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联合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研究

2022-02-24 04:50毕海洋于楠楠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火针患侧上肢

刘 征,林 欣,毕海洋,于楠楠△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好发于卒中后1~3个月内,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流行病学显示,该病总体发病率为12.5%~70%[1]。SHS是交感神经出现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形式,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上肢疼痛、活动受限和手部水肿[2];若未及时进行治疗,发展至后期可导致患侧上肢肌肉萎缩,活动困难,手指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恢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是阻碍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3-4]。本研究采用浮针联合火针治疗脑卒中后SHSⅠ期,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归纳整理汇总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19年9月—2020年12月,于本院门诊及住院部明确诊断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6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①脑卒中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5],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②中医辨证施治:参照《中医内科学》[6]中风病诊断及辨证施治;③SHS诊断及分期标准参照《神经康复学》[7],即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出现患侧肩手疼痛、活动受限和水肿,严重时可引起手指的畸形。Ⅰ期:病侧肩、手部肿胀、疼痛,皮温高于正常,伴有关节活动范围受限;Ⅱ期:肩、手部疼痛和肿胀减轻,病侧手部肌肉和皮肤萎缩加重,关节活动度日益受限;Ⅲ期:患手疼痛和水肿消失,形成一种典型的畸形手。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②肩手综合征分期Ⅰ期;③患者均生命体征平稳;④年龄40~80岁者;⑤患者为中风恢复期,病程<6个月;⑥参与者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反复出现脑卒中(≥2次);②合并严重的原发性疾病或肿瘤患者;③原发或继发认知障碍、精神症状的患者;④对针刺不耐受的患者;⑤其他疾病引起的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如肩周炎、风湿病、心肌梗死和腕管综合征等;⑥近半年来参与过类似治疗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常规内科治疗,但避免使用口服及外用止痛药物。

2.1 对照组

本组患者给予常规针刺。治疗选取患侧局部阿是穴、肩髃、肩贞、肩髎、曲池、外关和合谷穴。75 %酒精常规消毒,取0.25 mm×40 mm规格的安迪牌针灸针对具体腧穴进行针刺,留针30 min内施以平补平泻手法, 1次/d,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3周。

2.2 治疗组

2.2.1 浮针治疗 选用中号浮针(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0190215)。进针点定位:从患肢寻找激痛点(肌筋膜触发点),在距离激痛点8 cm处确定进针点。具体操作:①常规消毒进针点皮肤;②针尖置于患肌皮肤上,进针角度约为15 °~25 °,在进针器辅助下快速透皮,略达肌层;③进针后,右手持浮针沿皮下缓慢向前推进,针体完全平置于皮下后,皮肤外观呈线状隆起,水平摆动使浮针做扇形运动,动作要稳、匀、柔,在扫散的过程中,协助患者活动患侧肢体以进行再灌注。每个进针点扫散时间控制在2 min。

2.2.2 火针治疗 选穴:阿是穴、曲池、外关及合谷。用酒精灯对0.25 mm×40 mm针灸针进行加热,当针身发红亮后,迅速点刺穴位,深度为2~3 mm,留针30 s后快速出针,用消毒棉签按压点刺部位以止血。

以上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治疗周期为3周。

3 评价方法

3.1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1次后即刻和治疗3周后进行病侧疼痛、水肿及上肢运动功能等相关评定。

3.1.1 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 以0~10记分,评分越高疼痛度越高[8]。

3.1.2 上肢水肿评分 无肿胀计0分,轻度计2分,中度计4分,重度肿胀计6分[9]。

3.1.3 上肢Fugl-Meyer量表(FMA)评分 总积分66分,数值越高说明上肢运动功能越完善[10]。

3.1.4 CGRP和SP含量 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分别采血测定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含量。

3.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康复功能评定学》[11]制定临床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疼痛及水肿消失,关节活动度正常,肌肉无萎缩;②显效:关节疼痛减轻,关节水肿及活动受限较前减轻,手部肌肉无萎缩;③有效:关节疼痛缓解,仍有水肿,关节活动受限有所减轻,手部肌肉轻度萎缩;④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

3.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组间比较可知,两组VAS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1次后差异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1次后、治疗3周后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4.2 两组患者上肢水肿评分比较

组间比较可知,治疗前及治疗1次后两组上肢水肿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在治疗3周结束后上肢水肿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上肢水肿评分比较

4.3 两组患者FMA评分比较

组间比较可知,治疗前及治疗1次后两组FMA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3周后上肢FM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FMA评分比较

4.4 两组患者CGRP、SP含量比较

组间比较可知,治疗前两组患者CGRP、SP血液含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CGRP血液含量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SP血液含量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CGRP、SP含量比较

4.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4%,高于对照组的74.19%,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联合火针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见表6。

表6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5 讨论

目前现代医学认为肩手综合征与神经炎症学说、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学说、关节结构异常及肩-手泵机制损伤等有关[12-15]。脑卒中后SHS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3期。第Ⅰ期:患侧手突然肿胀,患侧上肢肩部自发疼痛或疼痛,关节伴有活动范围受限,此期可持续数周至半年;第Ⅱ期:患侧上肢疼痛减轻和腕、指肿胀消失,皮肤、手部肌肉萎缩逐渐加重,此期可持续3~6个月;第Ⅲ期:患手的运动永久丧失,皮肤和肌肉萎缩症状更加明显,手指完全呈现挛缩状,形成一种典型的畸形。SHS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同时病程较长,病情缠绵难愈,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率、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等,因此及早地干预SHSⅠ期,避免患者病情发展至Ⅱ、Ⅲ期则为重中之重。由于SHS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无统一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目前临床治疗多以药物治疗、交感神经阻滞或切除术为主。同时脑卒中患者多是高龄人群,药物和手术产生的副作用和创伤性限制其使用[16]。中医学认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属“痹证”,为本虚标实之证,气血亏虚,络脉不通,风寒湿之邪入侵,经脉闭阻,故肌肤筋脉无以濡养,“不通则痛”。《金匮要略》曰:“血不利则为水”,离经之血瘀阻不行,经脉局部继而出现疼痛、肿胀和活动不利等症状。故肩手综合征中医治疗当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为治疗原则。

浮针在疼痛性疾病上运用广泛且效果颇佳[17]。根据中医学近治原理和以痛为腧原理,浮针在疼痛局部取穴行扫散操作,针体运行皮下增大了经络刺激范围,能够推动气血运行,通络止痛。现代研究[18]表明,当肩手疼痛时,液晶体特性空间结构杂乱,浮针扫散改变了组织的空间构型,释放生物电,产生反压电效应,使液晶体的空间结构趋向正常,恢复疼痛部位组织分子和细胞水平至正常状态,达到镇痛、促进组织修复的目的。同时配合再灌注活动,使患肢反复多次地收缩——舒张运动,并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迅速减轻或消除患者疼痛,解除活动受限状态,提高患者康复意愿,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火针又称“燔针”“焠针”,《灵枢·官针》言:“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伤寒论》曰:“烧针令其汗”,借火针之“温”振奋阳气、祛寒湿和通经络,气血行而达到止痛消肿的功效。本研究取阿是穴、曲池、外关和合谷穴作为主要穴位。阿是穴为局部取穴,调解肩部气血,减轻疼痛,促进运动。外关是八脉交会穴,与阳维脉交会,具有通经活络、镇痛之效。曲池和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经穴,“治痿独取阳明”,阳明经多气多血,针刺其穴可疏经通络、活血行气。现代试验研究指出,用火针快速针刺病变组织,可引起体针附近免疫介质浸润[19],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20],从而促进病变组织的消除及水肿吸收,同时可刺激周围健康组织的再生修复,有利于机体功能恢复[21],达到止痛的效果。浮针联合火针治疗SHS,一方面选穴少,针刺次数少,另一方面避免了传统针刺治疗的长时间留针,同时两者操作简便,几乎无痛感,治疗后镇痛即刻效应明显,患者易于接受。浮针配合火针可增强火针即刻止痛和浮针远期镇痛效果,具有一定的累积效应,进而起到持续镇痛的作用,同时增强浮针消除患肢水肿方面的优势。短期内有效缓解SHS肢体疼痛症状及加快肢体肿胀的消退,消除阻碍康复因素,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以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多项研究[22]表明,CGRP、SP均参与本病的发生发展。CGRP是分布在神经系统的感觉神经主递质,SHS引发的肌肉水肿、痉挛与其代谢异常有关。SP是存在神经系统的速激肽,具有传递伤害信息的作用,参与了痛觉的调控,产生疼痛的感觉[23]。本研究加入CGRP及SP检测指标,其指标的高低能客观提示浮针联合火针具有改善肢体疼痛、肿胀方面的作用。但由于相关文献较少,具体调节机制和方式有待后期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本试验结果显示,浮针联合火针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次后和3周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浮针联合火针疗法能明显减轻疼痛症状,镇痛即刻效果明显,有效缓解肢体疼痛。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水肿症状、上肢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治疗组能有效缓解肩、手肿胀,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而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GRP及SP水平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均P<0.05),则表明浮针联合火针疗法能有效调节CGRP及SP水平,推测此或为浮针联合火针治疗脑卒中后SHS患者具有更佳临床疗效的关键机制所在。

综上所述,应用浮针联合火针治疗脑卒中后SHS患者临床疗效优良,两者相配能够有缓解肩手综合症患者临床相关症状体征,降低疼痛、缓解水肿程度及上肢功能障碍,且操作便捷经济,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火针患侧上肢
火针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火针联合西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更 正
抗病毒药物联合火针与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疗效分析
火针疗法联合甲硝唑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