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普功能理论视角下论巴氏《白雪公主》的戏仿与重构

2022-02-23 14:27张婷怡
名家名作 2022年22期
关键词:霍格格林童话王后

张 蓉 张婷怡

一、引言

格林童话版《白雪公主》作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经典童话,先后经文本、动画片、影视剧等多种形式改编,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多都是对原作的“复制与延续”,而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相比较而言实现了相当大的突破,巧妙地对原著进行了大胆的“联想与重现”。“巴塞尔姆保留了格林童话的框架,在人物、情节、结构、文字、叙事手法等方面进行解构的同时,重新构建了一个如梦似幻、千奇百怪的后现代世界”[1],并且从新的视角显示了巴塞尔姆对叙事人选择的匠心独具,这也可以说是在叙事功能上大胆尝试的典范[2]。

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1895—1970)是结构主义叙事理论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故事形态学》将故事研究转向至新的方向。“普罗普故事研究的深远意义在于把故事的外部研究转为内部研究,而他的内部研究关键在于故事的形态结构研究。”[3]这也成为叙事学研究的重要转折点,从而不断被广泛研究,并运用到诸多领域,成为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的有效工具和方法。因此,本文根据普罗普的功能理论对比分析前后两版故事情节和人物,旨在从新的视角阐述《白雪公主》如何对经典童话故事进行戏仿与重构。

二、普罗普功能理论概述

借助对比剖析100则俄国民间故事,普罗普发现了神奇故事的结构要素以及各要素间的联系和组合规律,并首次提出“叙事功能”的概念,还归纳出了一套系统的功能理论,该理论开创了叙事结构类型研究的先河,并得到了各国学者的广泛研究与运用。

普罗普发现神奇故事皆有内在不变的、稳定的形态结构[3]。首先,根据比对分析,普罗普构建了一个新的概念——“功能”,并把它视作剖析民间故事的重要基础[4]。他认为,“功能指的是从其对于行动过程意义角度定义的角色行为。所以,在分析中他发掘了神奇故事的结构要素,即31个功能项:(1)外出。(2)禁绝。(3)破禁。(4)打探。(5)获知。(6)设陷阱。(7)协作。(8)谋害。(8a)欠缺。(9)转圜。(10)最初的反抗。(11)启程。(12)赠予者的第一项功能。(13)主角的回应。(14)珍宝的获得。(15)两国间的游走。(16)对决。(17)打印记。(18)取得胜利。(19)危机或缺失的化解。(20)回归。(21)缉拿。(22)脱险。(23)不被觉察的到达。(24)过分要求。(25)困境。(26)解惑。(27)看穿。(28)揭穿。(29)摇身一变。(30)惩戒。(31)举办婚礼。据此,他还归纳了民间故事功能的四条准则:1.人物形象的功能作为故事稳定不变的因素,它们不依赖于由谁来完结或者是如何完结,它们构成了故事的基本组成成分。2.神奇故事给定的功能项是有限的;3.功能项的前后次序一直是同一的。4.所有神奇故事按其组成都是同一类型[4]。

此外,基于功能,普罗普还提炼出7种角色模式:对头、赠与者、相助者、公主及其父王、派遣者、主人公、假冒者,并总结出其对应的活动圈,借此囊括故事中各类角色和他们的行为。接着他又在此基础上演化出了6大叙事阶段,分别是准备、深入、转移、斗争、返回和承认六个阶段[3]。

普罗普的突破性贡献在于通过在故事内部确立特有的基本单位——功能,从而为通过各种“功能”和“功能圈”来研究叙事体创造了可能性,打破了传统的从故事外部入手研究故事的方式,也便于读者去解析和理解叙事文本或者其他叙事体裁。

三、文本对比分析

首先,“就像大多数的俄国民俗家所认为的那样,神奇故事都是开端于不幸事件的降临”[5]。另外,普罗普认为,从形态学层面来看,一切始于谋害行为或缺失、经过中间的一些功能项之后终结于婚礼或其他作为结局的功能项的过程,都可以称为神奇故事[4]。因此,本文所选取的两版《白雪公主》都可以称作所谓的神奇故事,也适用于普罗普的功能理论来进行鉴赏和剖析。下列分析中,笔者也将对此展开进一步验证。

(一)传统格林童话版《白雪公主》情节推演

格林经典童话《白雪公主》的故事情节可以说是广为人知、深入人心。格林兄弟笔下的白雪公主是美好善良的代名词。例如,“当白雪公主跑进了森林,跑过石头尖,穿过荆棘丛,野兽在她旁边走过,却没有伤害她”[6],以浪漫的笔触侧面烘托出她的超凡脱俗。本文将运用普罗普的功能理论,利用划分叙事单元的方式对其情节和人物进行功能标注。这样既梳理了情节,又能使读者更加明晰各个人物的角色。

准备阶段:白雪公主降生后,王后便离开人世(功能1),国王的新王后通过向魔镜提问“谁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功能4),得知了白雪公主比她更美(功能5)。因此,恶毒善妒的王后蓄意将其杀害,以此夺回最美女人的称号。

深入阶段:她派遣猎人将白雪公主带去树林中杀死(功能2),然而在白雪公主的苦苦哀求下,猎人良心发现,同情她而未将她杀死。(功能3)。

转移阶段:白雪公主逃进森林中,来到七个小矮人的家(功能11),善良的小矮人收留了白雪公主(功能12),前提是白雪公主为他们洗衣、做饭、打扫房间(功能13)。

斗争阶段:王后以为白雪公主死了,便再次向魔镜提问(功能4),结果得知白雪公主并没有死(功能5)。于是,她准备亲自动手杀了白雪公主。她假扮成卖发带的老婆婆(功能6),白雪公主轻信上当被勒得晕死(功能7),但小矮人救活了白雪公主,并警告她不要再上当(功能2)。然而,当王后第二次假扮成卖毒梳子的老奶奶时(功能6),她再一次上当而中毒(功能3/7),却再一次被小矮人救活,她发誓不会再被骗。但是,第三次王后又扮成卖毒苹果的老奶奶,白雪公主说不会上她的当(功能16),但是禁不住苹果诱惑吃下毒苹果而死(功能17)。最后,一位王子救活了她(功能19),并向她求婚,她答应了王子的求婚。

返回阶段:王子带着公主风风光光地回宫举办婚礼(功能29)。

承认阶段:王后参加婚礼时发现新娘竟然就是白雪公主,而她意外被迫穿上炭火里烧得通红的铁舞鞋跳舞,直到疼痛而死(功能30),王子和公主完成婚礼,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功能31)。故事圆满的结局反映了童话故事要向儿童展示“善恶终有报”这一价值观[7]。

笔者继续依照情节,将故事中的各个人物对应到普罗普的7种角色模式中,发现出现了6种;加害人是企图杀害白雪公主的王后;赠与者是良心发现放了白雪公主的猎人;帮助者是收留白雪公主的小矮人;公主即白雪公主;英雄是救活公主的王子;派遣者则是教唆王后杀害白雪公主的魔镜。

(二)巴塞尔姆版《白雪公主》情节戏仿与重构

在本节,笔者同样利用划分叙事单元的方式,对小说情节和人物进行功能标注,便于读者更鲜明地体会到这部后现代艺术作品对原作进行了何种戏仿与重构。

准备阶段:白雪公主化为性感美丽的现代女性,和七个外貌丑陋、行为粗鄙的侏儒生活在一起,久而久之,白雪公主厌倦了伺候他们的日子,而以比尔为首的侏儒们也渐渐厌弃白雪公主。

深入阶段:白雪公主开始改变,如不再迎接侏儒们下班和准备饭菜,她开始写信或者写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七个侏儒为了挽回白雪公主的心为她买了一条新的红色浴巾,但这并不是白雪公主真正所需。

转移阶段:白雪公主愈发不满当下生活,希望能有高大英俊的王子让自己脱离苦海,于是她将头发从窗户放下去,以吸引其他男子顺着头发投入她的怀抱解救她。(主要体现精神转移)

斗争阶段:继而她吸引到了两个“追求者”——拥有王室血统却懦弱猥琐的保罗,和女巫简的情人霍格。一方面,保罗觊觎白雪公主的身体却害怕承担责任,在地下安装了机器设备偷窥白雪公主。另一方面,简因得知情人移情别恋而妒意大生,文中写道:“霍格注视着简。他发现她依然保持着典雅的大提琴般的体型,‘这个大提琴身材的女孩还有些生命力,’霍格心里想。‘我为何不多花些时间看着她,品味她饱经风霜的美貌。’但是接着他想到了中提琴身材的白雪公主。”[8]因此,简蓄意杀害白雪公主,保罗得知却软弱无能不作为,且逃到修道院。(由公主逃跑变为王子逃跑)

返回阶段:白雪公主对保罗大失所望,毫不留情地批判他是青蛙,她甚至对当下社会的男性感到巨大的失望,认为她所期待的人是不存在的。(主要体现在精神的回归)

承认阶段:保罗因误食简为白雪公主准备的毒酒而中毒身亡,简计谋失败(功能19),白雪公主在保罗尸体旁撒花,由此她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后来她重拾贞洁而变回处女,最后羽化登仙(功能29),而与此同时,简却因为不再貌美便被霍格抛弃(功能30)。

笔者同样依照情节,将故事中的各个人物对应到普罗普的7种角色中,发现加害者成了企图杀害白雪公主的女巫简以及不关心白雪公主的真实需求只把她看作家庭主妇和泄欲工具的七个侏儒;赠予者则为白雪公主自己,因为她在对生活不满时,为自己找寻新的精神指引和寄托;帮助者也是白雪公主自己,因为她自由地表达和释放情绪,靠自己去追求想要的生活 ;公主即白雪公主;英雄依然是白雪公主,因为她敢于冲破道德桎梏,不为各种传统社会下女子的行为准则所束缚,而产生了一系列“自救”行为;派遣者则是霍格,因为霍格移情别恋导致白雪公主牵连进简的妒杀计划中;假英雄则是保罗,因为保罗在简蓄意杀害白雪公主的过程中,逃避不作为,尽管误食毒酒而阴差阳错地“英雄救美”,但也暴露了他虚伪懦弱的本性。

(三)对比分析

从普罗普故事形态学中的功能角度分析,可以发现两个版本的《白雪公主》和大多数童话故事一样,并未涵盖所有31个功能项,但都依照6个叙事单元推动情节发展,并能在7种角色中找到对应的角色。且对比显示,两个版本的《白雪公主》尽管具有互文性关系,但人物有着截然不同的身份和特点,然而后者中所展现的人物张力正是这部颠覆之作的魅力所在。其中主人公白雪公主从格林童话版中善良被动、处处需要男性拯救的父权社会弱者,摇身一变成为巴塞尔姆版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独立自主、意识觉醒、追求自我的现代女性,传达出了女性从软弱到强大的历程;而相反,格林童话中真诚、勇敢有担当的高贵王子转换成了猥琐怯懦、不敢负责的无业游民,无疑是对其“王子”身份和贵族血统的强烈讽刺;七个小矮人更是从勤劳善良、重情重义的高大形象化为丑恶粗俗、淫荡卑鄙的小人模样,作者也是有意折射当时时代背景下内心空虚却无力改变现状的美国青年;格林童话版中善妒恶毒、阴险狡诈的王后虽然延续了善妒恶毒的形象,但却在巴塞尔姆笔下多了一丝可怜之感,其被抛弃的悲惨结局不再如原版大快人心、令人拍手叫好,反而更加告诫女性不要完全依附于男性,应当为自己而活;而作为两版故事中勾起妒火的导火索,从毫无生命的“魔镜”到鲜活具体的霍格,也体现了男权的隐化到显化。

“反体裁已成为我们时代主导的模式,传统文体就好像过去的雅语一般被视作对头”[9]。巴氏《白雪公主》恰恰是顺应时代而产生的反体裁再生之作,其笔下对比鲜明、转变巨大的角色以及截然不同的故事情节,都体现了这部惊世骇俗的后现代艺术作品在叙事模式和人物塑造上打破了常规的、旧有的审美标准,赋予其黑色幽默化的特征。尤其是对女主人公白雪公主的塑造,无疑昭示着对女性刻板印象的颠覆,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女性话语的有效建构和传达。

四、结语

“普罗普所提出的功能理论有助于挖掘故事形态与故事结构,他的贡献在于大胆创新并且该理论能为其他学科领域所用。”[10]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范式,其对于故事内核的发掘和故事内涵的揭示,依然极具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巴塞尔姆通过戏仿经典格林童话版《白雪公主》而重构的后现代主义作品,消解了传统民间故事的叙事方式,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大胆突破以及极具后现代特色的叙事手法和技巧,促进了叙事特色的创新。从普罗普的功能理论视角来看,《白雪公主》打破了原有功能项对人物和情节的设定规则,塑造了更为立体的人物形象,与大团圆的欢乐结局截然相反的悲剧收尾尽显悲剧美学的魅力,增强了“理想人生”和“戏谑人生”的对比程度,最终达到揭示“生活真相”的目的。

猜你喜欢
霍格格林童话王后
来自《格林童话》的困惑
红心王后
我终于忍不住对扫把下手了
波尔图莱罗书店——探寻霍格沃茨的灵感之源
王后躺枪
医者
青蛙王子
“过期”的《格林童话》
恐慌的小年
头饰王后