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军,赵永拓,王 欢,秦培文
(1.鲅鱼圈海关,辽宁营口 115000;2.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养殖业、加工业的发展,我国对玉米、大豆等粮食的消耗越来越多。作为“米袋子”的重要补充,进口粮食的规模持续增长,特别是大豆、玉米等品种,每年需要进口数千万吨。然而,随着粮食的大规模进口,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形势也愈发严峻。进境粮食中携带的外来杂草种子,很容易在接卸、运输、生产加工过程中洒漏、逃逸到周边环境,不仅直接危害农业和林业生产,还能传播病虫害,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甚至是物种灭绝,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鲅鱼圈口岸地处东北地区南部、渤海东岸,大辽河入海口,口岸内的营口港是东北地区第二大港口。近年来,鲅鱼圈口岸进境粮谷数量和辐射范围不断增大,其杂草疫情复杂程度和传播风险逐年增加。为了有效应对外来杂草传入和传播风险,将入侵风险控制在最低点,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除了加强对进境粮食的检验检疫和监管外,还应加强口岸周边、运输线路及相关生产加工企业周边外来杂草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铲除,进一步阻断外来杂草的传入渠道和扩散途径。通过对进境粮食港口码头、运输路线、储备库、加工厂及其周边区域开展杂草监测调查,掌握辖区内外来杂草的发生情况和入侵状况,有助于评估鲅鱼圈口岸外来杂草的风险和防范外来杂草随进境粮食传入我国。同时,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鲅鱼圈口岸外来杂草监测、防控和治理提供本底数据,为更有效地开展进境粮谷检疫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营口港口及其周边1 km,鲅鱼圈口岸区域内进口粮食储存仓库及周边、进口粮食定点加工厂及周边、运输路线、装卸、储存地及周边范围。
采用“Z”字形踏查法,于2021年5月15日至2021年9月15日,每隔30 d对调查范围内及道路和院墙外30 m内露地进行实地调查,共调查3次,记录调查区域内所有杂草的种类、为害情况,并使用数码相机采集植株图像资料,填写记录,建立监测档案。
参考杂草群落优势度七级目测分级标准对外来杂草进行种群优势度分析,参考《杂草风险分析技术要求》(SN/T 1893—2022)并结合杂草为害情况对踏查区域内的检疫性杂草进行风险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采集标本、实验室鉴定及资料查询,鲅鱼圈口岸及进境粮谷加工厂等周边区域共发现杂草27科75属93种,其中外来杂草共有14科25属26种,占比为28.0%,见表1。
外来杂草中,菊科杂草种类最多,有9种,占34.6%;禾本科、藜科、苋科和锦葵科杂草次之,均有2种,各占7.7%;马齿苋科、车前科、豆科、旋花科、十字花科、茄科、大戟科、伞形科及牻牛儿苗科杂草种类最少,只有1种,各占3.8%。在监测到的外来杂草中,检疫性杂草只有4种,分别是豚草、三裂叶豚草、瘤突苍耳和曼陀罗,占15.4%;非检疫性杂草22种,占84.6%。
菊科杂草是鲅鱼圈口岸外来杂草群落中的优势种群是因其种子数量巨大,且大多具有冠毛、重量较轻,适宜远距离传播。此外,研究区域自然环境中菊科植物所占比例同样较高,说明研究区域适宜菊科植物生长。所以菊科杂草在外来杂草中占比最高,且在实际踏查中发现菊科杂草除各别种类形成单优种群外,分布并无规律性,这与其传播特性相一致。
从26种外来杂草的原产地分析可知(见表1),来源于美洲的外来杂草有17种,占全部外来杂草的65.4%,其中来源于北美的杂草有12种,比例为46.2%;来源于欧洲的杂草有7种,比例为23.1%;来源于亚洲的杂草有4种,比例为15.4%;来自非洲的杂草有2种,比例为7.7%。鲅鱼圈口岸地处北纬40°15′~40°20′,东 经121°8′~122°15′,属 大 陆 性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近700 mm,年平均日照时间3 000 h,气候条件与美洲,特别是北美地区相似,更适宜来自于美洲地区的植物生长。因此,来自于美洲的外来杂草在研究区域的占比最高。而非洲地区属于热带地区,除各别适应性较强的植物可在当地生长外,其余植物因不适应环境很难繁衍,所以来自于非洲的杂草在研究区域分布最少(仅有2种)。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与鲅鱼圈在气候类型等方面同样具有很多相似性,所以来自于以上两个区域的杂草也较适宜在研究区域生长,占比处于美洲和非洲之间。
表1 外来杂草种类及其原产地
从踏查结果来看,监测到的4种检疫性杂草中,瘤突苍耳和三裂叶豚草已经形成单优种群,且在监测范围内分布很广,对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产生了较严重的破坏,风险程度最高;豚草在监测范围内零星分布,尚未形成优势种群,但其繁殖能力和竞争能力很强,短时间内即可繁衍数倍而形成优势种群,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风险程度低于瘤突苍耳和三裂叶豚草;曼陀罗仅在监测范围内的各别点发现,且已被人工清除,风险程度较低。除上述4种检疫性杂草外,在踏查中还发现反枝苋、苘麻、牵牛、牛膝菊及马齿苋等外来杂草在监测范围部分地区形成了优势种群,同样存在较高风险。
鲅鱼圈口岸监测调查的外来杂草共有14科25属26种。菊科外来杂草最多,其次是禾本科、苋科和锦葵科,而马齿苋科、车前科、豆科、旋花科、十字花科、茄科、大戟科、伞形科和牻牛儿苗科最少。在这些外来杂草中,非检疫性杂草较多,检疫性杂草较少。检疫性杂草中的三裂叶豚草和瘤突苍耳种群优势度最高、分布最广,风险程度最高,豚草风险程度次之,曼陀罗风险程度最低。检疫性杂草外的外来杂草中,反枝苋、苘麻、牵牛、牛膝菊和马齿苋也存在较高风险。
鲅鱼圈口岸监测到的外来杂草(14科25属26种)与朱磊等在惠州口岸监测到的外来杂草(12科28种)种类数相似,且均以菊科杂草占比最高,但具体杂草种类存在较大差异,反映出不同地理位置对外来杂草成功入侵与否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胡长松等在江苏粮食口岸监测到外来杂草142种[2];李盼畔等在南沙自贸区监测到外来杂草86种,同样以菊科杂草占比最高,但是其杂草种类数量远高于本研究所监测到的种类[3]。江苏粮食口岸和南沙自贸区监测到的杂草种类多于本研究监测到杂草种类的原因可能有:1)上述两项研究均是监测多年的结果,而杂草种类在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分布有一定差异,有些杂草种类只在个别年份发生;2)江苏省和南沙均处在我国南方,而鲅鱼圈位于我国北方,南方的植被类型和种类比北方丰富,更适宜外来植物的生长,如紫茎泽兰、微甘菊、飞机草等杂草只在我国南方分布而北方很少发现;3)调查范围不同,胡长松等调查了江苏省全部粮食口岸的外来杂草,李盼畔等调查了南沙自贸区内全部相关区域,而本研究只调查了鲅鱼圈口岸进境粮食相关的特定区域,这也导致在江苏粮食口岸监测到的外来杂草种类数量最多,南沙自贸区次之。
本次监测发现的26种外来杂草均为辽宁省已报道杂草,未发现新记录种,其中检疫性杂草三裂叶豚草在本地区分布十分广泛[4],而瘤突苍耳在本地区已完成归化[5];豚草早在1935年经由杭州侵入我国,在辽宁省多地均有分布;曼陀罗含有阿托品等生物碱,其花、叶和种子均可入药,在我国部分地区已进行人工种植。鉴于以上原因,4种检疫性杂草由国内其他分布区自然传入的可能性较高,但不排除随进境粮食传入的可能。此外,包括以上4种检疫性杂草在内的26种外来杂草中的绝大多数均在鲅鱼圈口岸进境粮食作物中截获到其种子,但这些截获杂草种子与口岸范围内外来杂草的关系仍不清楚。鲅鱼圈口岸既可能是外来杂草入侵的源头,也有可能是这些外来杂草入侵路线中的一站。为厘清这些内在关系,需要进行更加系统的调查研究。此外,应更加系统全面地搜集进境粮食的源头来源等信息,为更加科学、系统地制定进境粮食检验检疫制度提供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