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主题班会中,让学生参与体验,提高积极性,能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心灵成长,让学生成为心灵的主人。微活动强调小、细、实,与主题班会契合,在微活动“来”方面,可以从书籍、生活、创新中来,而“去”往学生的心灵,构建德育体系。
关键词:主题班会;微活动;微德育
在现代汉语中,“微”字的意思是“细小”,同时也包含了“精深”的意思。随着近几年社会的发展,我们逐步进入“微时代”,从微博、微信到我们教育界的微班会、微活动、微德育、微评价等。“微”字还曾经被评为中国年度汉字。本文将从这几年德育工作的实践中,分析总结微活动在主题班会中的实际操作,研讨微活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一、微活动从何处来
李季教授的“德育宝典”认为:要求就是下策;引导是中策;启发是上策;体验是上上策;自我建构是至上策;而理想处着眼,常规处着力,细节处着手乃万全之策。而“以小见大、以微见真”就是微活动的个性体现,它包括小故事、小活动、小视频、小案例、小图片、小实践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一)微活动可从书籍中借来
对于初步接触微活动的教者来说,书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直接从书中参考。《小活动 大德育》(李季)是一本入门的工具书,把微活动和主题班会很好地结合起来;《班级体验式心理拓展活动100例》(张付山)切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在体验感悟中获得认知;《玩出智慧——微活动让教育更有趣》(李刚)让微活动的形式更有内涵和启迪。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习惯”的存在,可以让学生做“叉手”的小活动:
1.活动过程
(1)全体注意,请大家半举双手,放于胸前;
(2)请全班同学跟随老师口令将双手交叉握在一起,连续做6次,最后一次,保持交叉状态;
(3)教师口令清晰地高举双手做示范。
2.教师提问
请注意自己的手指是怎样交叉的,是左手大拇指在上还是右手大拇指在上?
你每次手指交叉姿势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有的同学是左手大拇指在上,有的同学是右手大拇指在上,但是每次手指交叉的姿势都是一样的,因为习惯了这样叉手。
3.教师小结
通过简单的3-5分钟微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习惯的影响,引入主题。
(二)微活动可以来自生活的观察
我们教者可以根据自己要开展的主题,直接从书中的例子选取出来,作为材料为己所用。如果在对微活动有了一定认识后,就可以观察生活,从生活素材中借鉴,会让学生体验更深,更容易走进学生心灵。如开展“我们在一起”的主题班会时,就从生活中选取了一个场景:
1.宣布活动规则
(1)分两批完成,每批6组,每组二人,每人一根线,或一枚针(要求全员参与);
(2)等老师的“开始”指令。小组的任务是在10秒内两人通过配合共同将线穿入针孔中。
(3)最先完成的小组胜,最后的小组或到时不能完成的小组输。(赢的小组获得2分组分)
2.分享活动体验
师:为什么有的小组同学穿得很快,有的小组却很慢,甚至在规定时间内都不能完成呢?交流的内容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
(1)活动中你有哪些特别深刻的感受?
(2)活动中促进你完成任务的因素有哪些?
(3)活动中阻碍你完成任务的因素有哪些?
通过这个“穿针引线”的微活动,同学很能感受到同学之间相处的细节或技巧,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此活动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以这种形式投放到主题班会中,所带来的体验就会不一样,所以,我们教者可以在平时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多思考、多運用,更多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更深切,自发、自觉地进行品德感悟,从而达到品德的自我构建。
二、微活动走向何处
微活动包括很多的形式,但在主题班会中,由于场地、时间的限制,要完成课程目标,主题班会的微活动就要短、小、实、活。笔者认为,微活动应该有两个走向:
(一)微活动应该“走心”
“引导心灵,进而促进心灵成长,让学生成为心灵的主人,是走心德育的目标追求,品德形成是一个‘外塑-内化-内生-外化’的心路发展历程。”笔者认为,主题班会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在班会中收获、汲取的能量多少,取决于学生投入多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程度,而微活动具有小而精的特点,形式多样,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发展,容易让学生投身于体验当中,产生心灵震动、情感触动、认知感悟等,为“外化”奠定基础。
(二)微活动应该走向“微德育”
“所谓的微德育,是指从细节入手,关注学校德育微问题,搭建学生成长微平台,培养学生微习惯,力求保证育人效果的一种新模式。”德育应该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着手,主题班会的教学目标也应该从小处出发,不用面面俱到,每节课能集中解决“微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这是笔者认为的微德育。
微活动特征中的“小”是指解决小问题,“实”是指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产生实效,这些特征决定了微活动的目标指向是“微德育”。
德育是用心的工作,只要用心,就能够听到“微”的声音,看到“微”的美好。
参考文献:
[1]小活动 大德育: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7.
[2]李季. 让德育走进心灵——走心德育理论与实践——走心德育:品德形成的深层引导[J]. 中小学德育, 2017(2):6.
作者简介:
何洁梅,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获顺德区首届名班主任、顺德区优秀班主任、顺德区优秀教师、北滘镇优秀教育工作者、北滘镇优秀教师、北滘镇课题积极分子等称号,顺德区徐军莲名班主任工作室项目主持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