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2-02-24 15:50
考试周刊 2022年52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中华汉字

洪 敏

在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祖国语言文字的识记、应用层面,忽视了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教育指导,致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难以顺利生成文化自信,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因此影响了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着重强调了“文化自信”素养,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自主传承祖国语言文字文化,并且能通过合理的教学干预,引导学生相信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自主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树立开放、包容、正确的文化意识。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也要开展多元化的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与弘扬教学活动,既要整合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也要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等活动中自主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从而真正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组织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教育活动。

一、 挖掘课程资源,初步感知祖国语言文化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直接决定着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教育的实际效果,教育部也在新课改环境下提出了由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统一管理课程资源的有效政策,支持各所学校、一线教师充分开发特色化的课程资源,自主构建校本课程。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部编版小学语文新教材中的语言资源十分丰富,但是难以涵盖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发展历程。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整合特色化、丰富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感知祖国语言文化的发展史,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其能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整合丰富的课程资源。

(一)用好教材资源,培养文化自信

部编版小学语文新教材的编订是在核心素养改革背景下进行的,收录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丰富的祖国语言文字,是非常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成果的。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主动利用新教材开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语言积累过程中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比如在《传统节日》一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利用新教材整理关于我国传统节日名称、各类习俗等相关语言文化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对各个传统节日的印象,通过和谐丰富的识字写字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本节课上,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节日标志引导学生回忆各类传统节日的常见习俗,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结合直观、生动的图片与视频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下识字写字,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以及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另外,在写字识字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组词造句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分享个人所积累的语言素材,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新教材中的语言文化素材十分丰富,比如祖国语言文字、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语文园地”中的古诗词、成语、谚语等,所以教师也要创造性地利用新教材去开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活动,使学生能够自主传承并创新汉语文化。在此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大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即将多个具有逻辑关系的单元内容整合起来,据此设计整体性的教学目标、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切实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比如在《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单元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写景类文本和按照空间顺序与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特征的语言表达方式,圈画出优美的语句,探究使学生能顺利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感受通过书面文字描写自然景观的表达方式,在阅读积累中自主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同时,在本单元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可设计仿写练习,通过读写一体化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感知与体验,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整合网络资源,拓展语言素材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便捷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网络资源去获取最新咨询、专业信息等,这也就为我们开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积极整合网络资源,切实拓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课程资源的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使学生能够在网络平台上自主整合,以及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资源。

比如在《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教学实践中,课文描写了边疆一所学校内儿童的学习、校园生活,表现出了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深厚感情。但是,小学生的人生阅历不足,成长环境也比较单纯,所以并不能感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这一深层的文本主旨,同时也并不了解各族文化。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去展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场景,直观呈现各族人民的传统服饰与交往礼仪,并且搜集各族人民在打招呼时的民族语言,据此拓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素材,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各族的问候礼仪,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生动、形象的网络资源可以同时丰富学生的视听感知,使学生能将语言文字、生活场景结合起来,拓展思维,丰富文化体验,进而增强文化自信。由此,小学生也就能在兴趣驱动下自主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同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在现实生活中自主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切实树立社会责任感。除了根据教材内容整理网络资源之外,小学语文教师也可利用网络资源构建校本课程,利用特色化的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目前,有不少专业的文化传承人员与工匠利用短视频平台宣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小学语文教师也可据此引导学生自主总结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使学生在放松休闲时通过网络资源丰富文化储备、产生自觉性、认同感,自主参与到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与弘扬活动中。在此方面,教师可以从短视频平台中整理多位网络红人的公众号,认真筛选并进行审核,可以向学生推荐九月、李子柒等,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外休息时利用网络平台学习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大数据时代,小学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海量数据中筛选、整合出优秀的语言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升学生的主动性。

(三)开发乡土资源,传承语言文化

乡土资源是指地域性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总和,其中也包括地域性的语言文字文化。我国是一个地域广袤、资源丰富的多民族国家,在组织学生传承祖国语言文化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积极开发乡土资源,据此构建特色校本课程,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传承汉语文化。

比如在各类传统节日中,本地也会开展特色化的习俗活动。教师可以围绕乡土习俗整合语言素材,同时通过家校合作组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参与各类习俗活动,指导学生用书面文字记录各类习俗活动的由来、人文寓意,以及组织学生以“家乡小导游”的身份向他人介绍家乡比较有特色的习俗活动,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其主动参与到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活动之中。

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整合语言文化资源,除了文章介绍的三类资源之外,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多元化的语言文化素材,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学生的成长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 整合汉字起源,传承祖国语言文字文化

汉语的历史悠久,随着历史的发展而经历了多次变更,也从最初的甲骨文、篆体字等逐步演变成现在的简体字,形声字、象形字等资源都十分丰富。但是学生并不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难以将汉字与具体的场景、实物联想在一起,在识记汉字词知识时大多只会死记硬背,无法自主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探寻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学生能够自主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把握汉字的音、形、义,实现有效学习,树立文化自信。

首先,追溯汉字的起源,利用甲骨文、大篆等古文字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能够主动迁移生活观察所得,自主识记汉字词知识,并由此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最初创造汉字时,汉字的外形更像是图形,后来逐步演变成笔画,所以引导学生追溯汉字起源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直观联想,将促使学生重塑文化自信。以“清”为例,教师可以整理相应的甲骨文、篆体、繁体字、简体字等汉字文化资源,利用生动形象的甲骨文引导学生联想河水流动的状态,利用大篆体引导学生学习“清”的繁体字,进而再对比观察“清”这一简体字的结构。由此,便能帮助学生掌握“清”的结构、字音,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其次,整理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发展史,使学生能够了解汉字的发明过程,以及我国古代人民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具体做法,使学生对古人的智慧感到骄傲,也能深刻认识到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时代责任,从而自觉参与到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振兴与弘扬事业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汉字的发明史、造纸术的发明历程及其历史影响等,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创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史记》《汉书》等优秀的典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白话文、文言文、古诗词作品不同的表达方式。由此,更易于促使学生自主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也能真正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好充分的准备。

最后,按照汉字的起源进行分类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区分象形字、形声字等多种汉字。目前,我国汉字被区分成象形字、形声字、指事字、会意字、转注字与假借字六种,如“刃”便属于指事字、“日”便属于会意字”、“又”则属于假借字等。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区分汉字的类型,探究汉字的起源,逐步地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能够自主传承汉字文化,丰富语言积累,进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 组织多元诵读,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诵读过程是学生不断积累语言素材的动态过程,非常有助于促使学生理解汉字的声、义、形,真切地感受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文化自信。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设计多元化的诵读活动,引导学生能够用清晰、响亮、带着感情的声音去诵读。

第一,学生独立诵读。客观来讲,诵读属于一种带有想象力、创造力的阅读活动,因为小学生能够通过声音去表达自己在阅读某篇文章时的情感体会,展现自身的个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诵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汉字词素材,支持学生进行创造,加深学生的语言理解与感悟,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比如在《海上日出》一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本班学生带着情感诵读课文,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读出自信、读出个性。在这一诵读活动中,小学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随着课文内容在脑海中想象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美好画面,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情感体会,以实现有效学习。在学生独立诵读活动中,每个学生都会因为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气,这也就能直接展现学生的语言理解与感知状态,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效地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学生在《海上日出》一课的朗诵活动中的风格各异,有的轻快、活泼,有的柔和、平缓,有的欣喜与幸福。对此,教师要表示鼓励与支持,与学生平等讨论作者在日出前、日出中、日出后的心情变化,自主使用连读、重读、略读等多种朗读技巧去调整朗读时的语气与情感,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创造能力,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语言感知。由此,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第二,分角色诵读活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本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包括不少叙事类的文本。此类文本中不仅收录了丰富的祖国语言文字素材,还包括多个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这可帮助学生自主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有利于促使学生实现深度阅读。比如在《桥》一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分组,分角色诵读课文。在扮演不同角色时,学生要客观思考具体人物的形象、品质,根据角色特点去调整语气、节奏等,尽量还原文中人物的具体形象。在分角色诵读活动中,引导学生在重复性的诵读练习活动中感受老支书伟大、无私、坚韧、勇敢的品质,加深对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的理解,促使学生自主传承祖国文字文化,树立坚定的文化意识。在分角色朗读活动中,引导小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合作讨论各个人物的形象特征,其会反复阅读课文内容,深入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这有助于其实现深度阅读。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设计有效的阅读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桥》这篇课文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课文描写老支书伟大与英勇品质的写作思路,使学生能主动内化课文内容,自觉传承祖国语言文字。另外,为了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能够对比不同的朗读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

第三,全班同学诵读活动。全班诵读活动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集体诵读方式,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参与诵读活动,通过生生之间的积极配合优化诵读效果,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比如在《村居》古诗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本班学生参与集体诵读活动,使学生能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在诵读中感受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景色,想象一群活泼可爱的儿童在大好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境,更能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特有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准备。

第四,小组诵读活动,即将学生们分配到一个个诵读小组中,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讨论诵读技巧,自主调整朗读语气、语调等,使学生在诵读活动中树立文化自信。比如在《观潮》一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鼓励本班学生参与小组诵读活动,自主总结诵读技巧,调整朗诵语调、语气、节奏等,以实现有效诵读。在小组内,生生之间关于诵读技巧的交流会变得更丰富、更深刻,比全班同学诵读活动更加集中、有效,所以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也能为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做准备。

在丰富的诵读活动中,小学生能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意境、人文内涵,也能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特殊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自主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诵读活动之外,小学语文教师也可组织男生诵读、女生诵读、男女合作诵读等其他更具体的诵读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 设计实践活动,深化祖国语言文化感知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理论中指出要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顺利迁移所学知识,也主张打破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不良现状。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设计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自主应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参与文化活动,在实践中深化文化感知,实现文化传承。如小学语文教师可联合其他学科教师一同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同时也要打破“教师、教材、教室”的限制,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主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

比如在《传统节日》识字教学实践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长期、持续性的文化体验实践活动,一方面组织学生在各个传统节日参与习俗活动,学习制作节日食物、布置过节时的场景;另一方面建议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参与各种各样的习俗活动,比如在春节,学生便要帮助家长贴春联、挂灯笼,打扫房间、准备过节时的各类食材与装饰品,以及学习过年时向长辈拜年、说祝福语时的礼仪要求。在春节期间,教师可以在微信群中向家长、学生介绍一些春节习俗,分享关于春节习俗的语言素材,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这样一来,学生在庆祝春节的过程中也能自主学习语言文字,在文化体验活动中自主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参与主题口语交际活动,引导学生从中树立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应用经验,以及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与文化自信。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组织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教育活动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也能使学生在语言积累与运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设计丰富的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教育活动,既要整合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也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文本诵读、语言实践活动,与学生一同探寻汉语的起源与发展,在多元化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树立文化自信,自主学习语言文字,传承汉语文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中华汉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