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综合年鉴工作的整体观

2022-02-23 15:44臧秀娟
江苏地方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类目年鉴发展

◎臧秀娟

(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江苏常州213022)

城市如同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城市因为人的存在,“才造成了城市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是城市整体而非城市系统。”[1]立足城市的整体性,综合年鉴编纂从总体设置和内容编纂,也需要与城市整体运行结合起来通盘考虑,体现年鉴与城市主体工作互动的价值与地位。整体观对城市年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引导年鉴工作者把握全局,重视顶层设计,独到地揭示城市发展内涵,从而更好地记史资政,进一步提升年鉴的价值。

一、策划设计:从立足编写到综合研究

我国现代城市综合年鉴大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高度一体化,决定了社会结构的简单化和利益结构的单一性,在这一体制下启动的城市年鉴工作缺少对社会结构利益深层次的格局划分。进入21世纪,城市发展由“量”到“质”、由“形”到“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年鉴编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市建构和快速城镇化,不仅需要对一系列巨大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重构进行“解剖式”分析,更需要对其进行俯视和宏观把握,更深层次反映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一些城市年鉴通常只是在往年内容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将年度大事、要事、新事分类归入分目、条目中,而将年鉴工作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立足城市宏观发展趋势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站在年鉴资源开发利用、公共服务角度思考的不多,对年鉴整体性研究和策划的思路还不够清晰、实施还不够深入。

新时期城市年鉴工作重视策划,首先要将年鉴编纂以全局的角度体现特定阶段城市发展的智慧与气魄,善于抓住城市一年中发展的主要方向,对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情况,在全省、全国的地位和贡献。如《常州年鉴(2022)》以《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标尺,围绕市政府“532发展战略”设计框架篇目和征集组织资料,打破传统的部门、行业视角局限,融合常州作为长三角产业体系、长江经济带、苏锡常都市圈等的发展变化,体现时代特色、年度特色与地域特色。在城市整体发展的完整体系中,城市发展的实践是基础和根本,城市发展研究需要认识和总结城市发展实践的规律。年鉴并不仅仅是简单孤立地罗列一个城市表面的数据、事物发展元素,还要将城市放入地域综合体内考虑它的发展意义。为了着力体现常州发展目标以及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发展关系,《常州年鉴(2022)》设置了综合性的“区域发展”类目,又根据部门之间的融合发展,设置了特色性的“科教创新”类目。

其次,要引入“年鉴+”理念,参考全媒体思维进行设计。法国城市地理学家潘什梅尔指出: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2]《南京年鉴(2022)》前插专题彩页分“南京新貌”“年度精彩”“典范城市建设”三个版块,“年度精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南京跻身中国新一线城市创新力综合发展指数第五位、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第二名,入选“中国国际传播综合影响力十大先锋城市”、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和12次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等高光时刻;“典范城市建设”将乡村振兴、老城保护、城市更新等亮眼成绩集中收录。该年鉴相应植入音视频二维码,立体形象地烘托古都南京在新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崭新面貌。《连云港年鉴(2021)》设“链接”收录相关资料,以扩展条目内容的信息量。《江苏年鉴(2021)》运用权威媒体资料设置“延伸阅读”“拓展资料”“参考文献”等版块,植入信息元素,多渠道展示江苏发展的现状和提升年鉴学术性。

在出版纸质年鉴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应“互联网+”和新媒体资讯传播的新形式,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社会需求开发年鉴衍生产品,编纂年鉴英文版本、口袋版、电子版、手机版、网络版等,丰富年鉴产品序列;加强对年鉴累积系列成果的研究、发掘,推进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从2016年开始就逐年编纂《南京年鉴》英文版,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推介、宣传南京;2018年按照“准确权威、内容简明、方便实用、便于携带”原则,创编简本年鉴《南京印记》;2021年又将年刊性《南京印记》改为双月刊,由记载上一年度资料改为汇集当年即时性信息,同步记载南京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成就和最新动态,为各级领导和部门提供权威、及时的资政参考,在全国率先闯出一条系列化、国际化的特色之路。

新时期年鉴工作要善于围绕政府工作中心、服务中心、融入中心,通过为招商引资提供地情参考、为文旅开发提供重要依据、为地理标志商标提供史料支撑等方式,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年鉴的社会认知度和社会影响力。

二、篇目设置:从偏重部门到立足全局

年鉴的框架是全书内容和结构的总体设计,是年鉴的基本结构。21世纪以来,许多城市综合年鉴在框架篇目设置和收录内容等方面改变观念,对信息资料按性质进行分类,而不再是按供稿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分类。根据新时代的城市发展理念,年鉴类目设置必须从大势着手,架构支柱,合理布局,站在政府工作的高度思考全年工作进展情况,以前瞻性眼光集聚城市亮点。改变过去部门单纯地对上年工作的回顾,以及往年年鉴编纂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

首先,沉下心对城市年度工作做整体性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把握住一年中的重点工作和最具特色的方面,尤其是时代发展中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新创造以及人民富裕、国家强盛、城市美丽的新成就,从丰富多彩的发展实践中沙里淘金,在年鉴现有逻辑框架之下归类妥当,真实展示历史断面。《常州年鉴(2022)》设置的“科教创新”“数字经济”“制造业”“交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建设”等类目,就打破了部门、行业板块,打破行政等级制,注意突出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交通枢纽、智能制造、科教城市的特色;设置类目“区域发展”“特载——常州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站在全国、全省高度对常州近来社会经济发展作综合性记述。《南通年鉴(2021)》抓住地方的强项和优势,把强项栏目升级前置或增大版面,如重点园区,突出重大项目建设、产业园区特色、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创新等内容,使框架充分体现年度特点和城市特色。

其次,重视类目设置的科学性和逻辑关系。“按照对城市整体的理解,把城市系统分为五个子系统,包括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文化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的目的依次是:城市生态安全、城市经济增长、城市政治进步、城市文化提升和城市社会和谐。”[1]同样年鉴类目要重视内在的系统的有机联系和内容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分类要有贯穿其中的主线。有的年鉴类目设计中将工业与民营经济、文化事业与大众传媒、开放型经济与开发区、特色园区建设并列,均属于概念大小不一的问题。

分目设置要有多元化眼光、科学的逻辑性。要突破将年鉴作为过去部门工作成果汇编的传统惯例;跳出区域局限,提升城市内在的精气神和闪光点、城市的唯一性。有些年鉴工业分目采用工业行业分类标准,平铺直叙,看不出当地的产业发展特点和工业经济特色。《常州年鉴(2022)》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将“工业”改为“制造业”,分目紧紧体现常州“新能源集群”“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集群”“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集群”“新材料集群”“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集群”等发展面貌。

条目设置要按照科学的标准选新、大、特、奇的内容,跳出汲汲于微观层面的精确性,把年鉴作为人民群众的知情书来打造,选取能资政参考、实用性强的内容,彰显资料的价值。

再次,年鉴框架结构应当随着年度工作重心的变化与时俱进、以变应变,不断完善。将框架稳定与年度创新相结合,反映城市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现状。如《江苏年鉴(2021)》本着“科学性、可行性、平衡性”原则,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对框架结构进行创新性调整,增设“数字江苏建设”类目。

三、内容编纂:从单一性到多元化

由于我国各级政府和部门是一个功能完备的有机领导体系,决定了年鉴主干的完备和自成系统。城市综合年鉴组稿和编辑要善于从单一性部门(行业)意识转为整体性城市意识,忠实记录本地党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的积极实践和艰苦探索。

年鉴组稿要有深度,要重视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远比第二手资料有说服力。《江苏年鉴》与江苏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等合作,收录调查类、报告类、白皮书等资料数据入鉴。《淮安年鉴》精选上年度人大、政协代表议案提案、调研成果中有关国计民生的第一手资料入鉴。组稿重视上报资料基础上努力挖掘城市内在元素,重视重大决策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反映行业发展变化特点和趋势的内容。同时强调指导性组稿与自主采编相结合,一些撰稿难度大的综合性内容,编辑部需要提前撰写或向各行各业专家约稿。《常州年鉴(2022)》“特载”类目中的“常州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常州概览”类目中的“历史人文”“经济社会发展”均由编辑部专人撰写稿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类目则提前约规划局的专家撰写,提高年鉴稿件的专业水平和学术品位,将年鉴打造成一部权威的、鲜活的地情资料。

编辑稿件要有整体观。由于供稿人往往站在所在部门、行业的角度写稿,编辑部编纂稿件时必须跳出部门思维局限,突破部门意识、部门总结框框,站在全市的高度进行编稿。编辑要善于与供稿人沟通,尤其是体现年鉴特色的条目内容要加强沟通,改变轻综合面、重点状的现象。要让年鉴存放几十年后读者查阅,仍然对当时城市发展有整体性地了解。

对背景资料,通过自主采编内容和“链接”“延伸阅读”等方式,增强条目的纵深感,避免干巴巴的资料罗列,没有因果关系。此外,重视设置新闻音视频等参考资料,使读者通过扫码能查看资料。

四、装帧出版:从呆板型到创意型

年鉴装帧与框架设计、条目编写等属于并列关系,它们是相互联系呼应的有机整体。在新媒体时代,城市综合年鉴可以借鉴全媒体设计理念,互联网界面UI设计、3D立体书等形式。“一图胜万言,音乐无国界”,利用延伸阅读功能添加音视频二维码以立体式呈现城市发展的崭新面貌。

与文字相比,音视频具有动感、直观、形象、生动的优势,其表达具备相当程度的客观性。了解某一现象首先需要依赖文字记录,但是音视频作为文字的辅助,往往会揭开文字书写者有意或无意忽略的一些历史侧面。像名胜古迹、文旅活动、体育赛事、节日庆典等场景视频,对当地的人文状况、活动现场等进行展示,使珍贵的资料通过影像形式活起来,通过更形象的记录和更广泛的传播留下鲜活的历史。音视频超越单一的图文阐释模式,更强调由受众进行富于个性的多义解读,全方位体察社会文化的复杂性,既满足快时代、慢记录、微传播的需求,又让年鉴更加鲜活、生动,是文字和图片所不能媲美和替代的。

图照是年鉴最为鲜活的元素。图照的选择除主题突出、清晰美观,与相同页面的文字相呼应,更要有亮点。真正高水平的人文学术,追求的是真知灼见,必须投入人文情怀、心血才情。年鉴图照选择和版面(封面)设计亦是如此,需要改变年鉴装帧呆板、一成不变的风格,突出烟火味和时代气息,将城市的现代都市气息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谐结合。

网络年鉴的发行,要转换年鉴以行政服务和保存史料为目的的观念,确立以使用为目的、社会需求为基础的理念。如网络版《掌上连云港》设置“城市概览、年度聚焦、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旅游休闲、区县园区、创业投资”七大版块,一书在手,尽览市情。《江苏年鉴(2021)》刊载法治社会建设、经济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人民群众关注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等内容,对资源开发利用增加广度和深度,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水平。

全媒体时代,不同的媒介产生不同的价值。面对信息泛滥的情况,年鉴要做到最有效地传递信息。运用官方网站电子版年鉴、网络版年鉴(微信小程序)等多媒体矩阵,提供实时、碎片化、屏幕化、移动终端等多种形式的阅读体验,在网络版年鉴中实现词条查询和下载,改变传统纸质年鉴单向传输形式,增强编者、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开拓年鉴制作与传播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类目年鉴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本期练习题类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8)》征订单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中图法》第5版交替类目研究综述
黄三角、长三角、珠三角明、清及民国通志一级类目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