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实验幼儿园 宗 艳
我园属于小区配套幼儿园,占地面积小,活动设施和活动材料比较匮乏。这样的小园所该如何深入开展自主游戏呢?基于园所的现状,我们组织教师展开研讨,从空间的有效利用、材料的整合以及教师观察、解读、支持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做了尝试与探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们通过合理利用幼儿园的每一寸环境来尝试解决场地小的问题,让孩子们的游戏范围得到拓展、游戏内容得以延伸,在这一方小天地里玩出大精彩。
我们寻找可利用的墙面,增大其“使用空间”——在前院墙面上投放了益智玩具,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在后院墙面上设置了玩水区,让孩子们可以有更多的游戏体验。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合理利用空间,将大型玩具向高处延伸,增加了吊环、沙袋等材料,使大型玩具的功能更加多元化。同时,我们还利用园内的栏杆设置了攀爬墙,大大增加了幼儿的游戏空间。
我园园内植被较少,但社区内外却有着丰富的资源——草坪、广场等,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于是,我们巧妙利用社区周边的资源,把社区周边变成我们的“后花园”,让孩子们去踏青、赏景、玩游戏,在草地中寻宝,在广场上娱乐。
台阶是我们容易忽略的一个地方,以前我们总认为台阶只能玩爬一爬、跳上跳下的游戏,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台阶真的就没有游戏价值吗?我们给台阶做了包装,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拓宽了孩子们的游戏场地。
我们还逐步增加了一些游戏区,如表演区、涂鸦区和角色游戏区等,让幼儿的游戏形式更加多样化。每个区域自主开放,让幼儿的户外游戏不再是固化的、受限制的,而是趋向多元的、多可能的;增强区域融合,让幼儿在任何场地都可以玩任何游戏。
在有效利用空间的基础上,我们对幼儿户外活动安排做了适当调整。以前我们都是分级部错时开展幼儿户外活动,每个班级只在固定的场地上活动,在自主游戏模式下,我们尝试打破传统的固定模式,场地对所有孩子自主开放,老师也分散在不同的区域,每个孩子都可以自主选择想去的地方。
“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灵魂与动力,将几个轮胎摞起来,在成人眼中是非常普通的,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一口井。孩子们在用跨栏干什么呢?他们说是是在用注水器往井里注水。孩子们趴在轮胎上看什么呢?原来是他们把沙包扔了进去,来试试井里水满了没有。这就是孩子的游戏,是他们生活经验的再现。以物代物,简单的材料在孩子们的游戏中发挥出了神奇的作用。
轮胎、梯子、木板等都是幼儿游戏中常用的材料。以往游戏前,老师都会做好设计,把梯子或者轮胎摆好,游戏中玩法固定、材料固定,不允许孩子们做任何变动。经过调整后,现在老师只是给孩子们提供这些材料,至于他们如何玩,老师不再进行干涉。
在大班自主游戏中,孩子们把梯子当成了观光巴士,开着“车”参观幼儿园。第一次游戏时,孩子们把梯子与滑板车组合来让梯子动起来,因为小滑板车有轮子、会滚动。游戏来源于孩子的生活经验,第一次的游戏是孩子们利用高结构材料进行低探索,游戏相对简单;第二次游戏时,孩子们将梯子与圆柱体积木组合来让梯子动起来,圆柱体积木是低结构材料,这是孩子们用低结构材料进行的高探索;第三次游戏时,孩子们将梯子与轮胎组合让梯子动起来,游戏难度再次提升,有尝试、有探索、更有挑战。
孩子们将梯子与不同材料组合,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调整游戏,让游戏越来越精彩。
自主游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让我们从外在到内在都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经过学习、教研、实践,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孩子才是游戏的主体”,从教师主导转向儿童主导,“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是自主游戏的重要原则,但习惯了以前的“高控”“事事亲为”,老师们能否管住嘴、管住手呢?
以前一到游戏时间,老师就忙前忙后,搬材料、布置场地,忙得不亦乐乎。现在让孩子自主游戏了,老师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把放手当成了放任,以为只要让孩子去玩就行。如何转变老师的教育行为呢?我们让孩子们先玩起来,再让老师去观察孩子们的游戏——在实践中老师们逐渐有了明晰的理念,放手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重点应该放在观察和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上。
在小班自主游戏时,一个小男孩用木板和轮胎搭建了一个坡道,尝试让小轮子顺利滚下去。他的游戏吸引了其他小朋友的兴趣,有一个小女孩也想参与,小男孩拒绝了她,说:“这是男孩子的游戏,小女生不可以玩。”小女孩坚持:“我就要玩,我们一起玩吧?”小男孩说:“那好吧,但是要排好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班孩子的发展特点:有了对性别的分辨、能够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与意见、有尝试和探究的欲望、规则意识初步形成。孩子们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有语言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规则的运用,最后利用排队的方法解决了问题,促进了社会性交往的发展。
游戏还没有结束,小轮子老是掉下去。如果在以前,老师发现了问题后肯定会积极、主动帮孩子解决问题——递材料、想办法,甚至演示如何做才能获得成功;现在,老师们抓住了这一“哇”时刻,察觉到了游戏的重点——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分享交流,展示了一些游戏中的视频和图片,还原当时的情景,让孩子们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玩了什么;然后,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小轮子老是掉下去呢?”由此引导孩子们展开讨论,让孩子们表述自己的想法、梳理游戏经验;最后,老师再抛出问题:“有什么办法让小轮子不掉下去呢?”开放性的问题引发了孩子们思考,让孩子们产生继续游戏的欲望。
在分享交流结束后,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原有“坡道”上又加了一块木板,使得坡道变宽了,成功的机率也变大了;后来,孩子们又在两边加上了挡板,这样就万无一失了;小轮子滚得太远了,孩子们就在前面挡上了拱形门,就不会乱跑了——在游戏中,孩子们一步步地解决出现的问题,让游戏得以延伸,也玩得更持久。
我们正在慢慢领悟游戏的核心精神——自由、自主、创造、愉悦,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幼儿能玩、乐玩、会玩,让自主游戏之花灿烂绽放,让游戏守望孩子的幸福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