美术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所以,教师应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带领学生去创作美术作品。从美术学科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将知识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发展进行融合,两者是不冲突的,所以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创新,而不是单纯的模仿现有事物去制作。教师在实践活动的创设和指导中,要对以上几点教育理念做到充分的认知,以保障实践教育活动发挥其应有价值。
小学美术情感融入教学要充分结合教学互动,引导学生走进画作的领域,建立相应的学习体系,营造与渗透情感内容相应的场景或氛围,提升学生的情感触动。情感教育如果只依靠各种思想理论描述,小学生无法形成内心触动,甚至会当成课文去学习,也就失去了情感教育的意义,很难让学生在接下来的美术创作过程中建立充分的情感基础。所以,要通过有效的互动引导,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得到情感教育的熏陶。与此同时,教师充分挖掘教学素材,为学生展示美术的多元化,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因此,情感教育与美术课堂的结合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加多样的体验,从而践行学科育人的理念。一般来说,在学生欣赏、创作作品的时候,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情感的融入,无论是对学生深度解析画作,还是自主创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祖国在我心中”的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精心选择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的每一个细节。另外,教师准备的教学素材可以与爱国主义精神建立联系。比如,搜集以爱国为主题的画作,一一展示出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讲解这些画作的历史背景,并播放一些相关纪录片或者文史素材,提升学生的内心感触。然后提出引导性的讨论主题,如“这些画作有哪些寓意”“从这些画作的内容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然后通过信息技术展示画作的绘画技巧以及细节,让学生学习画作的人物绘画技巧,并自主尝试,实现学做合一,让学生带着情感完成美术创作。在情感教育的辅助下,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强化,让他们充分感受画作中展现了爱国主义思想。接着安排一些有想法的学生上台演讲,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用语言表达出来。也可以布置绘画竞赛活动,让学生用画笔去抒发情感。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表达自己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看法、意见,接着让学生将自己的画作展示出来,并讲解自己画作中的主题思想。同时让其他同学一起分析,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力,推动学科育人理念的落实。
总而言之,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完成美术课的教学改革,对提升小学生的美术素养、想象能力、思想意识都有积极影响,也是提升美术课堂教学水平的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备写教学方案,挖掘有效的美术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方式,给学生增添一些新鲜感和好奇的元素,在探索中反思,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指导,从身体上和心理上帮助学生适应美术学习。突出应用多样化教学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指导,提升美术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