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若琦
人进入老年后,是清静休养好还是勤奋劳作好?这虽因个体差异、生活习惯、阅历不同而不能千篇一律,但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老年人除了应该基本保持原来的良好习惯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要尽可能地多动脑、多动手,抓住一项“事业”继续勤奋“工作”,这样才能延缓衰老,获得长寿。
95岁的中国皮肤病知名专家林秉端,每天提早开诊看病是他的习惯。他每天清晨骑车到医院,从年轻时骑到现在,只是自行车的型号从28寸换成26寸,最近又换成24寸。有人问他,什么时候能歇歇?林医生笑着说:“工作是我快乐的来源,快乐是我健康的保证。如果我100岁还能看病,那就更加快乐了。”
不少朋友都有体会,忙时身体不错,闲了反而哪儿都不自在,甚至毛病都找上门来。这样的例子,从古到今都有。“脑不怕用,身不怕动”是有科学依据的。一般在40岁以后,人脑开始衰退,但经常用脑的,脑萎缩少、空洞体积也少。古今中外大量资料也证实,终身勤于好学、善于思索、有可专注事情的人多获长寿。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在勤奋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时,其大脑血管常处于舒张状态,这样就会使大脑细胞得到充分供血供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知识积累和工作经验不断丰富,甚至会比以往更加聪明。在生理学上,90岁老人的大脑与24岁年轻人的大脑无显著差别;在病理学上,患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老年人,越老越糊涂,是脑病的一种表现;在社会学上,人到老年仍大有可为。100岁,我国唐朝名医孙思邈完成医学巨著《千金要方》;93岁,齐白石还在绘画……
国外学者通过试验表明,积极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其脑细胞就越发达,老化进度就越慢,即使到了60岁,思考问题的能力仍然像30岁时那样敏捷。相反,懒得动脑筋者,特别是觉得自己接受新知识不行的人,在30~40岁时脑细胞就急剧减少,大脑迅速老化。我国专家也认为,大脑退化最快的是那些脫离生活和那些一辈子没有事业心、老在生活圈子里打转转而心胸狭窄的人。
据报载,国外科学家们曾用超声波测量持不同生活态度的人的大脑,发现人们在进行体力或脑力劳动时,大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状态,这时,大脑细胞得到充分供血供氧。因此,医学专家把适度紧张、适度忙碌形容为生命之“盐”。
既然是“盐”,就不能没有。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突然从有节奏的紧张工作状态,一下子转变为“无所事事”的状态。这时如果处理不好,忧愁烦恼、病痛就会接踵而来,导致体质迅速下降,人也变得憔悴苍老,疾病缠身,过早衰老。这就是缺乏适度紧张而带来的综合征。
既然是“盐”,适度就有益无害。美国心理学家认为,紧张是身体适应内外环境压力的反应,适度的紧张不仅有利于自我调整,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科学家发现,如果一个人能保持一定紧张度的工作和生活,保持豁达、快乐的心情,可使体内分泌更多的有益于健康的激素,使机体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免疫系统,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
适度紧张还能促使心脏加强收缩,使血管有良好的舒张、收缩功能,对增加血管通透性、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非常有益。
下面介绍三种开发大脑潜能的方法,老年朋友可尝试一下,让自己适度“忙碌”起来。
说一种新语言说双语开发大脑潜能的研究最多,效果非常明确,不但流体智力增强了,而且晶态智力也增强了。
记忆一首歌音乐是探究人脑高级认知能力的有效窗口,我们很多人头脑中都储存有许多老歌,但为什么不通过学习一些新的调子来扩充我们的记忆,激发我们大脑的潜能呢?如果你坚持这么做,你将发现记忆越来越好,大脑被激活到最佳状态了。
遮住你的双眼绕屋子走这看起来是一种陌生的活动,但你的大脑能够处理它。一旦你试了几次,你就可能发现它很有趣和有挑战性,是个锻炼大脑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