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实践探析
——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

2022-02-24 14:27广州徐晓然
现代企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产学研应用型校企

□ 广州 徐晓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产学研协合作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十九大明确提出高等教育事关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创新能力是重要引擎,其核心在于人才,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十年中,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也成为了高校经久不衰的话题。产学研协同育人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核心是协作、共享、集成、融合,产学研协同育人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规划。其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原则,产学研三方协同,互惠互利,达到育人的目的,从而产生1+1+1>3的效果。以下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分析了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成果,对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今后产学研协同育人方面创新举措不断迭代。

一、民办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实践成效

作为广东省民办应用型高校的代表院校,广东白云学院践行国家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战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的“六共建”模式,分别是共建学院、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团队、共建教材和共建平台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强调“重基础、强实践、擅应用、长技能”的人才培养,强实践、擅应用、增技能”的实践大学生培养,竭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基于“六共建”模式下具体的协同育人创新模式归结为以下几个维度。

1.协同育人 战略先行。校企战略合作一直是应用型高校产学研的重要模式,是逐步建立信任阶段的重要一步,也是未来共建学院、共建专业的先导。学校先后与众多行业内领先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学校有着更深度的沟通与合作。其中包括人瑞科技、巨量引擎、风神汽车、佛伦斯服饰、力顺源等知名企业。合作伙伴提供实习基地,高校落实学生实习,更好地带动校内实践。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和学校加强合作,共同培育学生。在战略合作伙伴的合作模式创新上,旨在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基于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合作,在校企协同育人、资源整合及输出、创新成果孵化、校企共建师资团队、共建专业课程、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企业专家指导、学生兼职、高质量企业实践教学实习岗位、学生创业等方面进一步深度地合作。校企双方合力解决企业用人缺乏专业性的难题,也让高校学生专业对口高质量就业。通过校企战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协作,搭建校企间合作对话的平台,进一步加强双方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深度合作,实现互惠共赢、共建多赢的目标。

2. 3+1人才培养模式 “一四七”协同育人。民办应用型高校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实践分为理论期和实践期,前3年为理论期在校内学习,1年为实践期在企业现场学习,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科技创新与服务。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协同育人”、“能力本位”的理念,综合形成了人才培养协同化、实践基地综合化、课程建设校企化、毕业设计(论文)项目化(即“四化”)的发展格局。这种模式能解决校内外教育教学分离、理论与实践分离、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部衔接、企业实践不成体系及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实现校内与校外、工作与学业的有机结合,实现学习与就业创业的融合。为了更好地确保一年的学习和实践,学校建立了“一四七”方案,即一个系统,四位导师,七大项目。“一”个系统,学校建立了OTO校内外实践教育平台,称为企业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系统上汇报七大项目相关的学习和企业实习状况,四位到时可随时登录到系统查看学生的实习状态进行沟通交流。“四”导师(CEPI)联合教学团队,包括职业导师C、企业导师E、专业导师P、思政导师I,导师基于自身职责为学生服务,多维度建立企业全过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CEPI团队切实加强了各实习点实习生的组织建设和企业实践教学巡查工作,确保校内外实践协同教学质量。职业导师负责学生的职业方向和岗位的选择、确认和跟踪,还负责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校有几个是省级立项建设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导师一般为企业的直属主管,监管学生在一线岗位的参与学习和经营活动,巩固加深专业知识,学习生产和管理技术,掌握实操能力;专业导师负责监管学生岗位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相关行业调研和毕业论文的设计与撰写,还包括专业能力拓展课和校企双元课的学习。思政导师负责学生的职业品德教育。“七”大项目,在四大导师职责中有提及,归纳为现场调研、专业能力拓展课、校企双元课、专业学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职业品德教育。基于实践能力的企业实践教学,突出了企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品德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者和准员工双重身份中转换。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曾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3.共建产业学院协同育人。产业学院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在产业学院3.0时代,为促进产教深度融合,高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在技术、资源、信息、人才等资源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成立实质性的教学组织。2020年8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颁布,指出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广东白云学院的共建产业学院包括曙光大数据产业学院、计文波国际时尚设计学院、白云新财税产业学院、白云宏信创产业学院、新零售产业学院、新信息技术产业学院等一批符合教育部产业学院建设标准的新一代产业学院。旨在共同将各自优势融合,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动手能力的高素质职业性应用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努力让学生达成“在校即实习,毕业即就业”的成效,为解决社会需求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对于产业学院的建设,各方协同建立了严格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培养、实习就业、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相关措施。在成果上看,有以下几点:共建优势特色专业;共同完善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建产教融合的课程(教材)体系与教学模式;共建实践和研发平台;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形成一批有创新性的成果等。在某种程度上看,成立较早的曙光和宏信创产业学院达到了较好的育人成效,培养了专业人才,具备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具备较好的典型性与示范性,被高等教育学会评为2021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的典型案例。

4.双元制育人体系。德国兴起的“双元制”教育,在应用型高校试点部署及推行,一元为应用型高校,传授相关知识;一元为企业等实践场所,关注在实践技能和经验的累积。双元还指学生身份的双元,既是企业员工又是高校学生。高校和企业基于双方的高度信任,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的需求,基于某个课程为主线,联合培养所需人才。广东白云学院在校企双元制教育上有了初步的探索。例如,与勇创事业科技联合《专业能力综合训练》整周实训课程,20课时,进行直播电商专项训练,校企组成师资团队,联合授课。与浩云科技联合开发“低代码”技术课程,60课时,学生利用周末假期的时间学习,企业的工程师和学校教师联合讲授,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教学方式,学生经考核合格可直接进入该企业工作。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增强学生对于岗位的实战能力。

5.校企第二课程协同育人。高校校企第二课堂活动,也是产学研创新的重要内容。第二课堂是以“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需求为主导、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第二课堂活动由“娱乐型”逐步向“能力型”转变,实现整体设计、分段实施,逐步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促进学生个性和职业能力发展。第二课堂以目以“竞赛和展示”为能力训练点,辅以“组织协调、教师指导、培养研讨、监控管理、评价推广”等措施,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全面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德永信财税集团与会计学院校企协同育人项目之一是合作举办每年一届“德永信杯”会计技能比赛,共同确定参赛要求,德永信为比赛赛事提供组织、评选、技术指导、奖金、奖品等支持活动。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与曙光共同组织开展曙光“瑞翼杯”软件知识竞赛、网络爬虫竞赛训练,评比出一、二、三等奖给予奖励,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学习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拓展专业学习视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6.探索 “订单式”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是产学研更深度的合作模式,学校采用“学院+企业”“专业+职业+岗位”的机制,既解决了企业实际岗位对技能的需求,又使学生拥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和发展空间。目前有计文波时尚艺术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2个专业,每年招生各50人左右,由计文波团队和艺术学院教师联合授课,共同为时尚产业赋能;曙光大数据学院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每年招生110人左右,大一大二课程主要由广东白云学院专业老师负责授课,大三课程主要由中科曙光负责。三个专业课程计文波团队和曙光团队均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以及就业指导,在学生毕业时,企业提供“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录用。

7.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主要指的是高校教师不仅要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术。广东白云学院鼓励和奖励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活动中,每年有30%左右的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学习新技能,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了解一线的生产技术动态、技能结构和典型案例,丰富教师实践经验,完善知识结构,努力把知识的创新发展模块和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来创设逼真的教学内容纳入到高校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外显的、空洞的说教,而是更接地气、和企业联系紧密结合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校也为教师提供培训基地,注重教师业务和教学水平的培养。同时,学校为各学院特聘专业的技术人员,担任专业的教学工作,实现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

二、民办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1.产学研课程体系开发尚需进一步加强。从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再到新能源、人工智能时代,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更新换代能力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机制,同时学校随科研和产业的变迁而更新的机制尚未完善,如不改变容易被产业的潮流所抛弃。由上一部分分析可知,目前在课程体系开发上,虽然在产学研协同育人方面有一定的成效,从整个全校来看,少数课程属产学研协同开发讲授,还需要逐步探索向更多学院和专业进行实践,通过借鉴和不断探索,深化协同育人对大学生发展和就业的巨大影响力。

2.协同育人的合作模式相对较少。目前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主要模式有联合培养模式、研究中心模式、基地模式、基金会模式和大学科技园模式,广东白云学院立足地方,主要为联合培养模式和基地模式,联合培养包括订单式培养和3+1的产学研培养模式;基地模式,学校每个学院设置2-3名基地开发专员,专门负责实践基地的洽谈、合作和学生的输送,学校已建成一千多个基地。其他三种模式鲜少涉及,作为民办应用型本科的排头兵,学校也应多元化探索其他模式,让育人成效更加显著。

3.协同育人的评价体系不健全。广东白云学院的协同育人评估体系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尚属于探索的初级阶段,比较注重过程,而考核地精确度不足。同时对于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教学、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的考核也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从而形成长期有效地不断提升大学生水平的协同育人成效。

三、民办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提升建议

1.逐步扩大产学研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开发建设。在产学研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体系应随产和研的发展而进行调整,学校应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来确保高素质实践人才的输出。在不断实践中革新课程体系,逐步探索和改善合作课程的实施模式和路径,在科研和企业实践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成果,或分解后的科研项目纳入到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称为学科发展的前沿态势,从而使学生具备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和创新思维。同时在课程教育中加强质量监督机制,确保产学研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协同育人部分课程体系开发的深度上成效显著,但广度不够,把目前点的实践成效扩展到面,才是产学研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向,逐步向更多学院拓展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建设,学校层面需完善相应的拓展机制,给予考核和激励措施保证由点到面的拓展,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2.积极探索多种合作育人模式。前面提到地方高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五种模式,其中对于两种有积极深度的探索,未来需要在研究中心模式、基金会模式和大学科技园模式上积极探索。研究中心模式,可围绕珠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企事业单位的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拓展工程研究中心,学校联合企业一起做产品研发、设计、制造、推广等产学研模式,学生从中参与获益。基金会模式,主要是对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除提供人才和技术外,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合作,可建立广东白云学院产学研基金会,成立专门部门对专项基金进项管理。大学科技园模式,目前在我国是研究型高校的优势育人项目,但应用型高校的实践较弱,学校可通过自身的人才、技术、信息优势,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在白云区钟落潭附近区域建立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高科技园区,称为企业孵化的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地。

3.建立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评价机制。要使产学研协同育人长期持续、良性发展,高校需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实践成果与知识理论并重的新型学生评价体系,进一步详细制定高校内各个专业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具体评价指标,严格执行,不断检验、改进和提升产学研协同育人工作。教师评价机制同样重要,对以上提到的从事教学、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工作进行分类考核,分类纳入白云学院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中,优先聘任在企业工作经历的高素质教师人才,同时教师晋升需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加强白云学院教师到企业和农村进行科研技术咨询服务,并利用相应的平台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结语

广东白云学院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育人合作新模式、新方式,利用产、学、研的生态资源,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但我们也看到,在前进的路上,还是有众多不完善的维度,希望通过不断协同和调整,更好地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和经济,培养综合性更具实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产学研应用型校企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