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这期评论从去年的两则时政观察说起。
2021年11月初,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英国北部城市格拉斯哥召开,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出席。据媒体报道,大会期间举办的国际记者会上,美联社记者向解振华提问,要求他直接使用英文回答问题,解振华微微一笑,对那名美联社记者说“不如你先用中文提问”。
2021年11月16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双方就事关中美关系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以及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充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大家注意到,与往常相比中方参会人员的名签在这次会晤中有一点细微变化,即双面用的都是中文,没有英文。
中文在联合国设立之初就是官方语言之一,在联合国官方网站上按英文首字母顺序排在第二位,另外几种分别是阿拉伯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这不免让人想起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联合国会议上曾出现过的一个场面:新中国代表伍修权将军怒斥台湾当局代表蒋廷黻。这是新中国在联合国舞台上发出的最初声音,赢得了很多国家的赞誉和掌声。
当时,在演讲中口口声声宣称自己代表“中国”的蒋廷黻,在發言中自始至终使用英语,全然忘记了汉语在联合国创始时就是官方工作语言的事实。对此,伍修权将军表达了蔑视与谴责,并对蒋廷黻俯首贴耳于美国的做法进行了驳斥:你连中文都不愿说,凭什么代表中国人?
世界是多元的,世界的语言文化更是多元的,在保护和传承好本国语言文化的同时学习他国语言文化,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交流,促进多元语言文化的共生共存。但是,在一些特定的重要场合,国家立场必须坚持,民族自信必须强化,中文地位必须维护。
(责任编辑: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